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3.审美的心理历程
2018-09-08 | 阅:  转:  |  分享 
  
3.审美的心理历程聂昌硕文集(2)审美审美属于认知范畴,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认知心理学。不了解认知心理学很难讲清审美的心理历程。关于人的认知心理
皮亚杰有经典阐释,他在《发生认识论》中提出:在应对环境变化时,人的认知是用“在先的心理图式”去同化,能够同化的接受!同化不了,需要
调整,建立新图式去适应,这种调整新建的过程称之为顺应。审美原来只是辨识功能中的感受部分,之后分离出来的,其心理历程与认识心理相似,
也用归类法建立起在先的审美图式,用在先的审美图式去同化顺应审美对象。人的原始审美图式即达尔文说的性选择,从属于物种的繁衍功能。随着
进化,人类创造出服装、屋舍等各种生活日用品。在创造日用品的同时创建了独立的审美图式,这个图式是性选择基础上的延伸、发展和演化。最初
的审美图式延袭了以形为主,色彩为辅的归类方式,每一类物象都有基础图式,黄种人形象千差万别,又基本类似,同化过程即将千差万别归类于黄
种人。不同人种,肤色、脸型、体型、毛发等不同,增加了众多差异,但可归类于人。审美图式是归类的产物。西欧古典油画进入中国,中国人很容
易接受,画中人只是人种及文化差别,都归类于人,用基础图式就能够同化。中国观众初次面对西欧印象派绘画时会有一点不适应,感觉新奇,形不
那么清晰、确切,色彩又突破了固有色的概念,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轻易接受的,也是印象派创立初期西方主流社会不接受的原因。早期印象派造形还
相当准确,人与物和真实有差别,但差别不大,容易归类,容易接受。后期印象派开始变形,人们对変形的适应就困难了,好在人形还在,没有太“
出格”。莫奈的作品与古典油画差别不大,只是造型不那么严谨。印象派灿烂的色彩与真实有不小的差别,但是色彩不像形的辨识功能(对物种存亡
有重大关系)那么强大,又有原始涂妆、服饰之类艳丽装饰可依据,归类容易一些。从农耕时代走出来的人们遇见绚烂的色彩,有着一种强烈的象征
富裕与美好的感受,这是古典油画不具备的。辉煌响亮的色调对观众有巨大吸引力,它的魅力使人驻足观看,为审美适应提供了时间。这一点非常重
要,是创新者需要重视的,没有视觉冲击力,留不住欣赏者的脚步,探索容易失败!人们接受印象派,是在固有色心理图式上增添了一个条件色分枝
,归类于色彩图式。对于形的弱化不少人不认同,适应印象派并不彻底,但总算接受了。观众在接受过程中有意无意将色彩从形中分离出来独立欣赏
,新建了色彩审美图式,并且“容忍”了变形的“丑陋”,为日后欣赏抽象节律美奠定基础。不能用同化接受的“图形”心理会失衡,需要新建图式
调整适应使之恢复平衡,因此,顺应成功是个心理调整过程,人会从心理调整过程中享受更深刻的美感。审美图式的顺应经常不彻底,是有保留的接
受。完全接受需要反复欣赏形成习惯才行。个性强烈的艺术作品总会有一些局部使欣赏者感觉不舒服,完全接受的很少!面对立体派、抽象派,中国
观众接受不了了!色彩再辉煌具体形象没了,尤其是肢解人形,触及人性生的本能开始抵触,想接受必须建立新图式才行!毕加索立体派作品只有抛
弃辨识具像,用节律审美才能接受抽象艺术。这个新建过程需要学习,需要理性参与,需要放弃原始的辨识功能,将图形中的节律要素提取、概括出
来,建立起抽象的节律审美图式才能完成。不是所有人都能完成的,这与天赋与成长环境有关。如果说从古典油画到印象派,人的审美提升只是图式
渐变的话,从印象派到立体派、抽象派必须发生质变才行。这个提升真正揭示了美的本质:美是由各种光频差异交替交织的节律产生的。物种遗传下
来的性选择是具像的审美图式,进入节律审美是一个飞跃,图式中没有具像了,具像审美中的的比例、色泽、均衡之类要素“没着没落”了,只剩抽
象的节律关系,它与音乐审美十分相似。节律审美本身是抽象的,没有具像束缚,就容易接受抽象艺术了,只关注形色构成本身是否好看,用节律审
视一切,包括写实作品。大千世界千奇百怪,物像万万千。所有物像被人感知时只有光频的节律是共有的,光束的空间分布产生虚拟的形,光的频率
与强弱变化产生虚拟的色,具像只是人类可知、已知,并命名了的物理存在;抽象是人类可知而未归类、未命名的物理存在,用节律审视可以囊括所
有物象,以节律反观具像作品会有全新的审美体验。审美的高级享受不是轻易能够获得的,需要在同化困难或吃力地顺应中获得。怪异困惑感会产生
心理失落,需经过适应调整才能接受,恢复平衡。深刻的美感都有失衡经历,付出越多,获得越浓烈。审美,美在过程,懂得享受过程才会有深刻的
审美体验,不懂享受这个过程,其实还不懂得审美!个性美的普适性差,个性越强烈普适性越弱。个性作品能够完全接受的欣赏者不多,多数是有保
留地接受,并目总有人拒绝,抵制!进入高级审美阶段人群会迅速分化。欣赏者也有个性,个性与个性也有“对位”问题,“对位”了,才美,不“
对位”,就不美!西欧画家们的创新是一步一步推进的,每一步创新都保留部分旧图式,使观众一步一步跟随着适应。中国观众被封闭禁锢了半个多世纪,突然见到五花八门的绘画流派很不适应,拒之门外成为必然!学习用解构重组的方式改造审美观,可以跟上美术发展的时代步伐。
献花(0)
+1
(本文系聂昌硕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