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耒”小考
庄和刚
大凡去普陀山一种是香客,一种是游客。香客是以虔诚的心去拜佛,游客是以好奇的心去观光深厚的佛教文化氛围之中,感受人间第一清净虔诚海天佛国《周易·系辞》说揉木为耒起源甚早。lěisì)是常用词组,《辞海》念lěi,古代称犁上的木把。耜是古代耕地翻土的农具。耜是直接作用于土壤的铲状部件,也有用骨、石制作的是扶持耜的把柄。耒耜的发明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耒耜为时期汉族的主要工具。《孟子·滕文公上》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唐·韩愈《寄卢仝》诗:国家丁口连四海,岂无农夫亲耒耜。明·宋濂《单氏先茔碑铭》:单氏世以耒耜书诗为业。就是放下农具休息的意思。清·万言《息耒园》人生天地间,共此秉耒业。一息苟尚存,不容轻暇逸。劝公息此怀,努力为众屈。劳生天所定,敢举为公别。息耒小庄在普济寺西侧,小庄依山而建,古朴典雅,林茂花香,环境清幽,富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而小考息耒禅院却又考出一些人物、一段历史。息耒禅院,旧名息耒庵。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退居处清康熙长洲陈璇补陀丛林就废,潮音禅师从而兴之。工讫,爰筑一庵,名曰息耒,言乎可以息肩也。”
清康熙三十一年()感妻梦至普陀,捐建息耒院;翌年助建圆通殿,撰《大圆通殿记》普陀之独建圆通大殿者,何义也?普门权位菩萨于楞严会上,文殊特拣圆通。而此山,又为圆通大士亲指法址,故知供一圆通,而二十四圆通无不在是矣;供一权位菩萨,而过现未来之一切善逝法身报身应身无不在是矣;此普陀大寺独建圆通大殿之义也。内供挂钦赐万寿龙幛万寿龙幛清康熙四十九年皇三子和硕诚亲王书赐“众香精舍”额,五十八年御赐“海月常辉”额雍正三年()和硕庄亲王书知足轩姚燮佛灯荧荧一星挂,庭盫将篁籤初败。雏僧六七如雀群,抢攘团蒲学膜拜。柴门松绿篱枳黄,夕照在地人影长。东海不受海烟气,吹动春岚作麝香。
息耒禅院门外第一道牌匾上写着“息耒禅院”进门后通过一个庭院,庭院中长着几棵大树,树前摆设着刻有莲花的石椅,让人体会到“息”意。刨花楠樟仅存一株,树高米,胸径.36米。木材纹理美观,心材稍带红色而较坚实,为建筑、家具等用材;刨成薄片“刨花”,浸水后有粘液,可作粘结剂及造纸原料。活眼泉住持通旭退居得泉,味甘。年僧人离散,庵宇改作招待所为“息耒饭店”。古寺在岛上、山上,到处都是神灵对于现代人来讲弃繁从简不为物获得心灵的自由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