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心理最容易出问题的两种人
2018-08-24 | 阅:  转:  |  分享 
  
心理最容易出问题的两种人(上)这是在公园里晨练时拍摄的一张照片。这层薄薄的网覆盖在叶子上,使原本也不是艳红翠绿的叶子看起来更加显得灰蒙蒙的。
留心观察,公园里这样的情景并非一处,而是随处可见。远看,这被蒙上薄网的叶子和周围没被蒙上的叶子,并无太大差别。近看,原本心旷神怡的
心情荡然无存,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喘不过气的感觉。显然,这些叶子的观赏价值已经大打折扣。尽管这张网薄如蝉翼,织网的丝也极细
,但也没有一片叶子挣脱网的束缚和裹挟。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我,禁不住把这些叶子和我以及和我一样的人群进行了比较。这种侵蚀就是焦虑和抑郁
。我们和叶子相同的是:一样是被侵蚀着,自己却浑然不知。一样的是永远隔着这层网看待外面的世界。对于叶子,不走近观察,看不出来;对于我
们,外人同样从外表很难看到我们内心的焦虑和抑郁。所以有人比喻说,同样的蓝天,不一样的世界。我们和叶子不同的是:叶子不依靠外力,恐怕
永远无法挣脱这种束缚和裹挟。而我们,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完全可能摆脱焦虑和抑郁。是不是被束缚和裹挟?由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
和成长经历的不同,会导致对同样问题的认知不同。争论远不如比提供帮助更有意义。网上关于抑郁和焦虑的报道和数据2009年著名医学杂志《
柳叶刀》杂志发表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精神障碍患病率高达17.5%,抑郁症的患病率为6.1%,据此推算,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
9000万。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抑郁症的最新全球统计报告。报告显示,从2005年至2015年十年期间,全球受抑郁症影响的人数
增加了18%,导致的经济损失超过一万亿美元。2017年报道称,全球抑郁症患者超过3.4亿,相当于每100人中就有4人患有抑郁症。预
计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疾病。中国的抑郁症患病人数目前已经超过5000万。65岁以上老年女性抑郁症患病率超过10%。(
网易)。2017年我国抑郁症患病率已经由2009年的2.5%上升至2017年的3.59%,男女患病比率为1:2(南报网讯)不难得
出以下结论:一是抑郁和焦虑症患者人数逐年快速攀升。二是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中,抑郁和焦虑症患者占比最高。三是抑郁和焦虑患者或许就在身
边。从专业的角度,抑郁和焦虑并不完全相同,但很相近。而且当抑郁和焦虑发生在我们身上时,往往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错交织。最典型的“
两种人”说抑郁和焦虑永远离不开两个字“压力”。假如把生活中所有的压力归结为教育、就业、就医等N种。有的人会觉得自己承担着N种,觉得
压力来源于方方面面,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有的人觉得自己承担着N-1种、N-2种、N-X种。所以,不是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承担着N种。觉
得自己承担着N种压力的人群最容易焦虑和抑郁。而压力的来源最典型的是以下两种。第一种,内心有太多的欲望和对未来太高的期望,过于追求事
业和人生的完美。欲望既有与生俱来的“七情六欲”,又有金钱、权力、成功等身外之物。期望既有北上广的大房子,又有孩子最好的教育,还有老
人最好的医疗等等。这种欲望和期望难道错了?没有错!错的不是欲望和期望。错的是我们没有实现欲望和期望的能力。错的是我们本来只会在地上
走,却总想去天上飞,总想去海中游。也可以说,我们的能力远远达不到满足我们欲望和期望的水平。当我们过高地估计自己能力,当欲望和期望无
法实现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充满的是焦虑、无助、恐惧、暴躁等等。我们为什么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从个人自身角度,经验和惯性使之。我们
曾经无所不能,曾经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取得一个又一个所谓的成功。随着成就动机的泛化,我们渐渐开始变得任何时候都是勇往直前,无所畏
惧。小说《隋唐演义》中的李元霸是天下第一好汉。关于他的死有一种传言说,下雨天怒骂老天爷,并把大锤扔上天去砸老天爷,结果铁锤落下自己
反被砸死。与此同时,我们周围的亲人朋友同事也没闲着。我们周围到处充斥着鲜花掌声和赞美,正所谓杀君马者道旁儿。从此我们也开始走上了鲁
迅笔下“被捧杀”的不归路。从外部环境角度,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所致。我们从小树立的理念是,只要努力,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成功。是金子迟早
会发光的。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些理念一方面激励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顽强奋进。但同时,也在误导着我们。即使面对客观规
律,我们头破血流也还在坚持。坚持,不是任何时候都对!欲望和期望都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梦想难道不应该坚持追求?一种回答是应该。前提是
你要有一颗强大无比、愈挫愈勇的内心,视所有的困难和挫折都是人生的财富。褚时健保外就医开始种橙子的时候已经70多岁,依然把生意做的风
