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所新学校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教师幸福的根源在哪里?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愉悦的课堂?……赵桂霞校长带领老师们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缜密 的研究和分析,在行动中研究,用研究的成果解决行动中遇到的问题。《建设一所新学校》[1]?中记录了赵桂霞校长和老师们的教学实践。书 ????名建设一所新学校作????者赵桂霞ISBN9787504190406类????别教师教育类页????数2 46定????价38.00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0策????划北京源创教育研究院目录1http s://baike.baidu.com/item/寤鸿涓€鎵€鏂板鏍?/17958100作者简介2https://baik e.baidu.com/item/寤鸿涓€鎵€鏂板鏍?/17958100目录3https://baike.baidu.co m/item/寤鸿涓€鎵€鏂板鏍?/17958100序言4https://baike.baidu.com/item/寤鸿 涓€鎵€鏂板鏍?/17958100书摘建设一所新学校作者简介https://baike.baidu.com/item/%E8% B5%B5%E6%A1%82%E9%9C%9E赵桂霞,山东省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D %8D%E5%9D%8A%E5%B9%BF%E6%96%87%E4%B8%AD%E5%AD%A6潍坊广文中学校长,山东省特级教师, 山东省人民政府督学。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初中课改联盟理事长。获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 首届“明远教育奖”提名奖。赵桂霞同志提出,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构建,课程的构建必须基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为此,她提出培养“大家风范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的广文学子,并据此构建了广文“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大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543 21自主课堂”有效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建设一所新学校目录李希贵序:赵桂霞和她的行动研究写在前面第一辑建构理想五个月未挂校 牌经营这所学校,可要好好思量啊理想的初中学校什么样一个学年,解决一个主题问题把我们的行动拿出来研究寻找“客户”倾听“客户”的抱怨丈 量自己的“痛”常用的六种测量方法追问,让问题水落石出流程有异,结果不同“问题点”就是改进处要什么,就评什么发现问题的另一双眼睛第二 辑追寻幸福朱老师的幸福来自哪里追寻教师幸福之源教师通往成功的路有多远理想追求和个性品质成就名师入职期是名师成长的关键期给教师创造 “关键事件”做教师成长的关键人物在读书中成长持续做重要但非紧急的事情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广文教师爱生30条幸福来自教师的自我发展规 划我的问题,我解决这里有所“教师发展学校”第三辑发现课程---男生学英语的困难度大于女生(男女生心理的差别,发音障碍—训练后听其 音,至其形;观其形,读其音)“有为假期”衔接小升初“学前引桥”攻克男生英语学习难关“难点引桥”破解学生学习障碍“发展引桥”激发学生 持续学习的兴趣“生本化”从整合教材开始语文的“病”与“变”把学生从“题海”中捞出来“小模块”成就大地理活动课程化,活动课程个性化节 日不变,形式变老师成了“局外人”“一见钟情”的入校课程永不离校”的离校课程把班会还给孩子我型我秀,“组团”成长借力资源,为学生打开 实践课大门按“需”设置研究性学习不断“生长”的“广文节”有特色的才是校本的第四辑改造课堂老师们与我“捉迷藏”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 学生喜欢的课未必是好课理想课堂=高效+愉悦寻找“高效愉悦课堂”的关键要素“教学案”变脸老师不讲,学生真的不会吗让问题之球在学生手上 传递高效课堂需要小组合作最优化课堂教学流程效益网格图网格图不会“网”住教师用网格图“看”同课同构课删除无效教学环节唤醒课堂上沉睡的 