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金融学综合研究生如试题1
2018-09-11 | 阅:  转:  |  分享 
  
研究生入学考试金融学综合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货币供应量

2.市盈率

3.权责发生制

4.外汇管制

5.保险理赔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再贴现政策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2.什么是资本充足率?该指标的意义何在?

3.在意外伤害保险中,意外伤害是如何界定的?

4.简述利率平价理论(汇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5.简述进行会计计量的原因及其计量的基础。

6.简述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主要风险及资产风险识别方法。

三、判断(每题1.5分,共15分。在括弧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货币供应的基本模型为M=BK。()

2.开放性投资基金股权结构是开放的投资者可以随时购买也可以随时赎回。()

3.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是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

4.外汇期货业务不等于外汇远期业务。()

5.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非常强调利率的主导作用。()

6.当财产保险的标的遭受保险责任事故损失,依法应由第三者承担赔偿责任,而被保险人以保险合同向保险人提出索赔时,保险人有权代位向第三者请求赔偿,然后再对被保险人履行保险赔偿责任。()

7.商业银行的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

8.两全保险具有保险性和储蓄性双重功能,保险费率较高,保单具有现金价值。()

9.国际储备也称国际清偿能力。()

l0.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威尼斯银行。()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第1题必答,后2题任选1题回答)

1.我国为什么逐步将公开市场政策与操作,作为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2.试述保险资金运用有什么重要意义?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中存在那些问题?

3.试析国际银行并购的特点及原因。

























参考答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金融学综合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货币供应量:是指某个时点上全社会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存量。现阶段,我国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流通中现金M0,即在银行体系外流通的现金;二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即M0加上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三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即M1加上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它是以权利或责任的发生与否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不论是否已有现金的收付,按其是否体现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收益情况,确定其归属期。就是说凡属本期的收入,不管其款项是否收到,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凡属本期应当负担的费用,不管其款项是否付出,都应作为本期费用。反之,凡不应归属本期的收入,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也不作为本期收入;凡不应归属本期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付出,也不能作为本期费用。是指保险标的因灾害或事故遭受损失后,保险人根据保险合同的规定,对被保险人提出的索赔进行处理的行为。保险理赔是被保险人享受保险权利和保险人履行承担责任义务的具体反映。再贴现率的决定、调整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对是否申请再贴现有选择权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会引起市场利率的波动。巴塞尔协议重新界定了资本构成,规定其包括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

核心资本包括股本(普通股和永久非累积优先股)与从税后保留利润中提取的公开储备,这是各国银行资本中惟一相同的成分,也是市场判断资本充足率的基础。其对银行的赢利差和竞争能力关系极大。核心资本是银行资本的基础附属资本则包括未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或普通呆账准备金)、混合(债务/股本)资本工具和次级长期债务等。

将银行合格资本与资产负债表上不同种类资产以及表外项目,根据其广泛的相对风险进行加权制定出风险加权比率,以此来评估银行资本的充足程度,并为此而制定了对不同资产界定风险权数级别的办法。

鉴于银行审慎监管的核心是最低资本充足率,巴塞尔协议确定的银行必须保持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为8%,其中核心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率不少于4%有利于增强我国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力度。巴塞尔协议通过规定适度的资本充足率来决定银行资本规模,以资本程度来制约资产风险,因此,商业银行欲取得较高信誉,扩展业务,就须增加资本额,调整资产结构以保持较高的资产流动比率,这就能在较大的程度上迫使银行放弃信贷扩张,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从而有利于金融宏观调控。有利于推动我国银行监督管理的规范化、国际化。巴塞尔协议是国际性的银行监督管理协议,虽然其签约国为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但它已被世界多数国家及国际金融组织认可与接受。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履行这一协议,就意味着其银行监督管理与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接轨。我国政府已表示接受该协议,因而实施该协议,也是信守我国所做承诺的要求。实施巴塞尔协议还可以促进我国中央银行改进监管模式,从常规性稽核监督向以防范金融风险为核心的审慎监管转变,使我国的银行监管系统化、规范化。有利于促进我国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实现银行管理的战略转变。巴塞尔协议的实施意味着我国银行必须由注重资产规模转向注重资本/资产比率,由注重资产的扩张性转向更加注重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建立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银行经营管理体制,从而加快我国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步伐。有利于推动我国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科学化。巴塞尔协议是对当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它从资本与风险比率的高度衡量和评价银行的实力,以严格的标准强化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因此,该协议的实施将促使我国银行业加强资本充足性,改善资产结构,减少风险隐患。有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增强我国银行的竞争力。金融业的开放是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内容之一。随着我国银行业逐步对外资开放及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并扩大在我国的经营范围,我国银行业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而巴塞尔协议的实施,将推动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向国际大商业银行发展,积极参与竞争。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国际竞争和世界经济循环中去,从而要求银行提供与之配套的金融服务;同时银行业自身为了发展,也需要从事跨国经营。而巴塞尔协议的目标之一即是统一国际标准,促使各国银行在同一监管水平上公平竞争。因此,任何国家如果不实施该协议,不根据协议的要求对本国银行实行监管,则不仅该国银行在其他国家的业务活动会受到歧视性待遇,该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经营活动会受到限制,该国银行在国际上的信誉会受到影响,而且该国对于进入其国内市场的外资银行也将无法实行与其母国对等的监管,造成银行监管中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不平等待遇,最终危及该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金融法制建设。为了对银行业实行有效的监管,巴塞尔协议要求各国建立相应的法律框架,并保障法律的实施。同时,为了避免法律的变动给银行业带来的风险,协议还对法律的稳定性提出原则要求。因此,实施巴塞尔协议,不仅将加快我国金融立法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完善现行的金融法律、法规,而且本身就是促进我国金融法制现代化的重要体现。coveredinterest-rateparity,简称CIP)和非抛补利率平价(uncoveredinterestparity,简称UIP)两种。

