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漫谈黄梅戏的前世今生
2018-08-12 | 阅:  转:  |  分享 
  
漫谈黄梅戏的前世今生javascript:void(0);安徽日报20180811黄梅戏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豫剧、评剧并称“中国戏曲五大剧种
”,也是安徽省最主要的戏曲剧种。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
明快抒情见长,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在当代戏曲中颇具看点。黄梅戏的艺术成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清末民初
的皖、鄂、赣三省的采茶调受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新
中国成立。黄梅戏演出活动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以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
来的评剧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在此期间,传统
剧目非常丰富,俗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出”。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今。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1953年安
徽省黄梅戏剧团在合肥成立。安庆地区及各个县也先后成立了专业剧团;1954年黄梅戏《天仙配》参加了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成功,该
剧还曾两度被摄制成电影,轰动海内外。在此之外还有一批新创作、新改编的经典剧目如《女驸马》、《牛郎织女》、《风尘女画家》、《徽州女人
》陆续上演。在表演艺术上,通过排演新戏和拍摄电影,吸收了话剧和蒙太奇的表演形式,在人物塑造等方面有了更新的发展。黄梅戏在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点。黄梅戏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唱腔、伴奏和行当三个方面上。黄梅戏的唱腔包括了主腔、花腔和三
腔。主腔又称之正腔,是黄梅戏中的正本唱腔,主腔有着庄重严肃、优美大方的曲调,因此具备了戏剧性的表现力,也显示了黄梅戏在适应性方面的
复杂多样的变化。主腔听起来让人觉得委婉悠扬,因此常常用于大段的叙述和抒情的故事情节上。花腔主要用于小戏,它的曲调在大体上保持着同一
中宫调,所以显得简单,然而花腔的节奏却是明快、优美的,在表演形式上也显得活泼欢快,并且带有了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三腔
是彩腔、仙腔和阴司腔的总称;三腔因为融合了曲牌体和板腔体的音乐风格,在表演时呈现了“准板腔体”的状态,相比于主腔和花腔,三腔的男女
腔调在旋律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并且也更倾向于对抒情叙事的表现。黄梅戏在伴奏上,由最初的打击乐器逐渐发展为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
辅的特色,这样,演奏乐队不仅适应了黄梅戏在表演和声腔上的需要,也增强了黄梅戏对音乐的表现力。黄梅戏生活奠定了它独特的艺术风格。黄梅
戏的出现,反映了平民生活片段的同时,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通俗易懂的唱腔和淳朴生活的表演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近年来
,黄梅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整个演出市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化,演出形式呈现多样化,传播渠道渐趋多元化。然如何更
好地促进黄梅戏重出市场的文化发展,依照黄梅戏自身的艺术特点,加强人才培养,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黄梅戏作为一个发展历史悠久的戏种,其发
展不仅对于其自身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历史文化沉淀也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关注黄梅戏的前世今生,不仅仅是尊重文化历史,
也是人们洗涤心灵,还心灵一片净土的重要途径。黄梅戏就是如此。写意生活,山野清风……来源:安徽商报、安徽文化惠民消费
献花(0)
+1
(本文系诗城向日葵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