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不作为的罪与罚—新易太和杨继刚公司管理中的“不作为”可能要隐蔽的多。当事人会拿出公司战略、流程制度等各种原因和理由,为自己开脱。新易太 和杨继刚顾问,做过调查如果真要在“瞎折腾”与“不作为”之间选一个,半数以上的人宁肯选择“瞎折腾“,也不会选择“不作为”。看来,“ 不作为”的民怨似乎更大。在不少人看来,“瞎折腾”至少出发点不错(干事),而且不少的“瞎折腾”还真折腾出伟大的成果,需要调整的,仅仅 是折腾的方式而已。但,“不作为”似乎就成了大家的众矢之的与千夫所指,这似乎与每个人的感受密切相关。比如,某窗口办事部门的不作为。 办个证件,需要开各种奇葩证明,从办事部门的角度,证明体系是他们的免责金牌,只要有了其他部门的证明,自己的责任就可以自然免除了。因此 ,才有了当事人一次又一次的游走于相关部门之间,为拿到各种证明的奔波与徒劳,也才有了“证明我妈是我妈”的奇哉怪哉。再加上那些“有作 为”的同事暂时得到领导“瞎折腾”的评价,这更让“不作为”成为义正严辞的常态,至于公司业绩是否增长、公司战略是否纠偏、团队能力是否提 高这类大事,抱歉,“不作为”的管理者会告诉你,那是老板的事,与我何干。由此,“不作为”成为公司管理中的慢性病,发作到一定阶段,就 会并发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打哈哈主义”,最终形成公司管理毒瘤。对此,海尔和三星的做法直接了当,用文化再造和领导力体系解决问题。 海尔的典型案例是砸冰箱。在一个“差不多与不作为”并行的文化心态中,敢于“砸冰箱”这是需要付出巨大勇气和风险的,搞不好就会有人以“ 作秀”非议当事人,张瑞敏不仅砸了,而且还把所有的管理干部叫到现场,管理者的这种亲身经历,会让其对公司战略信以为真,再加上海尔后续在 执行环节保障质量的一系列流程制度改进,最终打破了管理层“不作为”的传统格局。这或许也验证了,所谓的亏损,其实是一种“不作为”的代偿 机制,而所谓的盈利,其实就是一种“有作为”的奖励机制。无独有偶。当年三星著名的“法兰克福宣言”,背后也是对“不作为”文化的一种鞭 策与改进。当李健熙走进沃尔玛与百思买,看到三星的产品不仅陈列在货架的底部并沾满灰尘时,可想而知,他当时的愤怒何在。后来的法兰克福会 议,三星电子的所有高管悉数到场,李健熙先生也有类似张瑞敏砸冰箱的举动,并以索尼为标杆,开始了近20年的追赶和超越之路。如今,三星电 子已成为全球电子百强老大,早已把索尼甩出好几条街,并成为包括智能手机、LED、电视机、半导体等领域的行业老大。从“不作为”到“有作 为”,三星电子完成了真正的文化脱变。对比“瞎折腾”与“不作为”,或许“好折腾”与“有作为”才是我们想要的。但上帝是公平的,任何的 变革都需要从“瞎折腾”与“不作为”开启,但无论如何,管理者需要对现实说不,需要挑战现状的勇气,如果在舒适区待久了,垄断时间过长,人 也就麻木了。(文\杨继刚(北京新易太和高级管理顾问)杨继刚:工信部主管《中国工业评论》专栏作家,多达82篇陆续发表于哈佛《商 业评论》、《清华管理评论》等顶级管理期刊,引发业内广泛好评。管理畅销书《好员工为什么离开你》《企业转型那点事》作者。《转型领导力M》三部曲作者、版权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