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谢传慧:第一次抱母亲评课
2018-08-17 | 阅:  转:  |  分享 
  
《第一次抱母亲》评课稿

石林教育集团谢传慧

有人说:“一节好课,会让听课的老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御风行隧!”王雪老师为我们献的《第一次抱母亲》就是这样的好课。

这堂课,王老师给我们呈现的总体特征是:抓关键词——品读——前后延伸辐射教学——回顾全文进行感悟。诠释文本,又超越文本。老师带领孩子扎实、真实地在文本中走了无数个来回。

本节可,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轻松,归纳成一句话就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本文的亮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激情导入,确定感情的基调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课,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是关键。正如于漪先生所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王雪老师这一锤敲的准,敲的响。我们来看看王老师是怎么敲的。开课老师满怀深情地说:“老师带来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看。”

“有一种爱,一生一世值得你去回报,那就是母爱;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你去爱,那就是母爱……”多有语文味的导入,多有温度的诗,再加上老师动情地演绎,学生很快就意识到这是与母爱有关的文章。很好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这个感情基调是否垫足呢?这值得我们好好商讨。《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感性文章。情感性文章,表面看通俗易懂,但要上好,却很难,需字斟句酌的地方太多。而本课中体现的情感体验离四年级孩子有点远,要想上好,就更难上加难。上课时,我就在想:情感之火已点燃,如果老师此时再添几块木头,花2分钟,让孩子们说说自己被母亲抱的感觉。甚至可以反问一下:你抱过母亲吗?我想次问题一抛出,学生肯定会思绪万千。如果此时老师再接题,一定会激起学生阅读的期望,为学生学习课文定好情感。

二、“以情悟情,见真情”

《第一次抱母亲》是情感性课文,如何引导孩子感悟母爱、回报母爱,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弄不好就会让学生变成一个局外人。王老师的这堂课在第一课时就做到了让文章的情感内涵产生共鸣。

我们的王雪老师为何能做到呢?大家不难看出,我们的王雪老师是一个很好的“渲染大师”。

王老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引读、学生接读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唱起了母爱的赞歌。老师一次次包含深情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份感动、那份敬佩、那份难于言表的惭愧。老师四次层层递进的情景渲染设计把学生的情感一次次推上了高潮;一次次荡起了心灵的感动。

三、能力训练扎实有效

本节课在能力训练方面的亮点很多,我最想说的是其中的两条。

词语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中有关四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是这样表示的: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如何做,王雪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这节课对词语的理解,王老师采用了很多方法

直观演示法。课上,老师让学生看插图,理解“翻山越岭”。

同义词互释法,如你觉得“惭愧”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学生说“内疚、惭愧”。

抓双关词。

课文中的“担子”有几个意思呢?

王老师的示范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中段词语教学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有机地采用合适的方法,才能让上下文语意之水与词语意思理解之乳相交融。

如果要在词语教学这一块如果要拔高一点,或者有意识为过渡到高段打基础。王老师在设计时,可以不只局限于理解词句的意思,还可以从表达的角度体会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既为什么要这样运用,而不那样运用。如本课的重点词语“竟然”,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了它的意思,学生说“竟然”就是“居然”。此时,我想如果我们设计一个思考环节:作者为什么用“竟然”而不用“居然”?我想学生会不会在遣词造句方面有收获呢?

写字教学

王老师本节课的写字教学体现了《中段识字写字教学解读》1、2条的思想。中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可适当增加一些字理的教学。写字注意结构的观察。如老师在指导“翻山越岭”的“翻”时要左右均宽;“摔”字中间横要写长等等,非常有效。

但相比低段,我们四年级还可以做些什么呢?我们关注《中段识字教学解读建议》不难发现;在关注结构观察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笔画间的穿插挪让、伸缩短长方面的指导,特别是对于笔画多的字,如“翻”字,我们可以考虑。

好的课堂是值得品味和推敲的。像这样的收获和感悟还有很多很多,感谢王雪老师有拾捡“教学贝壳”的机会和幸福。



献花(0)
+1
(本文系xiaoxi040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