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医诊断学讲座(九)  气血津液审盛衰
2018-06-14 | 阅:  转:  |  分享 
  
中医诊断学讲座(九)

?中医诊断学讲座(九)

?????第九讲??气血津液审盛衰

????????????????

?

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是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脏腑,赖脏腑之气的推动而布散全身。脏腑功能的正常与否,和气血津液的的生成、输布密切相关。因此气血津液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及病理变化。

气血津液辨证,就是运用脏腑学说中有关气血津液的理论,通过观察,分析气血津液的异常表现,以辨识其所反映的不同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I??气血辨证

1.1??气病辨证??气是人体内流动着的精微物质,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有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络之气。气的活动范围相当广泛,大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化,无不与气的功能状态有关,所以《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皆生于气也”。气病的病证较多,临床常见的有气虚、气滞、气逆3种。

1.1.1??气虚证??多由久病失养、劳伤过度、年老体弱等元气损耗,以致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致。其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活动时加剧,舌淡,脉虚或弱。兼呼吸微弱,语声低微者,为肺气虚;兼四肢倦怠,纳少腹胀者,为脾胃气虚;兼心悸、怔忡者,为心气虚;兼筋缓不收,目荒荒(二字均去草头加目旁)无所见者,为肝气虚;兼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者,为肾气虚。

气虚证进一步发展,或中气损伤过重者,每易形成气陷证,证见久痢久泻,腹部坠胀,以至脱肛、子宫脱垂、内脏下垂。

1.1.2??气滞证??气滞即气机郁滞。多由情志郁结、病邪内阻所致。此外,饮食不节,感受外邪,跌仆闪挫,或阳气虚弱,温运无力等因素亦能导致气机郁滞。气滞证的主要表现为胀满疼痛,气滞的脏腑部位不同,症状亦有差别,一般兼喘咳胸痛者,多为肺气郁滞;兼脘闷纳呆者,多为脾胃气滞;兼胁肋胀满,善太息者,多为肝气郁滞;兼气短汗出,心区憋闷者,多为心气郁滞;兼小便淋沥,腰背胀瘾者,多为肾气郁滞。

气郁是气滞之轻症。气滞和气郁病机相同,然气滞以胀痛为主,而气郁以痞满为主,临床应注意鉴别。

1.1.3??气逆证??多由感受外邪或情志不遂,或食积、痰浊滞留于内,阻碍气机,以致气机升降失常、冲逆向上所致。临床见咳嗽喘息者为肺气上逆;见呕逆,嗳气,恶心,呕吐或噎食不下者为胃气上逆;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者为肝气上逆。

1.2??血病辨证??血是充润脏腑、营养全身的重要物质,来源于水谷的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心阳的温煦,变化为血,血行脉中,在气的推动下周流全身,目之能视,足之能步,掌之能握,指之能摄,以及皮肤之感觉,五脏六腑之功能,皆赖血之营养。血属阴,气属阳,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故血的病证每与气的状态密切相关,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血脱则气脱。临床常见之血的病证有血虚、血瘀、血热、血寒4种。

1.2.1??血虚证??多由吐血、衄血、产后、外伤等失血过多,新血未生,或由久病不愈,脾胃虚弱,水谷之精微不能化生营血所致;亦有因肠寄生虫,或肾精不足,不能化生阴血者。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怔忡,手足发麻,脉细无力,舌淡苔白。妇女患血虚者常见月经量少而色淡,月经愆期,甚或血枯闭经。

血虚证与气虚证同时出现,而见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心悸,为气血两虚证。

1.2.2??血瘀证??多由寒凝、气滞、气虚、外伤等原因,以致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瘀积于脏腑、组织器官,或经脉之血瘀而不行所致。临床表规为局部肿胀疼痛,痛有定处,固定不移,状如刀割针刺,拒按,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隐青或紫暗,舌上有瘀血斑或瘀血点,脉沉细涩。根据瘀血部位的不同,其临床症状亦不尽相同,如瘀血在头面部者,可见剧烈头痛,眼痛、白睛有赤斑,头发脱落,青记脸等;瘀血在膈上者,可见胸痛彻背,心悸怔忡、不寐;瘀血在膈下者,可见脘腹部有积聚、癖块,痛处不移;瘀血在胃脘者,可见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日轻夜重,拒按,或见吐血、便黑;瘀血在膀胱者,可见下腹急胀、刺痛不可忍,拒按,小便淋痛、色红或有血块;瘀血在胞宫者,可见少腹胀满疼痛,崩漏而有紫暗血块,或经闭不行,久不受孕;瘀血在皮下脉络者,可见皮下紫点或紫斑,皮肤表面有赤紫丝状如缕;瘀血在肢体者,可见肩、臂、腰痛,周身肌肉关节疼痛,或小腿青筋胀大蜷曲,色青而黑。

