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脂粉金陵桥——繁华依旧秦淮河之二12018年8月20日下午5点左右,我们游览夫子庙之后,又乘画舫游览秦淮河。码头就在夫子庙的泮池内,这两 个景点可无缝衔接。古代时天子办的大学叫辟雍,诸侯办的大学叫泮宫,泮宫前的水池叫泮池。后来泮宫泛指学宫,泮池也就指学宫前的水池了。据 说夫子庙(孔庙与学宫合一)前的泮池是所有孔庙中唯一为活水的泮池。因为是活水,有水道与外界相通,所以泮池也可兼做码头。泮池北侧排满了 游船,当地人称其为画舫。这种船的船身为雕梁画栋的小屋,屋顶分为三段,看似三屋组合。前段屋顶为歇山式,下支盘龙柱,门两侧有带木格的扶 栏。中段屋顶呈微拱形。后段屋顶仍为歇山式,门外有小平台,周围装有木格子护栏,护栏上挂着两个救生卷,远看像两只大眼睛。屋顶金黄色,船 身棕红色,整体看着很有中国风韵。搬到过去,也应该能配得上李香君。船体四周是玻璃窗,既能保证安全,又方便浏览风光。船内的木椅、屋顶都 光亮可鉴,让人有亲近感。画舫可乘坐二三十人,我觉得属于朱自清说的那种“大船”。码头内也有少量其它样式的船,但没有见到朱自清说的那种 “七板子”。我们登船不久,船就开了。白天乘船游秦淮河的人相对较少,船上还有少量空位。透过船窗,可以看到碧悠悠的河水,在船和风的鼓动 下波动,波动的水面跳动着夕阳的亮色。水看上去油油腻腻的,仿佛还飘浮的六朝的胭脂铅粉。离开泮池,船上开始播放提前录制好的导游词。女导 游语音标准,但不亲切,像在念稿子。我本想认真地听一听导游的介绍,可我前排两个六七岁的孩子,完全吸走了我的注意力。他们挤在窗户边上, 不时探出身去,拉扯船边的树枝,感觉松手慢了就会把他们带出去。我希望他们的家长主动管一管,可坐在过道另一边的那位像他们母亲的女人,却 在看手机,任凭孩子们怎样打闹,她都不抬头。坐在我身后的老太太和他们是一起的,不知是奶奶还是姥姥,她倒是看到了这一些,但无动于衷。当 他们再探出身去时,我忍无可忍了,冲着身后大喊:“你得管管,太危险了!”她立即大声喝斥。这两个熊孩子很皮,喝斥声一过,就又挤到窗边, 老太太便再次喝斥。我只能在她喝斥的间隙,听一听导游的介绍。广播中的导游介绍了秦淮河的来历,大意是秦始皇为泄掉金陵的“王气”,派人凿 开方山,引淮(注意不是淮河)入江,所以流经南京城的这段儿,就称秦淮河。回家后溯源,原来此说出自东晋孙盛所著《晋阳秋》:“秦始皇东游 ,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于是始皇于方山掘流,西入江,亦曰淮。今在润州江宁县,土俗亦号曰秦淮。”(见《初学记》卷第六 ·淮第五)经查,此说并不准确,导游把它当真事讲,肯定是误导了。船驶入水道后,两岸景致迎面而来。我对河中观景已有领教,总觉得有点儿坐 井观天之感,除了面河的房子,其它什么都看不见。2010年10月,我曾乘船游览北京御河“慈禧河道”,就基本上看了一路的柳树。好在秦淮 河曾是交通要道,加之当地又做了功课,沿途还是有不少可看之处。比如已整修出一批具有江南特色的河房水阁,“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 窗”,还是能让人能想象出当年雕栏画槛,绮窗丝帐,十里珠帘的景象。2我想拍摄一些沿河景致的照片,可操作起来并不方便,主要是因为座位原 因拍不了正面的全景,所以计划要拍的桥都没有拍好。画舫出泮池东行,过的第一座桥是文源桥。这是一座敞肩式单拱石桥,两肩各有3孔,修长如 虹,很是好看。据说此桥原名黄公桥,是为纪念明代黄观才起的这个名字。黄观才气很高,曾在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考了六 个第一,被誉为“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他也很有气节,建文帝被明成祖打败后,他为建文帝殉死。解放后因桥近白鹭洲,更名白鹭桥。后又 因桥近江南贡院、夫子庙等文化重地,更名文源桥。