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之闲语“千柱落地”龙王宫,承载着对“灌门龙王”的民间崇拜,还与心学大师王阳明有关庄和刚历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记叙。传说一般 都是历史上的谜团,是劳动人民“口传的历史”,“对人类具有永恒的魅力”(马克思)。历史因传说而美丽,历史与传说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 重要精神支柱。因生长在渔村海边的缘故,见证过灌门翻船的惨难,从小便充塞了对“灌门龙王”的恐惧感。因灌门的盘水有旋涡,船过灌门十分 危险,民间谓之“老大好当,灌门难闯”的说法。每每听到灌门涛鸣如雷,必然会有大风大雨,心里涌起阵阵惊悚。也记得小时候去龙王宫,路面狭 窄不宽敞,需要翻山越岭,时不时还被荆棘所刺,需要半天时间方可到达。而今道路通畅了,驱车沿定海西码头海堤路往东碶头前行约1公里,便可 到现干石览东升社区胜丰村的大岙村山脚。再沿山路蜿蜓曲折而行,经过一段海塘,看到竖有高高的电网塔架,有一个平整的山地可泊车。向下步 行约100米的山坳中,便是龙王宫所在。环顾四周,龙王宫地处偏僻之地,小隐隐于山坳之中,三面环山,正面朝灌门。从建筑规模来看,也不是 很大,以前为三间普通平房,近几年经过改造装饰后,处处有龙的绘图与雕塑,充塞着龙的元素与因子。台阶中间,雕刻着数条雕龙盘旋翻腾,煞为 逼真。当中为大殿,左为三宫殿,右为三圣殿。大殿正中坐立龙王雕像,手持令牌,则是一条龙头人身像,两边是人格化的皇后与贵妃、龙太子与龙 公主,典型而又奇特的佛道融合错意相配的民间庙宇信仰。建筑较为普通也不是高大上,色彩调配也不那么精致,甚至有点错乱浑浊之感,但龙的神 气充分外露,还能微微体会到厚重感。可翻阅历史,听听民间传说,诉说其来头,还真不可小觑。灌门龙王宫,是历朝祭龙之地。龙信仰是舟山民 间的群体信仰,舟山古时有农历六七月祭龙的习惯。祭祀时必是无论男女老少群体出动,祈愿这一年的“天时”好,让这个地方的人都能顺利地过一 年。在舟山所有的龙王宫或龙王庙中,均可看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眼。龙王宫是民间龙信仰的归宿,宫中有龙王塑像,一般建在龙潭边 或海边。据民国《定海县志》记载,舟山有龙王宫庙60余个,占当时舟山全部宫庙的1/7。灌门龙王信仰始于元朝,其形成与特殊的险恶地 域和海潮急流有关。在元大德《昌国州图志》中,灌门是条艰险的海上航道,灌门被称为“蛟龙之窟”,这是舟山记载中最早的龙信仰。到了清朝康 熙年间,《定海县志》中灌门的记载大致维持元代的原貌,但在行文中略有变化。如“灌门,在县东北,下有龙窟,土人名为干石览潭。有大石悬 峙中流屹然砥柱,望之如人拱立状,潮水回旋冲激若鼎沸,可畏。舟人俟晴日潮平,投物以杀其怒,方敢过此。风雨将发,涛鸣如雷,声闻百里,旱 时具铁篆投之,雨随至。”与元代《昌国州图志》相比较,灌门龙潭的方位在清朝得到了明确的定位,即在今的干石览。在清朝的定海县志中,每 年六月初一和春秋二仲日都要祭灌门龙神,同治皇帝还敕封“昭应”,钦颁了一篇“德洋寰海,泽润苍生”云云的祭文。到了清光绪年间编纂的《定 海厅志》中灌门龙潭的条款则原文抄录康熙志。在“祠庙”篇中有“龙王祠”,其文曰:“在天后宫东,每年六月初一日致祭,春秋二仲又合祭灌门 、桃花、岑港龙神於祠内。”文中还记录了当时祭龙王的祭文,“维神德洋寰海,泽润苍生。