瘀血证有因气机郁滞而致者,证见胸胁胀闷,走窜疼痛,胁下痞块,刺痛拒按,情绪烦躁,称之为气滞血瘀证;有因气虚推动无力,而致血行瘀滞者,证见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胸胁疼痛拒按,痛如针刺等,是为气虚血瘀证。

1.2.3??血热证??多由外感热病,热入营血,或情志不遂,恼怒伤肝,气郁化火;或烦劳,嗜酒,房室过度,阴精暗耗,阴虚生内热,热追血分所致。临床表现以出血及热象为主。凡热病后期,发热夜甚,斑疹隐隐,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吐血,衄血或便血,血色鲜红带紫,舌绛,脉细数者,为热入血分证;凡见内伤杂病,心烦不寐,口干不欲饮,目赤鼻衄,咳唾鲜血,或妇女经行先期,崩漏下血,舌红,脉细数者,为阴虚血热证。

?出血多由血分热盛、灼伤脉络或迫血妄行所致。所伤脏腑不同,出血部位有异:咳血多为肺络伤;吐血多为胃络伤;尿血多为膀胱络伤;便鲜血多为大肠络伤。临床亦有因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致血失常道之失血者,证见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而兼倦怠乏力,面色淡白无华,舌淡,脉细弱者,称之为气不摄血,应注意加以鉴别。突然暴发的大出血往往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晕厥,脉微欲绝等阳气暴脱的危象,称之为“气随血脱”,病情多属险恶,亟宜积极抢救。

1.2.4??血寒证??常因感受寒邪或素体阳虚以致局部络脉闭塞,血行不畅所致。其主要表现为手足冷痛,喜暖恶寒,得温痛减,肤色紫暗;或见少腹疼痛,形寒肢冷,月经愆期,经色紫暗、挟有血块。若见小腹坠胀疼痛,阴囊收缩或牵引腰腹,睾丸坠胀冷硬者,则为“寒滞肝脉”。

2??津液辨证

津液是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液的生成与输布,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协同作用的结果。《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正是高度概括了人体津液生成输布的整个过程;若这个过程的任何环节发生异常,以致津液不足,则为内燥;水液停积或凝聚,则为痰饮、水肿。

2.1??津液不足证??多由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津液生化之源匮乏,或热甚、久病、大汗、大吐、大泻等使津液消耗过甚,以致全身或某些组织器官失其濡润滋养而成。临床表现为口干咽干,唇燥而裂,鼻、眼干燥失润,皮肤干枯无泽,尿少便秘,舌红少津,脉细数。

2.2??水液停聚证??多由中阳素虚,复外感风邪水湿,内伤饮食劳倦,以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运行发生障碍。水液停聚,流溢肌肤,则为水肿;水液停积,日久凝聚,则变生痰饮。

水肿有阳水、阴水之分。阳水属实,水肿多从眼睑颜面开始,来势迅猛,上半身肿甚,且多兼恶寒发热,或咽喉疼痛等表证;阴水属虚,水肿多从下肢腿足开始,来势徐缓,下半身肿甚,且多兼脘闷腹胀,纳呆便溏等里证。

痰饮又分痰证和饮证。痰证的表现复杂多变:痰阻于肺则咳嗽,气喘,咯痰;痰阻于胃则恶心呕吐,头目晕眩;痰阻心脉则心痛,胸痹;痰迷心窍则神志昏糊,谵语,狂躁;痰阻经络则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痰气交阻则为梅核气;痰液结聚则为瘰疬,瘿瘤,痰核,乳癖。痰证之脉多滑,其舌苔多腻。

饮证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之分。其饮留脘腹肠胃,沥沥有声,病人形体素盛今瘦者为痰饮;饮流胁下,胸胁疼痛,咳唾引痛,气息短促者为悬饮;饮流四肢,肢体疼痛沉重,甚或浮肿者为溢饮;面部浮肿,咳逆喘息不能平卧,咯痰沫而色白,是为支饮。饮证其脉多弦,舌苔多见白滑。

?

?



献花(0)
+1
(本文系泰山冬雪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