据说更名文源桥也有与西边文德桥呼应的意思。出泮池看到的第二座桥是平江桥。我们从桔子酒 店去夫子庙,往返都要经过此桥。这座桥是一座外立面仿古的双墩三孔青石桥。它的桥墩上有怪兽头,像龙,估计是龙子蚣蝮。传说蚣蝮能镇水,所 以人们就安排它给大桥当保安。桥墩上还有对联,右边桥墩的上联是“鱼龙变化地”,左边桥墩的下联是“飞翔鸾凤天”。因该桥也通往江南贡院, 此对联无疑是缩减的李渔为贡院题写的对联“十载辛勤变化鱼龙地,一生期许飞翔鸾凤天”。但不知为什么修桥的人没搞准,把“变化鱼龙”搞成“ 鱼龙变化”,都不对仗了。敢在夫子庙前出这个丑,也实在有点儿说不过去。据说,明代永乐年间平江伯陈瑄的私宅就在桥边,故此桥叫了平江桥。 陈瑄为明代军事将领、水利专家,因功绩显赫,病逝后被追封平江侯。该桥的主要用途是供士子过河到贡院考试,科举制度废除后,也就逐渐废弃了 。1985年南京建夫子庙景区,为服务景区,又于1989年在原址建了这座混凝土桥。2003年为配合修地铁,又拆桥重建,成了现在的桥。 过平江桥,发现河道一分为二,多了一条向南的河道,其上也有桥,因河道通往曾名为“东园”的白鹭洲公园,桥名东园桥。我们从桔子酒店去夫子 庙,要先过这座桥,再右转过平江桥。在平江桥与东园桥的夹角处,立有李白的青铜雕像,因为白鹭洲公园之名就来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句 子“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公园所处的地方在明代是中山王徐达的蔬圃,后人扩建为园林后,称东园,清代圮废。民国重建时,因故 址鹫峰寺内曾发现李白那句诗的石刻,故名为白鹭洲公园。据说东园桥是在开挖秦淮河连通白鹭洲公园的河道时新建的,时间大概在1976年之前 吧。白鹭洲公园是乘船游秦淮河的重要景区,里边有许多好看的景点,可不知为什么我们的船过其门而不入。咨询得知,公园从8月20日开始搞水 环境提升工程,不能通航,要到2019年1月之后才能开放。过东园桥,应该能看到我们住的桔子酒店,可不知为什么我没有看到。过东园桥不久 ,河岸南边出现一座石坊,上书“烟柳南浦”,下立一铜人。此处即有名的桃叶渡,又名南浦渡,是一处古渡口。因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曾在此迎接 爱妾桃叶,并作诗“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故名。那石坊下的铜人,无疑就是王献之了。此风流佳话曾引来一批批 文人墨客题诗,船回返时我就拍到了岸边的此类石刻。1997年南京人又在桃叶渡北边河汊新建一座石拱桥,名为桃叶桥。3桃叶渡东边不远,又 有一座桥,名为文正桥,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桥,由于其外面的浅灰色仿石材用得恰到好处,看上去倒也有点儿古风,不显突兀。桥名寓“儒学和科举 为金陵文化正宗”之意。据说此桥是在旧桥墩基础上修建的。此处原有建于清代的“利涉桥”,不知旧桥是否就是利涉桥。过文正桥,岸边可见一处 附屋而出的悬空小轩,小轩下的石壁上有“秦淮水亭”四个大字。导游在广播中说,此处是《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故居。吴敬梓人生中最后的 21年就是在秦淮河畔度过的。他在此间大约用了19年时间写完《儒林外史》,书中反映的基本就是当时的社会现状,尤其是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 状态,有些人物就是他身边人物的摹写,所以可以说,《儒林外史》就是清代秦淮河畔社会百态的写照。“秦淮水亭”是吴敬梓在南京购置的居所, 它的具体位置,据专家说应该就在小轩附近。现在这个秦淮水亭是2015年4月22日落成开放的,是“吴敬梓纪念馆”(由原“吴敬梓故居”迁 来后更名)中故居的部分。临江的悬空小轩上有对联,从拍摄的照片看,上联是“天下说儒林”,下联就看不清了。