允襄水土之平,经流顺轨;广济泉源之用,膏雨及时。 绩奏安澜,占大川之利涉;功资育物,欣庶类之蕃昌。仰藉神庥,宜隆报享。谨遵祀典,式协良长。敬布几筵,肃陈牲币。”参看民国时期编纂的 《定海县志》,仅廖廖一语:“龙王祠在南门外天后宫东,并合祀灌门、桃花、岑港龙神。”此志的条文中,并无增添新的内容。综观从元至清直 至民国的方志记载,灌门龙王的信仰始于元代的龙与龙窟,清康熙年间转化为龙王或灌门龙神。灌门龙王信仰的形成有其特殊的险恶地域和海潮急流 的特征,即“两潮屹乎中流有砥柱”“水汇於此旋涌若沸”“风雨将作,声如雷霆惊百里”,故而人们“可畏”,以为“蛟龙三窟”。为此,古人形 成独特的崇龙风俗:旱天求雨时,“贝铁篆投之,雨随至。”船过灌门,行舟者必“浮以物杀其势”,或等待晴日潮平。这灌门龙王似乎还有预报风 暴的功能,意为“风雨将发,涛鸣如雷声闻百里”。建造龙王宫还是心学大师王阳明向正德皇帝提出的要求。龙王宫建于明成化年间,不是民间 兴建的,而是官府资金所建,带有官方性质。舟山民间流传着“千柱落地龙王宫,金毯银毯马岙桥”的说法。而这却与“心学”大师王阳明有着渊源 与缘份。王守仁(1472~1529),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其 提倡的“心学”,主致良知,宣扬知行合一,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黄宗羲)。而王阳明与龙王宫结缘之人却是马岙平石岭人陶恭。陶恭 (约1451~1541)字肃之,从小好学,读尽祖先遗留的藏书,长益淬厉,书法则工于楷、篆。虽文章文辞精湛,却不合时宜,因而七试不第 。他为人敦孝友,对待兄弟“先其所欲而后已”,与人交往“谦冲平易久而不渝”。他考取贡生后,在江西新昌县当训导。又为南昌宁藩王府教授。 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进士出身、文武双全的余姚人王守仁,但论年龄还是陶恭大,但陶恭尊他为“兄”。陶恭辞归的第二年,王守仁也无故被削职。 不久,就来游舟山,由陶恭陪同。大概王阳明是从陶恭处以解到了关于“灌门老龙”与“椗茨五蛟”的故事。定海灌门海域有一石柱,望去如人拱 手而立,被称为“灌门龙王”。每年六月初一,人们在龙王跳一带遥祭龙王。遇到下雨,连避雨的地方也没有。岑港椗茨村东南有一座五蛟山,相传 因五条蛟在此蟠踞而得名。因为蛟能发洪水,洪水把山下的路冲成3丈宽、5丈多深的溪坑。过往的人因没有路,只好从岩石爬行而过,很不安全。 也许陶恭说者无意,而王阳明却听者有心了。明正德十四年(1519)发生了一起谋王篡位的宗室大叛乱。宗室宁王朱权玄孙朱宸濠,在南昌 起兵叛乱称帝,反对武宗朱厚照,杀掉江西巡抚孙燧、按察司副使许逵,连下南昌、九江,包围安庆。时任巡抚江西的赣州、南康的右金都御史王守 仁,一夜之间调集了8万人马,乘叛军攻安庆之机,抄其后路,一举攻占了南昌。朱宸濠大惊,火速回救南昌。王守仁是有名望的人,叛军中的小头 领有不少是他的学生,不愿开战,一时间叛军内乱,相互残杀。王守仁抓住时机,发起猛攻,朱宸濠兵败被擒,叛乱告平。可正德皇帝朱厚照却自 称“威武大将军朱寿”摆起了“御驾亲征”的架势,领军南下。到南京时,得知朱宸濠已被王守仁抓获,他就下令,命王守仁到南京“献俘”,在 南京导演了“正德皇帝擒藩王朱宸濠”的闹剧。他先令王守仁把朱宸濠释放,然后在阵阵擂鼓声中,又下令把朱宸濠逮住。这一闹剧引起大部分大臣 的不满,大骂“荒唐”、“可悲”、“可恶”、“无道昏君”。正德帝见势不妙,立即召见王守仁说:“王爱卿休怒,朕有大赏。”