(1)抛补利率平价。假定甲国金融市场上一年期存款利率为,乙国金融市场上同种利率为,即期汇率为(直接标价法),为一年的远期汇率。如果投资于本国金融市场,则每一单位本国货币到期可增值为:;如果投资乙国金融市场,则兑为乙国货币并在乙国投资一年后再兑回本国货币的最终值为:。对于这两种投资方式,只有当这两种投资方式的收益率完全相同时,市场才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当投资者采取持有远期合约的抛补方式交易时,市场会最终使利率和汇率间形成下列关系:,若记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升(贴)水率为,即,可得。此式即为抛补的利率平价的一般形式。

其经济含义是:汇率的远期升贴水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如果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则本币在远期将贬值;如果本国利率低于外国利率,则本币在远期将升值。

在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该理论被广泛用于说明远期外汇市场能使贸易者规避外汇风险。

(2)非抛补利率平价:指在根据自己对未来汇率变动的预期、承担一定的汇率风险的情况下进行投资活动,而非进行远期交易以规避风险的投资策略,并根据利率的升贴水水平对未来汇率的变动作出预期的汇率决定理论。

在假定投资者采取风险中立即对利率相等而风险不同的资产不加区分的前提下,在不进行远期交易时,投资者是通过对未来汇率的预期来计算投资活动收益的,如果投资者预期一年后的汇率为,则在乙国金融市场投资活动的最终收入为:。如果在本国市场上进行相应的操作以使两者相同,这样,在市场处于平衡状态时,有下式成立:。整理可得:,其中,表示预期的汇率远期变动率,该式即为非抛补利率平价的一般形式。

其经济含义是:预期的远期汇率变动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在非抛补利率平价成立时,如果本国利率水平高于外国利率,市场将预期本币在远期贬值。再如,如果本国政府提高利率,当市场预期未来的即期汇率不变时,本币的即期汇率将升值。

利用非抛补利率平价的一般形式进行实证检验的并不多见,这是因为预期的汇率变动率是一个心理变量,很难获得可信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实际意义也不大。在经济分析中,对非抛补利率平价的实证研究一般是与对远期外汇市场的分析相联系的。

5.简述进行会计计量的原因及其计量的基础。

答:会计计量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在经济生活中需要进行会计计量,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计计量有助于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据以作出经济决策、进行宏观经济管理。

第二,会计计量有助于考核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第三,会计计量有助于企业内部管理当局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率。

进行会计计量时,需要一定的计量基础,这些计量基础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个部分。

第一,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它规范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只有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计量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才能把握会计处理的立场,才能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

第二,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第三,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持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第四,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6.简述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主要风险及资产风险识别方法。

答:(1)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主要风险

商业银行的风险就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而使银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的外部风险即商业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政策风险、利率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国家风险等。

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管理方面的各种原因而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主要包括: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决策风险、结构性风险、经营性风险等。

(2)①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可以直接调控银行系统的准备金总量,使其符合政策目标的要求。通过临时性准备金的调节还能抵消各种意外因素对银行准备金的影响,使其稳定在预期的水平上,以保证货币供应量目标的实现。

②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要“主动出击”,避免了贴现机制的“被动等待”,以确保货币政策具有超前性。

③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可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从而避免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震动效应。

④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进行连续性、经常性及试探性的操作;并且可以根据金融市场的信息不断调整其业务,万一经济形势发生改变,能迅速做反方向操作,还可以及时改正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因而可能产生一种连续性的效果,这种效果使社会对货币政策不宜做出激烈反应。

⑤而对于选择性政策工具而言,公开市场业务侧重于货币总量的调节,而选择性的政策工具则在不影响货币供应总量的情况下对某些具体用途的信贷数量产生影响。后者的采用取决于特定经济金融形势和条件,一般期限较短,居于补充工具的地位。

