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原创)《高中物理思维方法集解》随笔系列——物理解题时如何由条件搜寻结论
2018-07-06 | 阅:  转:  |  分享 
  
物理解题时如何由条件搜寻结论

解题经验告诉我们,一则习题的分析和解决,即由题设物理环境、初态条件,依据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构建方程、不等式等解题方案,寻求待求物理结论的过程。由明显、隐含或中间条件的梳理、发掘开始,明确和建立条件与条件、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各种必然联系,再应用数学工具,不断逼近和猎取待求的结论,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

为便于讨论,必须条件和结论的。所谓条件,亦即所,而结论则是我们依据条件所要寻求的未知。

例某飞机着陆时的速度是60m/s,随后匀减速滑行,加速度的大小是2m/s,机场的跑道至少要多长才能使飞机安全地停下来?

此例中包括三个“条件”——已知vt、v0、a,和“结论”——未知x。“考察”发现,它们通过速度位移关系vt2-v02=2ax紧密联系在一起。联系到已知数据,由此,可求出

x=(vt2-v02)/2a=-602/2×(-2)m=900m

实际上,过程即反映出大脑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等思维活动。

某质量为1100kg的汽车在平直的路面试车,当达到100km/h的速度时关闭发动机,经过70s停下来,汽车受到的阻力是多大?重新起步加速时牵引力为2000N,产生的加速度为多大?假定试车过程中汽车受到的阻力不变。

此例物理场景比前例略复杂。前后两种情况下,汽车所受“阻力不变”这一点。

首先,考察、分析f与质量m、初速度v0、时间t等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由这几个“条件”可由a=(vt-v0)/t求出加速度。而加速度a就是我们非常需要的,它即可作为“成果”,又可作为继续寻求最终结果的新的“过渡条件””或“过渡结论”。分析发现,f=ma.我们即可由此再求出阻力。联系已知数据,从而a=-27.8/70然后不难求出其大小为

f=1100×-27.8/70=-437N

其次,重新起步的情况,除牵引力F2000N,“阻力不变”也是“已知”条件。而牛二定律F-f=ma/可把a/“结果”与F、f联系起来。由此可再求出

a/=(F+f)/m=(2000-437)/1100m/s2=1.42m/s2.

由上可见,习题解决实际上就是应用已知条件中间条件努力寻求结论的过程.

上面的讨论中,如题目所给量称作“条件”或“条件”,所求未知量称作“结论()”,而解题过程中所产生的中间态物理量称作“过渡条件”或“”。应该指出,“过渡条件”求出的多少、正确与否,与习题解决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可能关系到解决的顺阻或成败。这种过渡结论或过渡条件,是通常所谓习题解决的关键、肯綮突破口,或者干脆称为“题眼”。

其他如“光滑”、“不计摩擦”、“阻力不变”、“刚好”、“至少”等,则称作“隐含条件”。可扮演已知条件、等两种各具不同外部特征、内部联系或属性的角色。

条件①已知条件:又分为明显条件和隐含条件。即题设条件、已知思维象。题设条件又有明显条件、隐含(或暗示)条件等区别。

②过渡条件:或称衍生条件,指思维加工生成后续条件,即思维中阶段性成果等。

③假设条件:依据习题的物理环境、初始条件等,为解题需要设的可能条件,具有不确定性。

④多余条件:或称干扰条件,为解题所不需要。

①过渡:实与过渡条件名异而实同。过渡条件的获取,本身就是前一阶段的思维成果。

②最终结论:即习题的答案。

③假设(猜想)结论:类似地。其实质与假设条件名异而实同。

④多余结论(舍去);比如方程(组)增根,或需舍去的不合实际的答案。

⑤可能结论(多解、范围)(略)

注:努力寻求“过渡成果(或结论)”,抓好弄清其与“过渡条件”的关系,促使其向结论转化或逐步逼近。②结论:待求未知思维象符,包括未知中间象符、终极结论等。(需举例说明。)

应该指出:中间象符的获取的多少、组合和运用,对解题过程产生重大影响。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看似各种各样。而实际上不外乎以下三种:

①密切互补、相容关系:相亲相近、彼此吸引的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关系。而我们年轻的朋友,所遇到、所关注、经常需要解决的物理问题,大多于此类。