船到东水关,掉头回返,游客便 可欣赏河岸另一侧的景致了。东水关是秦淮河穿越明城墙进入南京城的唯一船闸入口。是十里秦淮的“龙头”。旧称“上水门”。该水门始建于五代 十国的杨吴时期,修建明长城时扩建。上世纪六十年代,受拆城风波影响,曾拆掉一部分。从游船上可以看到用于藏兵屯粮的“偃月洞”。船从东水 关掉头后,在河岸北侧可以看到一座古装美人的汉白玉雕像,她身后的石壁上有不少汉字乱码。导游在广播中说,她是蒋子文的三妹青溪小姑,是这 段河的河神。蒋子文也是南京的神,据《搜神记·蒋山蒋侯祠》说,蒋子文是东汉时期的秣陵尉,击贼时受伤而死,成了土地神,孙权还封他为中都 侯。因他显灵时骑白马,南京还有座“白马公园”。青溪小姑是蒋子文妹妹的说法出自《异苑》卷五:“青溪小姑庙,云是蒋侯第三妹。”书中还提 到,她曾报复打其庙中鸟的人致死,听着够狠的。可在《续齐谐记》中她又柔情万种,听思乡人唱歌,就过来与人家相会,还让婢子唱表达心意的歌 ,唱到半夜就“相伫燕寝”。石壁汉字乱码中就有这首歌的部分歌词:“日暮风吹,叶落依枝。丹心寸意,愁君未知。”乱码中还有另外一首与小姑 相关的诗歌:“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此诗名为《青溪小姑曲》,出自《乐府诗集47卷清商曲辞四·吴声歌曲四·神弦歌 十八首》,虽然编者将《续齐谐记》、《搜神记》、《异苑》中关于蒋子文和青溪小姑的内容放在了诗前作背景,但我看着它还是不像仙女思凡的诗 ,倒像村姑怀春。船再前行,可看到江南贡院的小照壁。如果江南贡院在河岸开了门,它应该是后门,我们游夫子庙时曾看到过它的正门。贡院是科 举时代举行乡试或会试的考场。“贡”乃向朝廷贡献人才之意。江南贡院可同时容纳2万多人考试,这规模在全国是最大的。船再前行,就回到了泮 池,夫子庙“天下文枢”的大牌坊就在眼前了。我以为回到泮池,游览就要结束,可没有,船沿着河还继续西行。4泮池西边也有一座双墩三孔钢筋 混凝土桥,名为文德桥,桥名取“文德以昭天下”之意。此桥历史悠久,六朝时为浮桥,唐代时为木桥,明代为石墩木架桥。1976年改为钢筋混 凝土桥。1987年又将桥栏、桥面改换为花岗岩,桥身是否也换了,不详。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桥可将月影分为两半,也算是奇观,被称为“文 德分月”,是时观者如潮。此桥以北是文章道德之地,而此桥以南是纸醉金迷之乡,所以当地有“君子不过文德桥”之说。过文德桥向西,又见一桥 ,为单孔拱式钢筋混凝土桥。因距乌衣巷内的来燕堂较近,故名来燕桥。这座桥是1988年建的新桥。虽然这座桥与东晋大名人谢安有渊源,但导 游在广播中说的却是清代妓女李香君。导游说李香君是著名的“秦淮八艳”之一,桥南边的那座小楼就是李香君的媚香楼,然后大讲她与侯方域爱情 的缠绵,血溅桃花扇的忠贞,还说她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反清复明,有民族气节,感觉拿到现在都是楷模。我中学时买过一本名为《孔尚任与桃花 扇》的小册子,知道导游说的这些事,感觉她可能把现实中的李香君与剧本中的李香君混为一谈了。导游一路上都在讲“秦淮八艳”。回想她讲的这 “八艳”,有“甘为知己付一生”的马湘兰,有“难断罗敷未嫁情”的卞玉京,有“为卿沥血染宫扇”的李香君,有“杀身殉夫真性情”的柳如是, 有“针神曲圣爱缠绵”的董小宛。有“诰命一品位自高”的顾横波,有“万金救夫断恩仇”的寇白门。有“引来一怒覆乾坤”的陈圆圆。那“秦淮八 艳”是谁评选的呢?难道明清时期就有选美大赛?那倒不是,是文人们封的。明末清初的文人余怀在其《板桥杂记》中封了八位,与现在流行的版本 虽有交叉,但多数不同。现在流行的版本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官员、文人张景祈《秦淮八艳图咏》的版本。但评定这八位美人的却不是张景祈,如果说 有点儿关系,那就是“秦淮八艳”名号可能是他封的。那选定这“八艳”的是谁呢,是张景祈的朋友,书画家、文学家叶衍兰。