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8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语文试卷(真题,word版,含答案)
2018-07-24 | 阅:  转:  |  分享 
  
山东省聊城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积累与运用1.根据拼音写汉字水城的四季各具风情.春天,徒骇河边新芽吐绿,澄清的河水荡起层层银波;夏天,东
昌湖上红莲zhànfànɡ(______),挺拔的乔木掩映着似锦繁花;秋天,月明风清的夜晚,古老的铁塔讲述着岁月的故事;冬天,h
óngzhuāngsùguǒ(______)的大地,润如油膏的沃土孕育着丰收的希望.【答案】(1).绽放(2).
红装素裹2.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我们读过许多描写人间至情的文章《背影》《再塑生命的人》《爸爸的花落了》《秋天的怀念
》。都主要表达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情。B.成语“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峰回
路转”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C.《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结义”,兄弟情深;黄盖上演“苦肉计”,忠义无双。D.
雨果、莫泊桑、罗曼·罗兰都是法国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有《巴黎圣母院》《羊脂球》《名人传》。【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
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
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A项表述有误,《再塑生命的人》是表现师生之间的真情。3.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①古时住
宅旁常栽桑树和梓树,后人用“桑梓”指家乡、例如:“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______)②《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分为“风”“雅”“颂”“赋”“比”“兴”六部分。(_______)【答案】(1).①√(2).②×【解析】本题考查
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能力。根据所学的知识,逐项进行分析即可。第②句表述错误,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4.按要求答题“每天进步一点点,三年语文灿年华”。到传统佳节,人们会用特定的形式表
达纪念和祝福。请在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中任选一个节日,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例句:春节——无论是放鞭炮,还是贴春联,都传递着对亲
人安康的祝福。【答案】示例1:清明节———无论是燃香烛,还是踏青游,都寄托着对逝去亲人的哀思。示例2:端午节———无论是赛龙舟,还
是包棕子,都诉说了对故人久远的怀念。示例3:中秋节———无论是赏明月,还是吃月饼,都表达出对家人团圆的渴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
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
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本题注意结合节日习俗来仿写句子。5.按要求填空①“________________”,刚起头儿,有的是
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春》)②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③山随平野尽,____
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⑤虽
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
学记》)⑥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春意乍露,
若隐若现的美景.⑦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表现将士爱国热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⑧挫折与磨难改变不了仁人志士的信念《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范仲淹的拳拳心语;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是苏轼的壮志不改;《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文天祥面对生死,取义成仁的抉择⑨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美好乡村生活场景的句子,请写出连
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一年之计在于春(2).②独怆然而涕下(3)
.③江入大荒流(4).④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5).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6).教然后知困(7).⑥天街小雨润如酥
(8).草色遥看近却无(9).⑦报君黄金台上意(10).提携玉龙为君死(11).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12).会
挽雕弓如满月(13).人生自古谁无死(14).留取丹心照汗青(15).⑨示例: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16).稻花
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
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需要注意的
易写错的字是:携,雕。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
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夫战,勇气也,