②不密切、兼容关系:对立、不通,“老死不相往来“的意义。比如多余条件即属于此类。

③不密切、不兼容关系:对持、排斥,矛盾与抗争关系;比如只属于不科学的生活经验的、或本不属于物理状态、物理量之类。、等,实质物理概念规律等程序知识的,是当前习题所得解题信息的载体。由已知条件、未知结论等组成象符初态系列(群),是浑沌的;由已知条件、过渡结、未知结论等组成象符中间态系列(群),是不太清晰的,已经有数学性质、运算、算子等符号参与;由已知条件、过渡条件、未知结论等组成象末态系列(群),从而可求出结论,再加以验讨。



二、解题经验



我们知道,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狠抓“双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这里的双基,是指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高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如质点(组)、时间、位移、质量速度、加速度,功动量、冲量力(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万有引力、库仑力、安培力、洛仑兹力、分子力、大气压力)、机械能、内能、电势能、光能、原子能、核能,理想气体、气体状态能级跃迁质量亏损等。

而基本规律如力的运动学公式、平衡条件、牛顿定律、平抛规律、圆运动规律、功和功率、动能定理、势能的变化机械能守恒、功能原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振动方程、波的平移公式、热一律、电荷守恒、电势能的变化、能的转化和守恒折射定律、干涉明、暗纹条件、能级跃迁公式、光电效应方程、质量亏损计算等等。

基本概念、规律物理常量及其解释、,高中物理知识。于是,人们据此编写了各节单元、章的知识网络板块等等。毫无疑问,,对题解决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没有此类知识,就没有解决物理问题的工具和必要条件。好比医生没有听诊器、血压表、体温计和化验仪器、超声波、透视、核磁共振等检查,又缺少了必要的药物等等,如何对病人去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但是,从“习题解决”角度来看,真正必需、更具实用价值的物理知识

物理教学和解题实践证明,作为物理知识实际上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性知识等两大类。

,我们大多通过课堂教学、例题讲解、巩固练习等等不同渠道获得,在以后的各阶段的复习、强化、考试等给以充实和完善。但是,欲及时、有效的解决物理问题,特别是解决物理过程比较复杂、习题难度比较大的一类问题,仅仅具备这一类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急需要、不可或缺的是程序性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解题经验”。

那么,什么才是解题经验呢?

所谓“解题经验”,是指在以往、通过课堂范例解决、练习巩固、作业完成等过程中所获的思方法、、策略和技巧等思维程序,以及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推演、等思维;从角度则为方案、步骤、图形图、概念规律和技巧等解题程序,物理的编码、组合、数学的方程组、不等式的求解等解题。

和经验,从医生医疗角度看,在诊断方面如同医生的医书、医案,在具体治疗方面,如同方剂学和处方;从教师教育角度看,在课堂教学方面,如同教材教案,在习题教学方面,如同教辅书板书(幻灯片);从将军指挥战争角度看,在战役决策方面如同兵书、方针,从具体战斗方面,如同方案、指示等等。

这就是说,“操作经验”的积累的数量多少、质量的高低、效益的优劣等,比起“储备知识”的相应因素来,其及时、有效、实用价值都至关紧要的多。

“解题经验”的核心,是物理图形、图像、概念、规律、算法等思维象符的解码、交流、调节、编码与重组。经验一旦激活,赋以必要的生物能量,在思维中枢的指导、操控之下,就具有了强大的智慧活力和解题功能,由此完成由“解题经验”到“经验操作”的根本性转变。

综上所述,在具体习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把可操控的、赋以思维动力(智力)的,称为“解题经验”。三、由条件搜寻结论的过程

在由条件寻求结论时,我们采用位移、时间、速度、加速度、力、质量、动能等物理量的符号——象态球,分别表示某种物理量已知、过渡需知和未知等的性质。

【例题1】质量为m、初速度为v0的物体在恒定水平拉力为F的作用下,沿光滑平面自左向右做匀加速运动,已知运动时间为t,试求:⑴物体的末速度vt的大小?⑵在该段时间内,物体的动量变化△p?

