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庸證釋(一)
2018-08-02 | 阅:  转:  |  分享 
  
中庸-本質精神子程子(宋學者程頤)曰:「『不偏之謂之中,不易之謂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此篇仍孔門傳授心法,子思(孔子孫伋)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
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人生)命運非天定,成敗自在人為人為就是人為了與
命運抗爭而進行的一種努力與奮鬥。社會背景、家庭因素、生活際遇即使相同,不同的人格有不同的命運。所謂中庸,及待人接物採取不偏不倚
,調合折衷的態度,是儒家的一種思想。唐太宗、曾國藩第一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
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第一章(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
焉。道之本源,以及存養省察之要,與聖神功化之妙。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誠者,自誠也;而道
,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外
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信念
)第二章(續1)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
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参矣。第二章(續2)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
,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
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
,齋明聖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鬼
神之道無形,而能顯著誠信為喻,中庸之道亦如是,自微至著,不言而自誠。第三章(續1)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大地,日
月,滴水穿石第三章(續2)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
不貳,則其生物不測。」第三章(續3)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繫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
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元鼉
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第三章(續4)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
文王之所以文也,純亦不已。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肺腑之言)第二章-誠第三章
献花(0)
+1
(本文系康德小站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