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开悟心篇原文-曹全全老师
2018-08-14 | 阅:  转:  |  分享 
  
1.天道无法,心正则邪不侵。若侵,则欲成事,欲成事则心归一,若归其二,则难易分。难易分则事难成。守正道,易谋之,若邪道,易谋之。此二谋,不可同一其论也。然天下难正难邪,亦难谋,吾等随道自然。若得天机,时则抓之,错则追之,失则避之。失则亦成插柳之势,不得势,亦欢之。观其心自正也。勿念之,日勤之,果也。

2人,立足于天地之根本,乃一身正气,正气使然,则无旺衰;天地之道,如妙一;人之道,如妙门,门闭则妙不通,门开或妙迷,迷之道,需有二气,二气衡,则妙通,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3行之以记为主,身之以武为端,文之以易为首,疾之以医为仙。得其一,身正;得其二,超然,以属不易;得其三,隐于市间;得其四,古之少有。若得之,则无不克,便于当世应之,足以。

4气,乃内外不一,外入之,上可佳,勿与内反,反之则为气;内生之,勿与外反,反之则为气。故内外合则气顺,内外分则气衰,气顺利于体,气衰害于病,慎之。

5扰神之,躲;扰心之,避。吾知其言,遂解之。观其心,安其神,解其意,持之,必达愿。

6蒙智,奇有勇可行,须慎之;甚入,恒之,达心观守,则顺行之,念天地之根本,终有吉。

7妙门之惑,乃不识其本;识其本,亦惑,便左右之心;识其心,便进不拔之势,师承吾言,出入自如,即妙门。

8境乃一界,师承之,入境简而难越;无师承之,入境难而简越,然世人难持也。遂持之,或经扰心之乱;遂持之,或经人之疑;遂持之,不解,终有果。

9学乃修心之本,上下通之,则益。然世人只知上道,避其下道。终难成也。悟之,有解,大笑世间。

10降其心,需强加之识,遂不如愿。心知是,然不知何为,若因心此生惑,须师之,慎也。

11上下相持,遇上需容对,则遇下而简,因有榜而识;下之仰上,心神难一,符道而持则胜之。吾之应对以上道助下,以下道持上。验之,妙哉。

12执一念而生,则入恍惚之境。有如空定,又如己定,遂难证,然实也,又如越界而定,恍惚行众人之事而惑,越之甚多,惑之。吾师承,勿怪自败。

13奇者,需藏而生,避天之,其密世人难知,然生之道,皆可解之。勿悔,其难行,弃之,为之大妙;若不弃,亦可,需圣救之,难觅。吾有一宝,可寻之,缘也。

14人和不察,不可得其心;地利不察,不可得其表;天时不察,不可得其志。心聚人和,表现地利,志存天时。得此三,无惧矣。

15常以众心,以为恩心,观吾心,即无吾心,见光,是明亮亦明亮光畅。

16天地之玄,在于天乎?在于地乎?在于人乎?在于道乎?吾不知强为之名曰正,正乃王,王乃齐,齐乃久,久乃不动。不动亦动,是手正。

17辰天时悟道德,方知大为之一,遂畏之,犹谢之,天垂帘,犹感激,世人解之,中甚妙。

18舍之得之,虽非一念,亦是一念,一念间变化为万象,似万象非万象,乃正其一。

19吾身非吾身,吾身是吾身,晓身后,吾心勿动,其师曰,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20以动恻之心而渡之,合渡之,未果,遂许而收之,感召天地之动,护己,护人,护缘,谢之。

21以出法之,号五行能量,单中一正字,传有缘之人,心感力。

22吾之吾想,非吾之吾想,亦是吾之吾想,吾想即是非想,达真而乐之。

23心大而广也,甚喜,甚忧,不知所以,亦知所从来。

24回归本也,吾知其内而勿破之,吾身出吾身,静、空、等难容也,慢快亦非吾之本意,吾不知谁?又如吾遂感天?否也感地?否也,感之道,初成而非成也。

左右上下,可谓五彩光色也,有色亦无色,无色亦有色,空也,非空也,乱中即静,静非静,悟之,妙哉!

持而诵之,亦知诵时之,有感,渐入定长也,有色,有声,有香,有味,有触,有法,亦无有色,无有声,无有香,无有味,无有触,非觉有法也。

天地之天地,乃纵格之交错,道之道,乃外圆也,吾强为之名曰之,无因、无果,方知有因、有果。

不明所以,亦不明所以然,似吾身于天上,又非天上,见多人贺之,吾心自明。

以阅圣贤之书,为发之,吾心明悟,似有感,有声香味触法,亦有色。

吾不解道之意,谢师之恩,大任授之。

遂上不解所踪,惑于行,止于心,顺而为之,不生二心,乃自道也。

吾己三关,不知它之关也,其心,亦喜,亦悲,亦慈,亦爱,亦空,亦色,亦有为,亦无为,方知无为而有为之,有为而无为之。

吾之与它异也,而又同也,道本为身也,身本为道也,身之性,乃前而为之,为而有果,果亦有因,有正负论,正者其心,不狂,不乱,负者则反之,吾知其身正负,后解之。

偶有人乃千年之身,化因果之界为王,王者水木火土金也,其心亦有正负,修其一惑,修其二疑,修其三四五方知乃千年之身。

偶有人,尚出山石河流,其自不明遂而动之,惊其师解之,后知其身为负,以大日及大明之力,将其负而为正,其心大喜。

尓所修之所,乃先出其身,证其善恶,是以善恶,而不知善恶,之本意。与正负同论,亦有别。

观己得一身,乃沙之物,悟己而出,相互克之。不明其所以,以前法同出而成也。

座于道之上,乃不识其所,忽见一明,乃师之本也,取于身物。犹感之。得法。

以镜之观,以像之成,出成于镜,出像以观,忽见一为万千伤之。

以镜之观,以像之成,出成于镜,出像以观,忽见一为冰冻以法眼观之,唬人之心,其身乃负极也,遂解之。

?仍前之法,相继出之,以前之妙法,解之,方知本源之力,扰其心,无也,其心自扰则无有也,方知大妙。

万物终有一界,其数定也,少有变,即有变,亦道万物负阴而抱阳。但凡不能解之。

视师为奇,以奇为师,某身结缘,勿逐之,乃自缘也。

身疲之,息之可成,神疲之,息之未可成,悟“成”之意,则可得也,若真悟“成”之意,则不得也。



47.吾之道,并无大小之分,望有缘之人得之,惜之,若助人有道,慰之,悟其道,得吾之也。

无内外之分,无东西之别,亦无南北之异,皆乃有也,何谓开悟,是谓生活。



























献花(0)
+1
(本文系全全论道运...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