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第1课时一、新课引入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 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 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 ,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二、新课讲解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 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二、新课讲解字词注音慨(kǎi)叹省(xǐng)悟诳 (kuāng)骗诬(wū)蔑脂(zhī)粉脊(jǐ)梁抹(mǒ)杀抹(mā)布 拐弯抹(mò)角宰(zǎi)相搽(chá)前仆(pū)后继二、新课讲解玄虚:用使人迷惑 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诳骗:说谎话骗人。为民请命:替老百姓说话。埋头苦 干:专心地下苦功夫做事。前仆后继: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舍身求法: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地大物博: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解释词 语二、新课讲解文体知识杂文是用文艺性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的议论文。驳论文是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驳论的方法有三种 :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批驳的方式有: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驳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树靶子)(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打靶子)(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本文是一篇杂文,又是一篇驳论文。 二、新课讲解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 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 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二、新课讲解理清论证思路二、新课讲解理清论证思路一、摆敌论据:自夸“地大物博”,寄希望于 国联,求神拜佛。摆敌论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二、批驳敌论。1.驳论证。失掉“他信力”;发展“自欺力”。2.驳论点:有并不 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驳论据:古代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现在有不自欺的人。三、结论:自信力 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三、归纳小结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 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