数据各有各的“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此效能,非彼效能54321自主课堂门开着,教师的心敞着精品课堂八个面课堂教学工作研讨 月,沙场“春”点兵大量布置作业≠好老师你的声音我来听在学生手底下解决问题改到深处是制度第五辑创新管理部门变更的背后我的岗位我选择 今日楼层我值班满意度是重要的工作业绩成长有约制度是“商量”出来的优秀是计算出来的多把尺子量老师教师节,倾听教师的“抱怨”资源就在“ 我”身边我的岗位是服务对象提供的学校财务大家管“双向评价”激活了阅读“逼”着老师去健身从“管家”走向“导师”课堂也是家长的关注教师 之关注以创新推动创新用故事传递文化附录:寻找“痛点”背后的真问题跋建设一所新学校序言赵桂霞和她的https://baike.ba idu.com/item/%E8%A1%8C%E5%8A%A8%E7%A0%94%E7%A9%B6行动研究认识赵桂霞,是在2001 年5月。那一年,我调至潍坊市教育局任局长,她在局办公室工作。2002年,她去基础教育科任副科长。为了推动潍坊市课程改革,她随团赴上 海考察教育状况,回来后,她代表考察团撰写了两万多字的考察报告。通篇报告内容充满了她的发现。她善于从细节中捕捉教育真谛,发现问题,寻 找潍坊教育发展的差距。直到今天,我依稀记得她写的一篇篇短文。我发现,她是一个对教育很有感觉的人。为了推动潍坊市课程改革的运行,她在 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协助相关领导试图建立潍坊市课程改革的运行机制,从改造学校内设部门、加强课程管理、推进课堂改革等几个方面寻求潍 坊市课改机制的突破口。为推动潍坊市中考招生制度改革,从初期调研到真正实施过程中的研究改进,她都有想法,为中考改革得以顺利推进做出了 自己的努力。我发现,她是一个很有研究能力的人。2004年,她调至潍坊市教科院工作,她的研究能力在这里得到施展。在教科院任副院长的两 年里,她和教科院的老师们一起推动实施了“基于问题解决,致力创新共享”的机制。学年工作结束后,教科院向每位教师征集课改进行中的困惑和 问题,然后将征集的困惑和问题分教研组、学校、县域三个层面分享、汇总,最后汇总到市教科院,从学生成长和课堂改革两个维度,整理形成课程 改革中的“双百问题”;再将“双百问题”下发,由教师自主认领,组建“虚拟研究所”进行行动研究。教师的研究成果,由政府颁发成果奖,同时 由教科院组织推介会。她和教科院的老师们在研究课程改革的运行机制,这一机制也推动着教师们的研究。2006年,她到广文中学任校长。她从 孩子们入校报到的一张照片里,发现了孩子们的需求,进而与老师们一起开发出“入校课程”;她又从孩子们离校时留下的那张被砸坏的桌子上,发 现了孩子们的情感需要,进而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究开发出“离校课程”;她还从学生入校时男女生英语考试成绩的差异里,发现了差异的根源,进 而帮助老师们研制开发“引桥课程”,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障碍,遏制了两极分化;她从首届艺术节那个被妈妈生生拉下台的男孩的成长中 ,捕捉到活动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从而带领全校教师将学校所有的活动课程化,并最终使“活动课程”个性化。广文中学近年来在课程创新中尊 重个体的差异,尊重孩子们的选择,赢得了孩子们对校园生活的喜爱。学生的学习为什么会出现分化?学生的学习难点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因为 对问题的敏感,在许许多多学校里早已成为“常态”的一些现象,到了她的眼里就成了“不正常”现象,就成了应该破解的难题。通过行动研究,她 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她看来,这样的问题不解决,教育就无法真正迈向理想的教育。在一次次的追问中,她一步步地推动着学校教育趋近科 学。2007年1月,一群有着教育理想的人开始了新学校行动研究的征程,其中,就有赵桂霞和她所在的广文中学的老师们。“理想的学校应该是 什么样子?它应当具备哪些基本要素?”“教师幸福吗?教师幸福的根源又在哪里?”“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愉悦的课堂?”……她带领老师们以 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研究方式进行缜密的研究和分析,在行动中研究,用研究的成果解决行动中遇到的问题。于是,她的学校就在她研究、收获的 成果推动下不断发展着,进步着。于是,她的理想也就在学校迈向理想学校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变成现实。真诚地祝福赵桂霞和广文中学的老师们。李 希贵2014年8月6日于北京建设一所新学校书摘“一见钟情”的入校课程广文中学成立后,有教师拍了一张第一批新生报到时的照片。看到这张 照片时,我的心被戳了一下。照片上满是学生。但细心观察每个学生,除个别人外,多数人都在茫然四顾。他们在干什么?