【解析】如图2——1所示,我们采用一系列同心球壳和辐射(或辐辏)状射线组合——象态球,来描述各种思维对象的性质。其中,“实线”系列象态球,代表已知条件——初态象,“虚线”系列的则代表未知结论——末态象,半实半虚系列则代表过渡结论或过渡条件——中间状态象。



⑴事实上,依据几个已知条件寻求未知结论的过程常常不是轻而易举的。由图可知,欲求vt,,可以先由外力F联想到到质量m、加速度a等两个与之密切关联的量(已知到过渡未知),思维途径如图内粗实箭头所示。依牛二定律求出加速度,从而得



然后,再由末速度联想到初速度、加速度和时间(由未知到过渡未知),思维途径如图2—2—1内细虚箭头所示。从而



联立以上两式,即可求出下式



其中a为过渡状态象,既是可为由牛二定律求出的“结论”,又是由此依速度公式进而寻求第一问“未知结论”末速度vt的“过渡条件”。我们之所以称加速度是联系运动学、动力学等知识的纽带或桥梁,原因就在于此。

另外,从力与速度变化率关系角度看(图2—2—1内没有标出),力等于质量与速度变化率的乘积。从而



也不难求出相同的结果。

⑵然后,欲求动量的变化,先联想到质量、速度变化,思维途径如图内细虚箭头所示。从而



进而,由速度变化联想到末、初速度,从而



另外,根据动量定理,动量变化与相应的冲量相等,由此联想到冲量,进而,由冲量定义想到冲量等于力与时间的乘积。从而,可求出结果



【例题2】如图2——2所示,在x轴上方存在着垂直于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一个不计重力的带电粒子从坐标原点O处以速度v进入磁场,粒子进入

磁场时的速度方向垂直于磁场且与x轴正方向成120°角,若粒子穿过y轴正半轴后在磁场中到x轴的最大距离为a,则该粒子的比荷和所带电荷的正负是()

A.,正电荷B.,正电荷

C.,负电荷D.,负电荷





【解析】首先,依据粒子速度-弦的夹角θ=120°(粒子初速度“与x轴正方向成120°角)等于回旋角α的一半,因而α=240°。依左手定则,可判定粒子穿过y轴正半轴,必定带负电。其轨迹如图2——3所示。

其次,由速度v联想到磁感应强度B、公转半径R以及质荷比m/q(思维途径如右上图—2—4实箭头所示),从而由半径公式可得



接下来,已知穿过y轴正半轴后在磁场中到x轴的最大距离为a。由此联想到半径r、回旋角α=240°(思维途径如右上图虚箭头所示),容易知道图中线段几何关系为



最后,联立①②式,即可解得



因此,本题答案为:C。

【例题3】如图2—2—图乙所示,一束激光从O点由空气射入厚度均匀的介质,经下表面反射后,从上面的A点射出.已知入射角为i,A与O相距l,介质的折射率为n,试求介质的厚度d__________.



【解析】首先,由入射角i联想到折射率n、折射角r(过渡未知象),思维途径如右上图实箭头所示,依据折射定律可得



然后,再由已知线段l联想到折射角r(过渡已知对象)、介质厚度d,同样地由三角关系得



联立两式,即可求出介质厚度



【点拨】由此我们得到、或优化了“解题经验”:⑴如上图示经验;⑵光的折射问题的解决往往需用最基本、最重要的的光的折射定律;⑶解物理题往往需要考虑空间变量之间的联系;⑷三角函数的应用也是很重要的。

综上所述,由已知初态对象(条件)寻求未知对象(结论)的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寻求未知对象的途径也往往不是唯一的,中间需要求出一系列过渡对象(具有未知、已知的双重资格),能熟练找出并应用它们作为求解过程的中继站,不断逼近未知对象或与其相似,则是习题解决的关键。这一点,在某种程度意义上讲,可以决定解题的顺碍和成败。

四、解题经验与习题负载的谐调

如何完成由已知条件搜寻到待求结论,或者由解题经验到经验性操作的过程呢?

