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红林悟道《韩非子》-主道 第二章:参同
2018-09-12 | 阅:  转:  |  分享 
  
红林悟道《韩非子》-主道第二章:参同上一章中韩非子按自己的理解阐述了对“道”的识认,并将“道”的基本原则引入到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中,引伸出
“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的为君之道。韩非子认为“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我的理解是韩非子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造
物主”,孕育了万物,道是判断世间事务是非的标准。物是没有是非的,只有事才有好坏,而好坏是人的意识范畴的事,那么人对事务好坏判断的标
准是什么,是道。所以韩非子让君主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看清世间万事万物,抓住是非标准就能知道成与败、好与坏的原因。明白了“道”理,面
对事物,就可按事物发展的规则虚心安静的等待,事物自然会成名自定。为什么韩非子要让君主“虚静以待”,因为天下器物,只有虚也就是空了,
才能装下物质,就像杯子如不是空的,怎么装水。人的认知也是一样,如不清空,新的认知就进不来,当然这里的“虚”,是韩非子让世人放下自己
现有的认知而产生的自以为是与主见,其实自以为是就是傲慢,主见就是偏见,放下了傲慢与偏见,才能看到事物的真实性,也可以说君主放下了傲
慢与偏见,真实的事物自然会在心中。所以韩非子才有“虚则知实之情”,意思为虚无了,才知道实在的真相。道,孕育万物而不争,故天下和谐共
生。天下万物,除了人类,其它物种之间都保持一个平衡和谐的生存状态,绝没有一个物种灭了另一个物种的事情。“静”是不争的意思,不争的表
象就安静不动。人是认知事物的主体,在认知过程中认知主体不能与认知客体相争,也就是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在客体上,只有不争安静,看
事物的发展,才能真正明白事物发展(动态的过程)的规律。所以韩非子认为“静则知动者正”,意思为冷静的观察,清楚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于君
主来说,放空思想,没有傲慢的自以为是与本身是偏见的主见,让臣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样的做的好处第一是“有言者自为名”,意思是进言者
自会形成自己的主张,也可以理解为那些有主张并发表言论的人,自会形成自己的主张名号,比如法家。第二是“有事者自为形”,意思是办事者自
会形成效果,办事的人按事物发展的规律处事,事物自然会圆满有效。言论与办事的原则,不是那个人的所规定,包括君主,而是按“道”的原则来
办。按道的原则来说话与办事自然是正确的。君主如何用有形的办法来实现无形的“道”呢?韩非子认为“形名参同,意思就是效果和主张验证相合
。实事胜于雄辩,臣子的主张与言论与实际效果一对比,就知道好与坏,对与错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君主就无所事事,
而使事物呈现出真相。君主按“道”而为,君主是平台的搭建者,平台搭建好了,自然无事,没有傲慢与偏见的管理,事物自然呈现真相。【虚则知
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在公司管理中,如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与办事程序
,那么作为职员自然会“知实与知动”,言者不虚,事者有成。通过实践来证明理论的对与错,不需要争斗,一切都在“道”中呈现真相,对与错,好与坏一目了然。
献花(0)
+1
(本文系红林主人v5u...原创)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