找人,他们要找寻小学阶 段熟悉的同伴。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一名新生的日记让我们了解到了其中的缘由:……来到广文中学,我既 有些焦虑又有些茫然:我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快速适应中学的生活?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面对新的老师和新的同学,我又该怎样融入这个新的集 体?中学开设那么多的课程,我会不会手忙脚乱?我在小学时的优势还能不能继续保持呢?看来,刚刚升入初中的新生需要我们的帮助曾有不少家长 向我倾诉:“我的孩子在小学学习挺优秀的,为什么到了初中就不突出了?”固然有初中优秀学生多的缘故,但孩子对初中生活不适应,是否也是一 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做法,把学生入校的过程变成一个帮助他们适应初中生活的过程。于是,2007年,主题为“千日之成,始于 今日”的入校课程被我们勾勒出来。一千个日子能够造就一个怎样的“我”?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入校的“今天”对此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我们 设计了一周的入校课程,以帮助学生消除茫然无助的情绪,尽快形成对学校、班级的认同感、归属感,谓之曰“走进学校”;我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 自己,客观评价自己,规范提升自己,称之为“认知自我”;我们指导学生制定发展规划,确立目标,积极做好各项准备,顺利进行初中学习,名其 曰“规划未来”。由此,三个课程目标、三大课程模块确立下来。在“走进学校”课程模块中,我们设计了“认亲”、“认家”、“走过中学门”入 校仪式三个内容。“认亲”活动我们要求在班级内进行。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导演策划,主角是学生,用游戏互动等形式让陌生的学生能够互相认 识,相互交流,很快凝聚为一个班集体,同时,还让他们自由组合建立起各个小组。“认家”活动我们要求在全年级开展。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请 他们寻找相关处室,听“广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从感性到理性帮助他们接纳广文,走进广文,归属广文。“走过中学门”入校仪式,是 入校课程中最重要的“礼”,主要包括“跨过中学门”、“校长授旗”、“感恩父母情”、“新生拜师”、“宣誓”及“发放成长礼物”等几个环节 。仪式场面庄严神圣,深情动人。教师现场为学生颁发了需使用三年的成长护照,活动在学生铿锵有力的宣誓声中圆满结束。“认知自我”课程模块 包括“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和“校规班规我来定”两方面内容。前者以听专家做报告、现场观摩等方式进行,同时让新生与上一届同班级学长结对 子。后者则完全由学生参与、体验,用头脑风暴法收集每个学生的意见,建立小组规则和班级规范,并形成大家共同约定和遵守的学校规范。这样的 规范,被同学们称为“公约”。“规划未来”课程模块为培养学生走向未来、走向社会所需具备的素质做铺垫,内容包括学会感恩、学会合作、做“ 有文明素养的自我”和“有精神追求的自我”,开展现场互动报告、电影观赏评论、“知名校友在我身边”、“设计我的40岁名片”等活动。全员 参与的班级风采展示活动是新生入校课程的最后一项。展示方式、展示内容完全由学生确定。我们一改过去台上表演台下观看的传统方式,让学生全 员参与,每个学生既是观众又是演员。而且,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也都加入各自班级的展示行列中,他们或做导演,或当演员,或做客串,大大拉近了 与学生的距离。至此,为期一周的入校课程圆满结束。“永不离校”的离校课程2007年7月,广文中学第一届学生毕业了。我们采用请各类代表 走上主席台发言的传统方式举行了毕业典礼。当我们来到初三教学楼给学生送行时,我发现,初三学部主任和班主任老师表现得很紧张。这是什么原 因呢?他们说:“学生已经毕业了,不服从老师的管理了,我们担心个别学生会搞破坏,以往毕业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果然, 在我们巡视教学楼的时候,一张刚刚被砸坏的课桌赫然入目。学生怎么了?他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离校情绪?一位同行说:“这很正常,每 年学生毕业时,几乎每所学校都会发生这样的尴尬事件。”但我不接受这个大家习以为常的现实,我相信,事情背后一定有原因,找到了原因就一定 会有解决办法。带着对问题的追问,我们来到学生中进行调研,发现学生毕业前“渴望宣泄情绪”,之前的毕业典礼只是让他们领到了毕业证书,告 诉他们“你毕业了”。