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陈爱民:甲骨文书法的艺术价值及艺术转换问题
2018-07-23 | 阅:  转:  |  分享 
  


甲骨文书法的艺术价值及艺术转换问题

南京晓庄学院陈爱民



摘要随着历史情境的转换,殷商甲骨文的艺术价值从其混合形式中剥离出来,引起了20世纪艺术研究的关注。而由殷商甲骨文到现当代甲骨文书法的艺术转换研究却受到了不应有的忽略。20世纪以来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的经验与教训,需要我们运用现代艺术学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进行整理研究,使之成为21世纪甲骨文书法变迁的动力资源。

关键詞:甲骨文书法艺术价值艺术转换



一从混合到剥离



在人类文化活动的所有形式中,有许多是非艺术因素与艺术因素的混合形式,而我们今天所谓的纯艺术形式,也是随着文化活动的历史变化逐渐从这种混合形式中分离出来的。对事物的现状的科学分析还表明,区分艺术创作和人类其他活动范围的界限是历史地变化着的,甚至在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艺术世界也以双重的、复功能的现象同社会实践的周围世界相联系,这些现象仍然保留着艺术因素和非艺术因素的最初的混合性。

殷商甲骨文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古老的成熟的文字符号系统,也是最晚发现的古文字书法。甲骨文是日常应用(包括宗教、政治、军事等)的产物,其本身不仅具有记录语言的应用价值,同时还具有书法的艺术价值。甲骨文也是一种非艺术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混合形式。人类早期活动的产物如彩陶文饰、岩画,我们今天看来是一种艺术形式,但在古代这些形式的艺术价值和非艺术价值的界限并不十分明确,有时甚至非常模糊。在这种混合形式中,艺术价值和非艺术价值是互相渗透的。从非艺术角度来看,甲骨文的非艺术价值首先来自宗教活动。虽然甲骨文也有运用于非宗教场合现象,但绝大多数都是当时的王室用来占卜的卜辞,记的是“敬神”之事。我国古代流行一种习俗,用龟甲或者兽骨加以烧灼,观察所形成裂痕的形状,认为可以判断吉凶。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甲骨占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至殷商时代占卜的风气是弥漫、笼罩一切。商代的占卜活动,除了由巫史负责外,有时商王亲自参与,甲骨片由各地进贡而来,整治甲骨则要“择日斋戒”,仪式相当隆重,说明占卜已成了决定国家大事的严肃的政治活动。而随着占卜意识的迅猛滋长,日益成为先民们判断世界的主要方式,也就不断促成甲骨卜辞数量的增殖。由此可见,甲骨文作为一种文字符号在当时宗教活动中的特殊作用,它是沟通人与神的重要媒介,是先人们神圣目的的一部分。而从艺术角度看,商代甲骨文经历从武丁到帝辛年间200余年的历史更替,书法风格变化纷呈,极具审美意蕴和艺术魅力。正因为如此,董作宾将商代甲骨文的风格演变划分为五期:第一期书风雄伟;第二期书风谨饬;第三期书风颓靡;第四期书风劲峭;第五期书风严整。郭沫若则盛赞:“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总之,殷商甲骨文书法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艺术特征,它使我们清楚的看到了殷商时期书法艺术的真貌,同时也为后世书法的演化与发展奠定了基本的艺术形式。

尽管甲骨文非艺术价值与艺术价值是并存的,但在殷商那个特定的时期与特殊的场合,甲骨文非艺术的宗教价值始终是凌驾于其艺术价值之上,艺术价值臣服从于宗教价值。甲骨文主要是以文字符号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宗教价值,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其应用价值是主导的显性因素,艺术价值是非主导的隐性或潜性因素。在3000多年之后的现代文化语境中,人们可以更多地从艺术形态学的角度来看甲骨文,甲骨文的艺术特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审美关注,其艺术价值逐渐从原先的混合形式中剥离了出来,而随着甲骨文作为宗教的应用价值退场,其艺术价值也因此由隐而显。正因为如此,当甲骨文失去其非艺术因素即宗教意义之后,直接进入现代书法领域,它也就拥有了纯粹的艺术价值。



二从还原到转换



原生态殷商甲骨文的艺术价值随着历史情境的转换从其非艺术因素与艺术因素的混合形式中剥离出来,引起了20世纪艺术研究的关注。关于原生态殷商甲骨文书法的研究,近百年来国内学者多有探索与创见。如罗振玉《答人问学篆书》较早地从比较学角度,对篆书之流变及包括甲骨文书法在内的古文书法的结字、用笔的艺术特性作过精辟入里的梳理与分析:“大约篆书可分为三时期,古文一也;秦汉魏晋二也;唐宋三也。……古文结字疏密一任其天然,长短大小,不必整齐,以短笔直笔取势,故淳古。……古文及秦汉人笔法不异,古文有折无转,如作一方口,乃合四笔而成;……篆书自汉人始变,三古之法为宽和……”徐悲鸿《积玉桥字》六朝残石拓本题识称:“顾初民刊甲骨,已多劲气;北魏拙工勒石,弥见天真。至美之寄,往往不必详加考虑。多方篆刻,妙造自然,忘其形迹。”亦颇能见其对甲骨文书法的赞美。

此外,诸如黄宾虹、董作宾、郭沫若、宗白华、胡小石、祝嘉、潘伯鹰、陆维钊、丁文隽和徐无闻等均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上对殷商甲骨文书法的艺术特性予以关注或研究,开拓榛莽,钩深索颐,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国外亦有许多学者对于甲骨文书法给予极大的关注,如日本小川茂树先生《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贝塚茂树先生《甲骨文与金文的书体》、松丸道雄先生《什么是甲骨文书体?》,或探求甲骨文字书体之变迁,或对董氏书体断代做了更进一步分析,或论证甲骨文书体的艺术特性,虽论述比较粗略、简单和零碎,亦有不够准确之处,但其中亦有许多东西给我们以有益的启发。

而纵观20世纪甲骨文书法研究领域,我们会发现,对于原生态殷商甲骨文书法分期断代和艺术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于20世纪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研究极少而且过于简略。换句话说,殷商甲骨文书法的历史还原研究已成为20世纪艺术研究的重点,而由原生态殷商甲骨文到演生态现当代甲骨文书法的艺术转换研究却受到了不应有的忽略。当然,以甲骨文书法传统经历3000多年的巨大断裂、甲骨文字释读和分期断代之艰深而言,这种境况的出现又是可以理解的。虽然,以“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研究”为课题进行综合的具体的专题研究,在艺术研究中至今仍然付诸阙如。但随着21世纪的到来,《甲骨文书法史年表:1899-1999》应运而生,为我们研究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提供了便利和参照。20世纪以来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的经验与教训,需要我们运用现代艺术学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进行整理研究,使之成为21世纪甲骨文书法变迁的动力资源。

实现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是梦绕魂牵的理想。为实现理想,几代风雨兼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其中,最值得回味的是和0年代的转换实践。年,0年代,“甲骨文书法热”,证明了具有艺术转换的巨大潜力处于原始实用这一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奴隶制,少数贵族垄断财富和文化文字的用。现考古发现的书法遗物如甲骨文、金文,当时大都是贵族文字(祭祀、占卜等)。这说明,书法在当时还完全属于一种用工具,独立。是现代。







3









献花(0)
+1
(本文系甲骨文艺术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