配色: 字号:
懒中生巧,岂不更好!
2018-06-12 | 阅:  转:  |  分享 
  
“懒”中生“巧”,岂不更好!



“卖油翁”的典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告诉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进程中,这一理论孕育了许许多多各行各业独领风骚的杰出人物。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前几年对此8字,佩服的五体投地,深信这就是最可借鉴的成功秘诀。可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淀,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却逐渐产生了疑问,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是“越勤,越熟”,孩子们才会“越巧”呢?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反思、论证,我悟出心得。我却认为“懒中生巧,岂不更妙!”因为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真正的人”——有生命、有思维、有主见,更有能动性的生命个体。他们不是工厂机器在程序指令下的复制产品,而是沃土里的生根发芽的秧苗,不管什么情况下孩子们从来不是被制造而是发自内在的主动生长。俗话说得好“懒婆婆巧媳妇”,同理“懒教师也能培养巧学生”。关键问题是教师要“懒的有理、懒的有据、懒的有法”,学生才会得“巧之妙”,现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与广大同仁分享一下个人观点。

学习“懒”。

勤快惯了的人,突然学起懒来真是件苦差事,不过我也努力坚强的学了下来。“懒”字不好写、不好认、更不好学。我认为教育生活中真懒的境界是“人懒意不懒”。“懒”考验的是教师深厚的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提炼技巧、灵活的掌控能力。为此:一、我积极向身边的老师学习。我校有一“口吃”老师,正因为“口吃”课堂上懒的说话,正因为懒的说话,却创造了我镇高效课堂的奇迹。从教二十余年,不管担任什么学科,任教什么阶段的年级,学生的成绩年年拿第一。家庭作业寥寥无几,课间又和学生玩的淋漓尽致,好一个“懒”字了得。经过慎密观察,我发现此师“懒之道”:(“同学们打开课本找一找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生们自己找,学生们七嘴八舌的发言,他懒的说。(培养学生寻找问题的意识)(“老师关于136+276=?我们用哪一种方法计算最简便”“这个我不知道,你们同桌讨论,讨论不出找小组讨论,谁明白了谁发言”。(先对学后群学)(刚发下试卷,“学习委员统计一下错题,每人一个,准备十分钟然后讲题”。(培养学生展示能力)“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究,积极动脑思考、合作参与学习”。正是这位老师“懒”的精妙之处,这样身边的经典之作不值得学习吗?

运用“懒”。

教师要懒出花样,懒出匠心,懒出奇招。有这么一个故事,虽与懒看似无关,实则相似。某农村小学根据上级要求,增加初中编制新办初中班,由于教师编制一时难以解决,学校缺少初一年级的数学教师。没有办法校长临时找了一位五十多岁的原学历很低的老教师顶班,被学校逼着上初中数学,这位老师很委屈、很无奈,但还是硬着头皮接下这一差事。在一种强烈责任心的驱使下,这位老师“忧愁了好几天”,在郁闷中灵光一闪,何不“偷师于生”呢?为自己的伟大发现他高兴了好几天,接下来开始巧妙地运用“懒之道”来教学。每次上课他总是退到幕后,把学生搬上前台。每一堂新课,他总是严格要求学生先预习,由学生轮流进行前台展讲,一人讲多人点评补漏,而他也不闲着静悄悄的琢磨起孩子们的知识点。三年下来,他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数学成绩特棒,而他自己也已将初中知识融会贯通,成为一位合格的数学名师。这种偷师于生的作法,虽情非得已,可深的懒字精髓。跟此师学习我明白,只要心中有“懒”,才会“懒”的其法。

反思“懒”。

日反思、周反思、月反思、年反思,学会反思就等于学会进步。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我乐此不疲。因为只有教师懒之有理、懒之有道,才会有学生的学之有理、学之有道。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我们为什么非要做?我们老师做了,岂不耽误了学生实践锻炼和思考发展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难道不是一种误人子弟的做法吗?对于教师的“懒”,我认为时时反思必不可少,这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保障。日反思得“做法”;周反思得“总结”;月反思得“经验”;年反思得“升华”,反思贵在坚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先贤尚且如此,何况我辈乎?

提升“懒”。

“懒”字的境界,是无限的追求,升华到一种炉火纯青,随心所欲的地步是我今生所愿。我们最欣赏的一个教育故事,就是魏书生老师的一段课堂对白,现摘录如下:

老师你留的作业我不写行不行?(生)

开玩笑,不写作业成绩怎么能上去?(师)

老师你的作业我们都会了,非要写的话,这不脑力劳动变体力劳动了嘛?(生)

你不写作业,怎么提高书写读写能力啊?(师)

老师啊,我不写你的,我自己写一些有用的行不行?(生)

这倒是也一个看法啊,全班同学讨论?怎样对待老师留的作业?(师)

大部分同学说,老师留的作业有时候有用,有时候没用,有用的就写,没用的就不写不就行了吗?(生)

这倒是一个理呀!那但是每天还得有一定的训练啊,怎么办哪?(师)

结果同学们商定轮流出作业题,轮流检查。魏老师从此置身事外“懒”的管学生的作业问题,可学生作业质量比以前更高了。这段对话可以说是运用教师“懒”字神功的经典。从中我悟出一个道理:“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观点、充分引导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的能力”,这是“师之惰”不断前进和提升的力量源泉。

“懒”扎根于勤奋的壤,生发于教师浩瀚的知识海洋。“今天你‘懒’了吗?”事关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否承担起“培养真正的人”的重任,应该成为每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的永恒主题!如此而言,“懒中生巧”对我辈而言岂不更妙”!





献花(0)
+1
(本文系青桔灯静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