接下来,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解题经验(或部分经验)与习题负载的谐调,或称调谐。

所谓习题负载,是指当前习题所承载的图形(象)、逻辑、数理、系统等象符构成的象符组合,包括象组、象练和象群等。从信息论角度看,习题负载指当前习题所包含的各种思维信息。

谐调,则如无线电子学中收音机电路的选台、检波及滤波。一旦当前习题负载,与由记忆系统提取至思维系统(短时记忆平台)的解题经验相类同,则当即产生类似于共振、谐振那样的情况,某种解题经验被激发,形成被激活的受激状态。进而,可形成构思阶段的逻辑方案。

我们已经从上面的三个例题解答过程中,获得到三组直观形象的“解题经验”。假如某道习题包含了“习题负载”的解题信息,则由图可知,习题负载与力学经验、光学经验可能产生谐振的信息极少,而与电学经验可产生谐振的信息就很多(或全部),于是电学经验被激活,即可由此尝试某种实际解题的经验操作。由此,发展成为程序性解题思路和模型方法。现在就以手边的一道物理习题的解决过程,结合以上“解题经验”,看看解题过程体现出怎样的特点。如图所示,在x轴的上方(y>0的空间内)存在着垂直于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一个不计重力的带正电粒子从坐标原点O处以速度υ进入磁场,粒子进入磁场时的速度方向垂直于磁场且与x轴正方向成45°角,若粒子的质量为m,电量为q,求:(1)画出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2)该粒子射出磁场的位置坐标;(3)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





【析】首先,借用观察、分析方法审清条件、结论构造直观图景等,获取当前习题的直观、逻辑的象符组合——“习题负载”;然后,拿这“习题负载”与操作性知识结构中的大量的“解题经验”去迅速排查、比较其异同。

当“习题负载”与系统的“力学经验”对比时,一个为粒子的圆运动,另一个为质点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显然相差甚远,很难与之发生共鸣,“对面无缘不相逢”,“习题负载”不能被“类化”,解题活动不好展开。当“习题负载”相遇“光学经验”时,势若隔,几乎“不相往来”,所以“习题负载”也不能被“类化”。

当“习题负载”相遇“电学经验”时,由于两者所包含物理图形(或图象)、概念、规律、算式、象符及其承载的信息等,多种元素具有的相似性,从而发生“谐振”(类化)现象,“电学经验”被“激活”。与“到轴的”、旋转角与两对元素不同而外,其余各元素均相同,因此“电学经验”被激活,该“习题负载”被类化。

如此排查依次类推………一般总有某种“解题经验”被激活,问题得以解决。反过来,若“习题负载”始终不能激活某种“解题经验”,“解题经验”不完备或缺失忘记公式、或不会推导,则不能作正确解答。

此例属于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问题。把“习题负载”丁、“经验”乙对比、参照,左手定则可粒子逆时针旋转,经过轴上方的某一点。轨道圆心初、末两洛兹力作用线的交点,粒子末速度轴角,而粒子的旋转角为,射出点到坐标原点长度等于。

由公式求出动时间。



由带电粒子的“飞行时间”公式得



?

(3)由几何关系③

代入①式,可得

显然,亦即射出磁场的位置坐标

由此可见,当习题负载与经验操作相互比较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若发生“异化”现象,则该解题经验的应用可能性即被及时排除;若发生“类化”现象,类似于振动物体的“共振”、振荡电流的“谐振”等现象,则称某种解题经验被相应的习题负载所“激活”。

综上所述,习题解决过程,就是功能性“解题经验”,与待解性“习题负载”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一则习题负载是解题经验被“激活”的充要条件;二则解题经验的“激活”,则给解题思路的打通指明方向。两者的对比、谐调和结合,可有效避免破解的困惑,不至于误入歧途。

“激活”,不但能给解题的计划、过程、步骤、图形、概念、规律、技巧等的应用等提供参照,而且能给思维的方法、、思路、策略、措施,和思维的活化、优化等提供借鉴,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可由此抓住问题的要害、找到突破口,继之展开顺向、逆向、多向等思维活动,搜索和打通思路而顺利破解难题。







2018-07-06-21:05于南开区风湖里

























































图2—2—1



图2—2—2



图2—2—3



图2—2—4



图2—2—6



图2—2—5



图2—2—7



图2—2—8:习题负载与解题经验的谐调













献花(0)
+1
(本文系sdweifeng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