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
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ying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
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节选自曾国藩《挺经》)【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克,攻取.③逼阳:姓,古夷族
一支.④遽:迅速.6.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公将驰之(_____)②彼竭我盈(_____)③皆初气过锐(_____)④渐就衰竭之故(
_____)7.翻译句子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②此善于用气者也.8.对文本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两个
“未可”,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B.【甲】文“将鼓”“将驰”说明鲁庄公是军事上无知的昏君.C.【乙】
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引出下文作者对“气”的思考.D.【甲】文用对话的方式说出观点,【乙】文则用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证
明观点.9.在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有何不同?【答案】6.(1).①驱车(追赶)(2).②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3).③都(4).④原因,缘故7.①我发现他们的车辙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②这是善
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8.B9.【甲】文论述了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
用“气”。【解析】甲文选自:《左传》作者:左丘明年代:春秋时期乙文选自:《挺经》作者:曾国藩年代:清甲文译文:到了那一天,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
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
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
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
,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
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乙文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
勇气)就枯竭了。我对这几句话,经常思索玩味。大概用兵并无其它奥妙,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就可以罢了。三国时,孙权攻打合肥,受挫于张辽
;诸葛亮攻打陈仓,受挫于郝昭,两者失败都因起初气势太盛,过于锐不可当,渐渐就衰竭无力的缘故。只有荀罃攻克逼阳,士气衰竭而又重新振作
;陆抗攻克西陵,事先预料难以迅速取胜,因而养精蓄锐,先安排好外援,等待城中敌人力尽自毙。这也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了。6.本题主
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
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
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
键词语。重点词语:靡:倒下。气:士气。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
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8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
进行分析即可。B项理解不正确,战争开始后,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不计较两人身份的差异,体现出鲁庄公礼贤下士。在战争结束后,鲁庄公
向曹刿请教战争的有关问题,体现出他善于思考、不耻下问的特点。在长勺战争中,鲁庄公任用之前并不出名的曹刿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体现出鲁
庄公的知人善任。由此可知他的身上也有可取之处。9.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
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甲文
论述了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跳出地球“看
”地震①2018年2月2日,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张衡一号”以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命
名,它的发射使我国在卫星地震电磁空间探测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②地球的板块、断层移动引发地震,同时也会在地震前后带来包括地球电磁
场变化等很多信息。“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实时监测空间电磁环境状
态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效应,初步探测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从而有效弥补了地面
观测的不足。③“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设计师、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介绍,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在地面上