生水起,并在2014年80多岁的时候,荣获由人民网主办的第九届人民企业社会责任奖特别致敬人物奖。还有在世界各地享有广泛声誉的摩西奶
奶,76岁开始作画,80岁举办个展,100岁启蒙了渡边淳一。一生虽未接受过正规艺术训练,但对美的热爱使摩西奶奶爆发了惊人的创作力
,共创作1600余幅作品,在全世界范围举办画展数十次。显然,这是极少数人。还有一种回答是不应该。随着客观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变化,我
们要么减少欲望降低期望,要么选择不再坚持。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墓碑林中有块名扬世界的墓碑,碑文是这样写的:“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
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
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
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大多数人
的人生轨迹和碑文前半部分所描述是一样的。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失败?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等类似这样的问题
,每一种回答都有它的局限性,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来没有标准的答案。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应该相信无论改变自己还是改变身边的环境
(包括身边的人)并非易事。给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设限是多数人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20岁、30岁的时候,我们什么都可以想,尽管去追逐
名利,跌跌撞撞也要朝着既定的目标去奋斗拼搏。但40岁、50岁的时候,不管自己当初的远大目标是否实现,我们都应该静下心来思考名和利是
什么。我们都需要减缓节奏,并渐渐消停下来。60岁以后,必须坦然面对被社会边缘化的现实。第二种,没有学会换个角度看待存在的问题,尤其
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往往只看到其中的一面。同样的一件事,当我们心态积极的时候,看到的是事物的一面;当我们心
态消极的时候,看到的却是事物的另一面。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说,“我们的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加在这些事情上
的观念。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秀才在赶考前住旅店的时候,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是梦见自己在墙头上种白菜;第二个是梦见自己在下雨天出门戴
了一个斗笠,还打了一把伞;第三个是梦见自己和一个非常喜欢的女人背靠背睡在一张床上。秀才觉得这三个梦不同寻常,可能有什么寓意,所以到
街上找了一个解梦的人,解梦的人说:“你在墙上种白菜不是白费劲吗;戴个斗笠还打把伞不是多此一举吗;和你喜欢的女人都躺一张床上了还背对
背不是没戏了吗。我看你也不用考了,赶紧回家吧。”秀才觉得很沮丧,回到旅店收拾行李准备回家了,旅店老板觉得很奇怪,问秀才怎么不考就走
了。秀才就把解梦的事和老板说了,老板说:“我也会解梦,还挺准的,我倒觉得你这三个梦挺好的。在墙上种白菜叫高中;戴斗笠还打伞叫有备而
来;你和你喜欢的女人都躺一张床上了,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到了。”老板这样一解释,秀才信心大增,而去应考,结果考中。同样的梦,角度不同,
得到的是截然相反的解释。其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生活中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你可以认为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也可以认为是“故天将
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人际交往时候,特别是与最亲近的人相处时,我们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认知上“不对等”是情绪爆发典型的导火索。当事一方觉得处心积虑为对方着想,为对方付出,对方却却只为自己考虑,丝毫不顾及自己的感受。我
们不否认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的互惠原则,但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即使是自己的亲人,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亲人。是人,就都具有人性的弱点。简
单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可能某一方面就是这个人最明显的缺点,而你恰恰在这一方面是最明显的优点。你只会用放大镜去看对方的缺
点,怎么就不能换个角度挖掘对方的优点呢?定期反思自己有利于我们转换角度看问题。如果说对于处于快节奏时代的我们,难以实现先人提出的“一日三省吾身”,但起码三日五日十日应该“自省吾身”。开车的人都知道,即使在笔直的道路上驾驶汽车,也需要驾驶员经常调整方向。我们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偏离了既定的目标和方向;是否自己逞一时之快,给别人带来伤害的同时自己一无所获;是否让情绪左右了自己;是否“严与律他、宽以待己”;是否不分主次不分轻重缓急等等。
献花(0)
+1
(本文系老斜杠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