(2)公开市场操作的发展是我国建立间接调控机制的需要。

由于公开市场操作所具有的巨大优势,我国在近些年来越来越重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不断完善货币市场的建设、健全证券操作种类、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实施力度等等,近五年来,以快速发展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依托,中国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迅速发展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是市场化国家中央银行主要货币政策调控工具之一。实际上反映了中央银行调控机制逐渐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机制的转变,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是中国中央银行间接调控机制建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也是建立间接调控机制的需要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体系开始全面融入国际社会,要求货币政策操作必须加快向市场化方向转变,以适应扩大开放的需要。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上也要开拓创新,满足间接货币调控的需要。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力度,研究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目标体系,完善公开市场制度和操作体系,继续提高操作的前瞻性性和科学性,建立金融体系流动性监控体系,加强中央银行债券资产管理,以更好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现代银行并购有着其广阔的宏观背景和深刻的微观动因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经济区域化形成,为适应经济发展全球化和跨国化的需求,各国银行业通过大规模并购,以便为跨国公司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金融一体化打破了资本流动的国别限制,加剧了各国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对国际金融资源的争夺和利用,银行间的竞争也从国内逐渐转移到国际。银行获利的机会大大增加,但它们所面临的风险也相应增大。通过并购扩大银行规模,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占领更多市场份额,同时多元化的业务和地域也能有效分散风险。金融管制的放松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金融监管当局为适应经济发展趋势和提高本国的金融运行效率,逐渐放松了对本国银行业的金融管制。金融管制的放松一方面使得一些银行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产生了通过并购向外进一步低成本扩张的需求,另一方面消除了银行间并购的一些法律和政策障碍,降低了并购的政策性风险,使得混业并购成为一种新的并购趋势。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内的广泛运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银行业务电子化、网络化成为未来银行发展的主要模式。银行竞争已不再表现为过去传统分支机构简单的铺张,而转向主要依靠电子化支付系统等技术手段的发达与先进程度。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大银行无疑在金融信息化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上具备明显的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共享电子化、网络化的金融资源是现代银行并购的一大特征。金融风险的易致性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在提高各国金融运行效率的同时,也加大了各国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瞬息万变的经济金融环境、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动、银行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各国政府在强化金融监管的同时,特别关注大银行,尤其是超大银行的经营运行状况,以防止其出现问题而导致大规模的金融恐慌。各国银行由此信奉“太大而不能倒闭”的经营哲学,通过并购增大规模,在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同时,又能潜在地寻求到政府的各种隐性担保。此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一些中小银行经常性地面临经营困境,有问题的中小银行虽然不会引起大规模的金融恐慌,但它同样增大了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通过优势银行并购这些有问题银行可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稳定银行体系。增强市场势力银行并购后产生的最直观效应便是资本实力的增强,规模的扩大,同业竞争对手的减少,所占的市场份额相应地上升。较大规模的银行并购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区域性的垄断行为,在此基础上银行获得弹性较大的定价自主权,可以为其提供便利的长期获利机会。也正是因为如此,传统理论支持了政府对可能会导致垄断的横向或纵向并购活动的限制。但新的并购理论认为并购并不必然形成垄断价格,反而由于内部化后而节约交易费用使其价格下降,相应会使消费者和社会的净福利增加,这也是现代各国政府不再对银行并购过多干预的一大原因所在。改善银行效率经过并购整合资源后的银行能提高各自效率,它们通常包含了管理层效率的提高或获取某种形式的协同效应,具体表现在管理协同效应和经营协同效应,前者充分挖掘了被收购银行的生产资本与收购银行过剩的管理资本,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产生了管理协同效应,后者是银行经营活动在达不到实现规模经济的潜在要求时,可以通过兼并以获得适度规模,将外部市场的交易费用内部化,降低交易费用,达到经营协同。此外,发达的银行并购市场使得经营低效的银行面临着随时被兼并的风险,这种外在压力促使银行管理层改善经营管理,从而达到增进银行效率的目的。追求转移效应转移效应是由于市场势力、税法、会计惯例和证券交易法规以及政策规定等的作用而产生的收益再分配。从本质上说,这是兼并主体试图利用市场的不完善性加强自身在市场上讨价还价的能力以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其他部门收益相对减少。银行并购的转移效应主要体现在税收转移、政府收入转移、资本市场价值转移、垄断转移等四个方面的效应。银行为追求转移效应动机而兼并所产生的社会资源的转移并不都是非效率的,关键在于社会资源被转移之后,在新的使用者手中能否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边际生产率是否提高。银行管理层动机通常情况下,银行管理者有着扩大银行规模的内在冲动和自身利益动机。有学者研究表明管理者的收入与公司的成长率有密切的联系。管理者的薪金、股票期权、晋升机会以及社会地位和权力与公司规模的扩大的密切程度要比与利润增加的关系更大。所以,公司管理者偏好于并购的外部扩张战略实现公司规模的扩大,从而达到个人价值提升的目的。此外,银行管理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旦经营管理不善,会有随时被其他银行兼并或职位不保的风险。通过兼并对手的方式,保持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可以降低管理者职位被替代的风险。
献花(0)
+1
(本文系河滩汉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