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必须改变毕业典礼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于是,我们开发了离校 课程。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我们持续追问的过程。我们希望获得怎样的效果?答案就是离校课程的课程目标。怎样构架课程内容,才能够实现这样的 课程目标?于是,有了关于离校的“课程板块”。哪些内容能够让课程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在这样的追问与思考的过程中,我怕,我们形成了包含 具体内容的离校课程体系。2008年6月18日,广文中学第二届学生毕业的时候,我们实施了以“根系广文,胸怀天下”为主题的离校课程。离 校课程主要包括三个课程板块:班主任在各班主持的“主题班会”活动,校长在校体育馆主持的“毕业校会”活动,在校全体师生参加的“校园送别 ”活动。“主题班会”以“倾诉、感恩、憧憬”为主题。班主任准备了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带学生回顾往昔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让他们感受母 校的温暖、同学的友谊、老师的关爱。伴着轻柔的音乐,在班主任声情并茂的引领下,学生“回忆师生情”,“解开千千结”,“展望未来路”。此 时,“图钉男孩”站出来了:“老师,那颗图钉是我放的,您打我一顿吧。”原来,因为老师不经意说过的一句话,他对老师有意见。于是,趁老师 不备,他在老师的凳子上放了一颗图钉,扎伤了老师。但富有爱心的老师没有追究,甚至没有声张,可男孩的内心却一直在纠结。那一刻,师生全都 落泪了。“解开千千结”的游戏,让同学们体会到“我们还是一家人”。师生们一起谈规划,谈愿望,共同展望未来。每年开完“主题班会”后,班 主任总是红肿着眼睛,向我诉说他们的感动:从来没有的真情流露,从来没有的真心祝福,从来没有的诚挚道歉……在班会上都出现了。班会结束后 ,各班学生都自发地打扫教学楼卫生,并将教室装饰一新,在留言板上写下对学弟学妹们的真诚祝愿。“主题班会”实现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 感倾诉,而“毕业校会”则为师生升华情感提供了最好的平台。经过我们的精心策划,教师、学生、家长全部参加的毕业校会,承载着学生的感恩离 别、教师的牵手祝福、家长的殷切期望、学校的衷心祝愿四个主题,精彩演绎着同学缘、父母恩、师生谊、母校情,将离校课程一步步推向高潮。在 “同学缘”环节,校友们的故事让学生看到了30年后,甚至50年后的自己,感受到了友谊的长久和同学情的可贵;同学互相祝福,更是点燃了学 生心中的感动。在“父母恩”环节,学生感悟着父母的辛劳,全体学生向在座的家长三鞠躬,表达悠悠寸草心。“师生谊”环节将毕业校会推向高潮 ,学校播放班主任、任课教师感人肺腑的事迹视频,学生向全体恩师献花、鞠躬,教师向学生还礼、献词,尤其是全体教师向学生鞠躬致歉——“请 原谅我的无心之过”,更是唤起了学生对老师浓郁的敬爱之情,全场师生泪流满面,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感动之中。“母校情”环节,开展独具特色 的班牌传递及交接仪式,学弟学妹们从毕业生手中接过象征着责任与使命的班牌,他们流露着豪情和激动。最后,每位毕业生走过“毕业门”,登上 舞台,接受校长为自己颁发的毕业证书。此时,每个毕业生都豪情满怀,全体毕业生手持毕业证书进行毕业宣誓,向同伴、师长、父母、母校、祖国 郑重承诺,宣誓声音如轰雷震耳,激人奋进。最后,毕业校会在《放心去飞》的旋律与绚烂的礼花中圆满结束。同学们怀着感动与憧憬走出体育馆,身着整齐校服的初一、初二年级的全体师生早已列队等候在外面,从体育馆出口处沿校甬道两侧一直延伸到校门口,到处是挥舞的鲜花、欢送的横幅、热烈的掌声、祝福的口号。初三年级的老师们全都站在门口,像送自己的儿女远行,他们拥抱每一位毕业生,嘱咐了再嘱咐,叮咛了再叮咛;每位毕业生也都像即将独自上路的儿女,恋恋不舍地离开校园。离校课程让毕业生真正体味到了母校的温暖与深情,感悟到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亲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从而将感动化作腾飞的羽翼,把离情当作前进的双桨,他们带着母校的嘱托和祝福,走出校门,迈向新的征程。离校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的最后一次,也是最好的一次教育。在一年一度对毕业生进行的回访中,进行“你在初中阶段印象最深的十项活动”调查时,大部分同学把离校课程排在第一位。“离校课程”改变了同行们眼中所谓的“常态”,它给了学生一份积极的情感和未来发展持续不断的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