叶衍兰选了180位 楷模人物,并为他们画了像,准备出版却没有钱。由于他是按照“不管出身,只看表现”的标准选的,其中就有8位秦淮河的妓女。张景祈看到这8 幅画非常喜欢,除了画儿画得好,每幅画儿还配了叶衍兰用他那书法家的字写的人物小传。张景祈不愿独享其美,就和诗、写序,然后出版了,从此 也就有了“秦淮八艳”的说法。叶衍兰的选美,虽然没有大众参与,但选得还是相当不错,基本都是行业楷模。入选的人一般都多才多艺,精音律、 善歌舞、通文史,工诗画,且多情多义多温柔,有胆有识有气节,正如叶衍诗兰评价的:“皆有盛名绝艺,或以明慧著,或以节烈彰,或以豪侠倾动 一时,或以禅悦忏修晚境,风尘沦贱之余,莲出淤泥而性仍高洁,其人其事足千秋以视。”我觉得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这些人身上多 少都有些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当男人无力反抗时,就想推她们出来撑面子。果真如此,《金陵十三钗》应该在秦淮河畔也有一席之地。在来燕桥附 近还有“迁想妙得轩”,此轩肯定是为纪念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而建的,因为顾恺之绘画理论的重要一条就是“迁想妙得”。5来燕桥过后看到的下一 座桥是武定桥。武定桥是座古桥,始建于南宋,称嘉瑞浮桥。明代时因近中山王徐达(谥号武宁)府邸,更名武宁桥。清代因避讳道光帝的名字旻宁 ,更名武定桥,取“武能定国”之意。现在的武定桥是一座新旧结合的桥,中间为老桥,两侧是新桥,改建于2001年。过武定桥之后的下一座桥 是朱雀桥。提到此桥人们一定会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诗《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可这座桥并不是诗中的古桥。古桥已不知所踪,遗址在哪儿也众说纷纭。现在这座钢筋混凝土桥,应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建的,因为1993 年出版的《金陵胜迹大全》中没有它的记载。刘禹锡曾在朱雀桥边感叹世事沧桑,现在得接着感叹:“旧时王谢堂前水,难觅当年朱雀桥。”与朱雀 桥同命运的还有乌衣巷,不光燕子找不到了,连老百姓也找不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乌衣巷是1997年新建的假古董。我们此次游览见到的最后 一座桥,是镇淮东桥。过了镇淮东桥,就到了我们游览的下一个景区中华门。中华门景区前有3座桥,镇淮东桥、镇淮桥、镇淮西桥。其中镇淮桥是 古桥,有人认为它就是朱雀桥。东西两桥建于1995年。新桥通车后,古桥成了中华门景区的一部分。我们下船后,走不远就到了中华门,门前就 是镇淮桥古桥。参观完中华门景区之后,景区派汽车把我们送回到夫子庙景区的西口,我们需要从西口走到东口才能回桔子酒店。途经泮池码头时, 我看到等待上船的游客排成了长龙,不见首尾。据说夜游秦淮河才算秦淮游的正宗。此时再看秦淮河的景色,确实与白天不同,美多了。夫子庙前灯火璀璨,古色古香的建筑轮廓鲜明,如同仙境;河流两岸彩灯高照,水面被渲染得五颜六色,流光溢彩;轻舟徐来,似行非行,如同漂在了梦的世界。此情此景,不由让人想起了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江两隔,一边是文章道德之地,一边是纸醉金迷之乡。可千百年来,它们竟能和谐相处,甚至融会为一体,成为一种文化,岂非怪事。据说南京还有个景点叫“胭脂井”,是最爱听《玉树后庭花》的陈后主,率众嫔妃下井避隋军的地方。此景点或与这种文化有关。返回酒店途中,我在平江桥拍了秦淮河夜景。泮池画舫河房水阁文源桥东园桥桃叶渡东水关秦淮水亭青溪小姑江南贡院文德桥迁想妙得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