,像青藏高原的极寒地区,现有的地震台网并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也观测不到。目前我国对以青藏高原为主的近200万平方公里陆地缺
乏地震前兆监测能力,在国境线和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地震监测能力也几乎为零。而跳出地球“看”地震,就能突破一些地震研究的限制,
对我国及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④“张衡一号”不仅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成为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
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同时它也集合了多项航天技术创新成果,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卫星电磁洁净度的控制技术。⑤卫星本体磁性对磁场测量
的“影响不确定性”需控制在0。5纳特以内,这大约相当于地球表面磁场强度的十万分之一。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卫星平台的各个单机、系统都进
行了无磁化的更改。但在这一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如,去掉了有磁的红外地球敏感器,整个飞行程序都要改变;再比如,无磁化要求太阳
能帆板不能转动,但为了保证卫星能源供应,又必须让帆板对日。如何找到平衡点?卫星研发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最终,科研人员打造出来的“张衡
一号”整星,其磁洁净度达到了0。33纳特。⑥“张衡一号”的主要载荷,是用于探测卫星轨道环境空间电场的电场探测仪。这也是目前国际上运
行在太阳同步轨道功能配置最全的空间电场探测仪器。⑦为了感知空间三维电场,探测仪通过伸杆向“张衡一号”本体外伸出4个传感器。这些传感
器如同灵敏的触角一般,每个传感器都能准确感知周围等离子体环境电势,灵敏度极高,可以探测到非常微小的等离子体电势变化,相当于在数千米
高的巨浪浪尖,分辨一粒小水珠。⑧在卫星内部,有着探测仪的“大脑”———信号处理单元。这台高灵敏电子学测量设备,能把传感器探测到的微
小波动细分成十几个通道,通过进一步精细处理,变成数字量,分成频谱,再传输到地面,供科学家研究。⑨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表示,“张衡一
号”卫星的发射和投入使用,使我国首次具备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的技术能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在轨运行多载荷、高精度地
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10.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我国在卫星探测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标志是“张
衡一号”的发射。B.“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C.帆板对日能保证太阳能帆板为“张衡一
号”供应能源。D.“张衡一号”传感器灵敏度极高,可以分辨巨浪浪尖的小水珠。11.“张衡一号”集合的航天技术创新成果有哪些?12
.⑥⑦⑧段顺序不能调换,为什么?13.从说明方法角度,分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14.分析第②段加点词语的语言特点。【答案
】10.C11.电磁洁净度高;传感器灵敏度高;信号处理单元处理精细12.第⑥段与第⑦⑧段是总分关系,第⑦⑧段具有从
探测信号到处理信号的先后顺序。13.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信号处理单元比喻为“大脑”,生动形象的说明其在探测仪中的重要地位。
14.“初步”表示开始阶段,说明“张衡一号”对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探测技术尚处于起始阶段,还需进一步发展,语言准确严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
项进行分析即可。C项理解分析正确,其他各项的错误之处分别为:A:“张衡一号”的发射使我国在卫星地震电磁空间探测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
列。B:“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D:是相当于在数千米高的巨浪浪尖,分辨一粒小水珠。
11.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
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张衡一号”集合的航天技术创新成果有:电磁洁净度高;传感器灵敏度高;信号处理单元处理精细。12.本题考查说明
顺序的相关知识。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认知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
抽象。第⑥段与第⑦⑧段是总分关系,第⑦⑧段具有从探测信号到处理信号的先后顺序。1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型,首先
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
征来分析作用即可。第⑧段画线句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的说明其在探测仪中的重要地位。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
理解。说明文赏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答题格式:①说明词语的意思,②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
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③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初步”表示开始阶段,还需进一步发展,语言准确严密。阅读文段,回答
问题大青衣胡玲①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纷纷奔走相告: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来唱戏。②说起柳月如,在当地可谓声
