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二单元4知之武退秦师
2018-08-08 | 阅:  转:  |  分享 
  
caoliuhttp://www.caoliuzuixindizhi.com/第二单元学国学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选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古文今译】生活安宁时要考虑危险的到来,考虑到了这一点就要为危险而做准备,事先有了准备,等到事发时就不会造成悲剧了。夯基础一、作者名片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著有《左氏春秋》和《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两部史学巨著。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选自《左传·宣公二年》【古文今译】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4烛之武退秦师五、古今异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答案:那人三、文言虚词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啊。⑤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讲述。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第四段重点词句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吾其还也()亦去之()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如果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郑国随时提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二、翻译文中重点句子。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晋文公、秦穆公包围了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2)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的历史事件。如《左传》。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类记载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答案:1.介词因为/介词用拿/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他们指秦军/动词到往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4.代词那/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代词他的/语气词表反诘难道答案:1.没有;代词那2.依靠;损害3.结交亲附;“知”通“智”明智4.用;代替5.表商量语气还是6.离开3.夫晋何厌之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答案:1.在夜里名词作状语;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2.已经3.使……灭亡使动用法4.把……当成边邑;远方的郑国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为什么;增加6.东方道路上的主人7.使者;“共”通“供”8.给;恩惠9.渡10.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1.在东边名词作状语12.延伸扩张13.侵损削减14.“说”通“悦”高兴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答案:1.因为;对2.从属二主3.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假如5.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尚且已”同“矣”语气词7.连8.代词这《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它已经在东面把郑国作为疆界又想要向西延伸它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它到哪里夺取土地呢?13.若不阙秦()秦伯说与郑人盟()第一、二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若使烛之武见秦军()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8.利使动用法使……获利9.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10.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11.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12.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傍晚13.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答案:1.已矣语气词2.共供提供3.说悦高兴4.知智明智5.厌餍满足二、翻译文中重点句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怎能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您。第三段重点词句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夜缒而出(2.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五、按拼音填字组词





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选自荀子《天论》【古文今译】自然界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以任何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三、文学常识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5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答案:1.退使动用法使……撤兵2.军名词作动词驻军3.亡使动用法使……灭亡4.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地方5.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6.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7.阙使动用法使……削减二、一词多义不能做什么事了。

2.多音字

薄朝

济与

答案:báo/bó/bòzhāo/cháojǐ/jìyù/yǔ

二、背景介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时郑没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出兵助楚但以楚失败告终后郑虽然想与晋结好但没有感化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是因为他们都要争夺霸权晋发动对郑的战争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联合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8.阙秦以利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共其乏困()夜缒而出()朝济而夕设版焉()且贰于楚也()答案:1.推辞/告辞/推脱2.连词如果/好像/代词你/动词及、赶得上3.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稍微略微/隐约地/地位低4.把……当作边邑/边远的地区/浅陋见识短/轻视看不起5.介词和/动词结交亲附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四、识记

1.单音字

氾南()佚之狐()夜缒()

阙秦()共其乏困()戍之()

杞子()逢孙()

答案:fányìzhuìquēɡōnɡshùqǐpánɡ

四、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越国以鄙远()邻之厚君之薄也()既东封郑()若不阙秦()一、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通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通_______________

3.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通_______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____通________________

5.夫晋何厌之有____通________________

5.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它)使秦国的土地减少来有利于晋国希望你多多考虑这件事。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朝济而夕设版焉()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答案:阙/阕陪/赔/培/倍侯/候版/板/版

晋文公的忘恩负义只会比当年的晋惠公有过之而无不及。视往昔而知来日,对此,秦穆公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4)“晋国扩张论”。晋文公的胃口越来越大这一点秦穆公最清楚晋文公现在是对付郑国当他扩张土地到一定的时候他会把矛头指向谁这一点聪明的秦穆公应该很清楚。2.行李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出门时所带的箱包、铺盖等答案:出使的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请客的主人答案: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2)“亡郑陪邻”。郑国灭亡其获利最大的是晋国既得到了土地又削弱了秦国一石二鸟在那样一个敏感时期秦伯怎么会不考虑这一点呢?六、特殊句式何厌之有()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是寡人之过也()邻之厚君之薄也()2.本文波澜起伏曲折有致。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丝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谁知他却因为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拒绝使郑国的答案:1.宾语前置句应为“有何厌”2.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其于晋无礼”3.状语后置句应为“于郑伯言”4.判断句是……也”表判断5.判断句也”表判断循循善诱的谈了“亡郑”和“舍郑”对秦国的利恶关系,让秦伯感受“亡郑”无益,反而有害,从而解了郑国之围。

具体思路:(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国与郑国之间隔着强大的晋国如果灭亡了郑国后秦国可能会分一杯羹但治理却很难早晚是晋国的囊中之物让秦伯不得不权衡。1.请用一个字概括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精髓所在并具体谈谈烛之武说秦伯的思路。一、内容梳理(3)“过河拆桥”。这二、课文主旨本文记述了秦、晋围郑郑国大夫烛之武临危受命说服秦穆公使秦军退兵的故事。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烛之武奉命说服秦穆公撤围。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秦伯撤走军队化解了郑国的危机。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的爱三、艺术特色本文篇幅虽短但处处注意伏笔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以其无礼于晋而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根本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伏笔。再如“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提示:这个字就是“利”字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永远的利益。”秦伯围郑3.本文详略得当剪裁有致。文章重在表现“退秦”所以重点是烛之武的说辞。对“退秦”的前因后果都是简略交代甚至夜见秦伯的场面等一字未提集中笔墨塑造了烛之武这一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疏密有致。(5)“舍郑有益论”。此言两国邦交。烛之武列举了留郑的好处:一方面郑国可以作为秦国扩大中原影响力的基地2.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一艺术形象。提示:①志士。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难免心怀牢骚与委屈但他最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营。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观点二: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在烛之武的心里还存留着作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他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路径但却得不到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国君不可能了解每一个人烛之武的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他不②勇士。两方交战成败难料;出使秦营生死未卜。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充分展示了他的“勇士”精神。观点一: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避难郑伯礼节甚倨招致了今天的“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武到晚年才被重用郑伯应负主要责任。3.思维争鸣。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晚年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自己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一种看法?③辩士。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
献花(0)
+1
(本文系宗2a2g3x4ur...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