王守仁说:“不 必了,还是多关心一下百姓吧。”帝问:“百姓有何事,卿直说。”王就把他在舟山看到的事说了一番,其中讲到“龙王宫”和“五蛟桥”。正德帝 信口就说“传朕旨意,在灌门建千柱落地龙王宫,在椗茨架铜桩铁袢五蛟桥”。这就是说,正德皇帝的这道圣旨是王守仁逼出来的。据考证关于王守 仁擒朱宸濠和正德皇帝在南京演“正德皇帝擒朱宸濠”的闹剧,史书确有记载。而关于“龙王宫”和“五蛟桥”只是传说,史书和志书都无记载。 建“千柱落地”龙王宫,却造了三间平房。明正德皇帝下了圣旨:“在灌门建千柱落地龙王宫,在椗茨架铜柱铁袢五蛟桥。”并拨了御款,可是直到 正德皇帝死,这“龙王宫”和“五蛟桥”还未见动作。百姓得知后,就到县衙去询问。原来朝廷拨下来建“宫”造“桥”的钱,被各级衙门层层贪污 挪用,所剩无几。为了平息民愤,明州府不得不出资,就在灌门建三间小平房作为龙王宫,在椗茨架一座小木桥为五蛟桥。不管传说是否真实,但有 一点可以肯定,足见灌门龙王早在明朝时已经成为了舟山龙信仰的象征,不愧“第一龙”之称。而在民间,灌门龙王有个拟人化的传说。明成化年 间干石览有一个叫梁璋的人,父母去世后,以出租祖上留下的房屋过日子。他生活清淡,且助人为乐。后得道士点拨获法术神通,能撤米成蜂、掷 土成鸟、唤鱼上岸、点水倒流等等。关于梁璋学道的事,明天启《舟山志》载:“梁璋,干石览山人,遇卖卦老人,出书付之,遂得其术。嘉靖初 ,旱,取犁铁煅红投水缸中,云合雨如注……”。明嘉靖三年(1524年),舟山大旱,农田龟裂,人们到处求菩萨、请龙王,可是老天爷就是不 下雨。梁璋决定破“天机不可泄”例,要试试祈雨术。他在泉水潭边搭了祭台,用火炉煅犁铁,坐在祭台作法。大约半个时辰,他从炉中取煅红的犁 铁,投入水潭,只听得“口兹口兹”声响,泉水立刻猛涨,随即天空乌云翻腾,大雨如注,下了整整两个时辰,旱情彻底解除了。人们都说梁璋是“ 上天的雨师下凡”。次年六月初一,梁璋在泉水潭沐浴更衣打坐,黄昏时仙逝。人们在入殓时发现,梁璋的手心有“灌门龙神”四个字。遂称梁璋为 龙王爷,这个泉水潭被称为干石览龙潭,潭水常年不干。人们都会到龙潭来祭奠。遇到大旱,官吏率众来此祈雨,据说,龙潭祈雨是有求必应的。梁 璋去世不久,发现灌门海中有一石,高3米左右,屹于中流,如人拱手而应,其形如梁璋。人们联想到梁璋手心的字,证明梁璋就是“灌门龙神”, 于是这石头就成为“灌门龙神”像。每年的六月初一,也就成为了舟山很多地方祭祀龙王的日子。祭灌门龙神的习俗,在干石览一带一直沿袭到民 国后期。民间认为,灌门龙神是海上保护神。所以渔民出海捕鱼前,都要向灌门龙神朝拜,求平安丰收。龙王宫前还有一“龙泉和泰井”,该井涨潮 时离海水不过10米,可井水始终清甜而不咸。有人说,这是与远处的干石览龙潭相通的缘故。舟山虽小,但每一个地方的精彩都各不相同。但是,不管在什么地方,总能听到一些关于龙的传说,看到一些关于龙的痕迹。儿时,曾听长辈讲灌门龙王,民间把灌门龙王当成了东海龙王的化身,在灌门海边又有一个东海龙王宫,真是历史的巧合。正如大殿之外的圆柱上所题刻的大字有云:千柱落地国安邦定子民康泰,龙王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概是百姓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心里吧!直至今日,干石览附近区域村民仍趋之祭拜,无论出海捕鱼,还是有所祈求,必定是一拜观音、二拜龙王,去龙王宫祭拜便成了约定俗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