名赫赫,她是县剧团的名角,能听她唱戏,一睹她的风采,是很多人的梦想。③日落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涌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李
大户家院里,灯火通明,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人,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青莲猫起身子,铆着劲儿朝前钻,像一
尾滑溜的小鱼儿,钻到了人群最前面。④锣鼓铿锵,乐声四起,柳月如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身姿婀娜,莲步轻移,宛如踩在
云端的仙女。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柳月如眼波流转,一跷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柳月如轻启朱唇,黄鹂一样清脆婉转的声音脱
口而出。人们看呆了,听痴了,像木头人立在当地。青莲尚小,看不懂剧情,听不懂戏文,可柳月如仿佛带着一股子魔力,深深诱惑着青莲,让青莲
的目光无法从她身上移走。她哭,青莲跟着哭;她笑,青莲也笑。⑤戏散,柳月如谢幕退下,乡亲们依依不舍地离去。青莲不走,她悄悄来到后台。
⑥柳月如对镜卸妆,从镜子里看到了身后的青莲。小丫头,怎么还不回家?青莲紧盯柳月如,紧闭双唇不语。柳月如回头,上上下下打量着青莲,见
青莲面容清秀,身形纤细,眼神里有股子坚毅倔强劲儿,说,真是个唱青衣的好坯子。可不管柳月如说什么,青莲就是不说话。最后,柳月如问,愿
意跟我学戏吗?青莲终于开口,愿意,我要唱戏,像你一样。⑦青莲跟着柳月如学戏,大家都说青莲家祖坟冒青烟了,要知道,柳月如不轻易收徒的
。柳月如对青莲很严,唱念做打,手把手教青莲,青莲学得稍有不佳,必然受罚。名师出高徒,十年勤学苦练,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她扮相
清丽端庄,音色清澈圆润,表演细腻庄重,秦香莲、白素贞、王宝钏,所有青衣角色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⑧不知从何时起,看戏的人少
了。台上,青莲卖力表演;台下,看客寥寥无几。青莲的满腔激情,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消散。⑨一天,一个打扮时尚的男人来剧团找青莲。青莲小姐
,我们公司正在包装歌星,以你的形象和唱功,绝对能够火,你可有兴趣?青莲想也没想,说,我没兴趣!男人说,传统戏在本地已经没市场了,现
在还有谁看戏?说着,男人把一张名片放在桌上。青莲小姐,走阳关大道,还是在一棵歪脖树上吊死,由你自己决定。说完,男人离开了。⑩那天,
男人的话不断在青莲脑子里回荡,令她坐立难安。她去找柳月如。师傅,有人说我可以做歌星。柳月如说,咱们是唱戏之人,并非戏子。青莲说,没
人爱看戏了,我想另寻出路。柳月如说,即使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唱下去。青莲脱下戏服,说,不,我再也不唱独角戏了。柳月如说,你出
了剧团,咱们的师徒缘分也就尽了。青莲含着泪,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剧团的大门。?青莲果然火了,唱歌、商演,她春风得意。热闹精彩的生活,使
她早就淡忘了剧团。走穴、和柳月如。?五年后的一天,青莲和老板在咖啡厅商谈演出事宜,点了杯咖啡喝起来。青莲去得早,不远处,有几个年轻
人望着她窃窃私语。作为明星,她早已习惯了人们对她的关注和议论。看,那不是歌星青莲吗?她唱歌挺好听的。听说她以前是唱青衣的。她的唱功
、动作、神态都有传统戏的影子。原来她以前是唱戏的啊,怪不得她唱歌有种与众不同的味道。他们的话飘进青莲耳朵里。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
?老板来了。青莲说,你当初为什么觉得我能唱出来?老板一笑,因为你有戏剧底子,唱得有特色,要不然,你怎么会红?要知道,现在会唱歌的人
一抓一大把。青莲内心如同被投进一块大石头,波涛汹涌。?晚上,青莲做了一个梦。梦里,柳月如和青莲唱。白蛇传。,柳月如演白蛇,青莲反串
法海,两人对打起来,青莲一剑刺穿了柳月如的胸膛,柳月如倒在戏台上,鲜血染红了她的白衣。青莲从梦中惊醒。?第二天,青莲取消所有活动,
赶到县剧团,却发现大门紧闭,向周围人打听,才知道,剧团生意冷清,半年前已经倒闭了。?青莲找到柳月如家里,看到的是柳月如的灵位。守灵
的老太太说,我是月如的表姑,你是青莲吧?青莲一惊,你怎么知道?老太太说,月如说过,你迟早会来的。青莲问,师傅怎么走了?老太太说道:
月如是个戏痴啊,爱戏的人越来越少,懂戏的人越来越少,她整日郁郁寡欢,剧团倒闭后,她大病一场。昨晚,她走了。临终前,她叮嘱我把一样东
西交给你。说着,老太太拿出一个盒子递给青莲。青莲打开,是一套青衣的戏服,正是她初次看师傅唱戏时穿的那套。?师傅!青莲怆然泪下,跪倒
在柳月如灵前。?没多久,县剧团重新开张。剧团的老板不是别人,正是青莲。锣鼓铿锵,乐声四起,青莲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
来。15.小说围绕青莲写了哪几件事?16.简析第④段和第?段画线句子在塑造柳月如形象中的作用。17.赏析第?段画线句子。18
.简述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19.小说以“大青衣”为题好在哪里?20.在戏曲文化进校园的今天,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答案
】15.青莲迷上青衣;青莲拜师学戏,出师成名;青莲弃演青衣;青莲重演青衣。16.第④段通过神态、动作、声音等正面描写,运用比
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柳月如高超的表演艺术。第?段通过表姑的话表现了柳月如热爱戏曲,坚守信念,至死不渝的高尚品质。侧面描写,淡泊名利。
17.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青莲内心产生了激烈的斗争,明白了戏剧功底对自己的帮助,明白了师傅对传统戏剧的坚守,推动情节发展。
18.表现了青莲对师傅的愧疚和完成师傅遗愿的决心;表达了青莲对戏曲的热爱;照应前文,反映了对传统戏剧(传统文化)的继承。19
.柳月如和青莲都是技艺高超的青衣表演者;情节围绕青衣展开,“大青衣”贯穿全文始终;突出主题,青衣代表传统戏曲,体现出传统艺术的永
恒生命力。20.示例: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充满魅力,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一定要将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下去。【解析】15.本题考查
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
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主要事件:青莲迷上青衣,青莲拜师学戏,出师成名,青莲弃演青衣,青莲重演青衣。点睛:本题
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概括文
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16.本题考查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第④段通过神态、
动作、声音等正面描写,写出柳月如高超的表演艺术。第?段通过表姑的话进行侧面描写,表现了柳月如热爱戏曲,淡泊名利的品质。17.本题
考查句子的赏析。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
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段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青莲内心产
生了激烈的斗争,明白了戏剧功底对自己的帮助,明白了师傅对传统戏剧的坚守,推动情节发展。18.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文章结尾往往
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另外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小说最后一段表达了青莲对戏曲的热爱,照应前文
,反映了对传统戏剧的继承。19.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
种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大青衣”贯穿全文始终,突出主题,青衣代表传统戏曲,体现出传统艺术的永恒生命力。20.本题考查学生思
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
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戏曲文化博大精深,
充满魅力,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下去。写作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两个徒弟向师傅求教:“师傅,我们
工作太痛苦,求您指点迷津。”师傅冥思半天,在纸上画了一碗米饭。两人看完画后,若有所悟,一个辞职回家种田,一个仍待在公司。十年后,种
田的以现代方法经营,成了农业专家;待在公司的任劳任怨,成了经理。两人相遇,农业专家说:“师傅画的不过一碗饭吗,识时务者为俊杰。”经
理说:“不过一碗饭吗,何必见异思迁。”这个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适时转身”或“守望花开”为话题,联系生活,写一篇文章。要求
:①任选一个话题,题目自拟。②文体自选,可以记叙、抒情和议论。③不少于600字。若写诗歌,不少于15行。【答案】参考例文守望花开心
中泛起了微波,遥想着那片将要盛开的花海,记忆中的芳香令我平静。静静的,我守望花开。——题记含苞欲放的时候,我遇见了你,我亲爱的老师
。离开您将近一年,你还好吗?还依旧像我记忆中的模样吗?我是您看着成长起来的,如果自喻为含苞待放的花朵,那您当之无愧是最美的养花人,
为我除草,为我施肥,也曾为我剪去那些偏离了的侧枝。在二中的那四年,是我生命中永远存在的四年,我无法细数四年中都发生了什么,但当您说
起没见发生过的事时,我都全然记得。四年中有很些变动,由于我们这一级是众老师口中的多灾多难的一级,是最躁动的一级,是最不被看好的一级
;第二年,第三年的时候,有些老师想退出,不想收拾所谓的“烂摊子”。但您始终不离不弃,尽管我知道,您的家庭里出了变故,您最可爱的孩子
离开了您,生活中的烦心事足以成为您扔下我们的理由,可您选择了留下,既然迎来了我们,也坚持顺利送走我们。记得您和我说过,您不管别人怎
么看待我们,你始终相信您的学生是最棒的,您说过,您舍不得我们,我们又何尝舍得您呢?舍不得,因为我记得。我记得您对我的谆谆教诲,我记
得您对我的殷切希望。大约七年级左右的时候,那段时间班里很乱,学习气氛很低很低,我几乎就要随波逐流,您抓住了我,您看见了花枝上长出了
侧芽,您努力留住了这支花朵。您告诉过我,“乱世出英雄”,殊不知,您才是真正的英雄!那年花开,我看到,笑的最灿烂的人是您。每次做出些成绩,你都会为我们感到自豪。在您那里,我们就是您的孩子,又有哪个家长不是由衷的希望自己的孩子绽放光彩呢?你是那位曾经守望花开的使者,您带给了我花开的季节!您成就过我的芬芳。思绪回到今天,回到这个已经离开您的今天。似乎花期已过,似乎还未绽放,但,亲爱的老师,我已经会为自己施肥,懂得为自己梳理枝叶了。您放心,我永远记得那怡人的芳香,我永远不忘您陪我一起花开的日子。下一个花开的季节即将来到。静静地,我们守望花开。【解析】本题是一道话题作文,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确立好主题。尽量“化大为小”,缩小范围,同时要“以小见大”,深化主题。然后要依据主题,确立文体,还要注意独辟蹊径,表现个性,选择不同的角度,把文章写出新意。“守望”的解释很简单:看守瞭望。但这个词语的内涵是丰富而广泛的。“守望花开”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的演绎与升华。有了守望生活才可能变得深刻,心灵才可能变得充实。写作中要抓住“守望”这个焦点,自然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本文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注意记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点睛:写好话题作文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把握文体。话题作文往往不限文体,但是,不限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话题作文的“文体不限”其实是指不限于一种文体,让学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当你选定了一种文体时,还得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来谋篇布局进行写作。二、拟好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话题作文允许自己拟题目,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拟题水平,力争使自己拟的题目准确、凝练、含蓄、新奇,使阅卷老师“一见钟情”。三、善于联想。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作文形式,要求考生放开手脚,尽情地驰骋在想象的空间,这样,才能生发出丰富多彩的思路来。
献花(0)
+1
(本文系HE教育梅老...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