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篆书欣赏
2018-09-16 | 阅:  转:  |  分享 
  
篆书欣赏(四)

(2010-01-1921:45:46)

邓石如(1743-1805)

?

?

??《篆书唐诗联句》高116.7厘米,宽34.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用笔灵活,同“二李”的篆书有明显区别,不再是那种粗细一致,结构严整的“铁线篆”,"玉箸篆",结构疏朗,刚而不火、静而不板,笔力千钧,具有阳刚之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邓氏佳作。

?

?

?

?

篆书朱熹四斋铭

此作在上海崇源2002秋季拍卖会拍卖至52.8万元

?

吴让之跋款







邓石如篆书字帖来自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选》

?

《四箴四条屏》,篆书,纸本,纵206cm,横31.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点击放大)

此屏录宋程颐《四箴》,计12行,行17字。首篆“程夫子四箴”,下隶书“乾隆辛亥岁末古浣后学邓石如敬书”,下钤“邓琰”印、“石如”印。“乾隆辛亥”为乾隆五十六(1791年),作者时年49岁。本幅无藏印。此屏为邓石如中年时期篆书精作,结构谨严,笔法洒脱自如,突破传统“玉筯篆”的风格,融入金石铭文的书法特点,复掺入隶书笔法,独具婉丽圆劲的魅力。

释文:程夫子四箴。乾隆辛亥春末古浣后学邓琰敬书。视箴曰: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视为之则,蔽交于前,其中则迁,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听箴曰: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衺存诚,非礼勿听。言箴曰:人心之动,因言以宣,发禁躁忘,内斯静专,矧是枢机,兴戎出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如,伤易则诞,伤烦则支,己肆物忤,出悖来违,非法不道,钦哉训辞。动箴曰:喆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励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欲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撰稿人:马季戈)

?

《篆书文》轴,纸本,纵117cm,横74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点击放大)

此轴篆书录文一则(《篆书文》轴释文),末隶书识:“颐斋大人属书。邓琰。”下钤“邓琰”、“石如”印二方。具体书写时间不详,但从题款名字看,应是邓石如在嘉庆以前的作品。本幅无藏印,未见著录。此轴书法用笔细匀,受《峄山碑》及李阳冰篆法影响,使用羊毫中锋,笔划圆劲,收笔处略出锋,呈尖峭状,尚属传统玉筯篆之范畴。

释文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问于守者:“此谓何器?”对曰:“此盖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迺注之水,中则正,满则覆。夫子喟然叹曰:“于戏,夫物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进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法,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则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颐斋大人属书。邓琰。



篆书轴(点击浏览大图)上海博物馆藏

赵之谦(1829-1884)

?



篆书铙歌册请分页浏览高清晰图片[1][2][3][4][5][6][7][8][9][10][11][12]

《篆书铙歌》册,纵32.5cm,横36.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上之回所中溢夏将至行将北以承曰泉宫寒暑德游石关望诸国月支臣匈奴服令从百官疾驱驰千秋万岁乐无极上陵何美美下津风以寒问客何从来言从水中央桂树爲君船青丝爲君笮木兰爲君棹黄金错其间沧海之雀赤翅鸿白雁随山林乍开乍合曾不知日月明醴泉之水光泽何蔚蔚芝爲车龙爲马览遨游四海外曰露初二年芝生铜池中仙人下来饮延寿千万岁远如期益如寿处天左侧大乐万与天无极雅乐陈佳哉纷单于自归动如惊心虞心大佳万人还来谒者引卿殿陈累世未尝闻之曾寿万岁亦诚哉汉铙歌三章

同治甲子六月爲遂生书篆法非以此爲正宗惟此种可悟四体书合处宜默会之无闷

此册篆书录《铙歌》“上之回”、“上陵”、“远如期”三章,计12开,74行,行3字。末识:“同治甲子六月为遂生书,篆法非以此为正宗,惟此种可悟四体书合处,宜默会之。无闷。”下钤“之谦印信”印。无藏印,未见着录。

据自题知此册书于同治三年(1864年),时赵之谦35岁,当是其早年书风初成时期的作品。另从题语分析,此册应是其为习书弟子所书范本,与《许氏说文叙》册属同一性质作品。此册用汉篆法,又有隶书笔法融汇其中,起笔处多方隽,复具魏碑书法特色,由此可见赵氏书法融铸古今、各体杂揉、终为己用的独特书法面貌。结字略长,中锋用笔,沉实厚重,精气内敛,是赵之谦篆书代表作之一。



篆书许氏说文叙册请分页浏览高清晰图片[1][2][3][4][5][6][7][8]

纸本,纵32.4cm,横57.5cm。每页10行,行4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官以乂,萬民以察,蓋取諸夬夬揚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訖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于秦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辟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邱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許氏說文敘。

此册篆书节录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一段,末开识云:“方壶属书此册,故露笔痕以见起讫转折之用。”署款:“之谦”,款上押“赵氏之谦”印。无鉴藏印记,未见著录。从赵之谦识语推测,此册当是为弟子习字用所书范本,上款"方壶"应为其弟子或爱其书者。此册书法结构谨严,篆法精丽,起讫之处未用藏锋,其意为使弟子易见笔法之踪痕,却获得了一种意外的效果,使之不同于一般篆书之圆润流美,自具特色。同时,此册笔力健劲,使转自如,将北碑书法融于篆书之中,也为赵氏书法之一大特色。本册具体书写时间不详,但从书法风格及为弟子书写范本的情况看,当为赵氏中年以后作品,是赵之谦具有代表性的篆书作品之一。

吴昌硕(1844-1927)

???清末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原名俊卿,字昌硕,别号苦铁,浙江安吉人。少年时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他的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沙孟海评:吴先生极力避免“侧媚取势”,“捧心龋齿”的状态,把三种钟鼎陶器文字的体势,杂揉其间,所以比赵之谦高明的多。吴昌硕的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个中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

???吴昌硕的作品诗、书、画、印配合得宜,融为一体,对艺术创作主张“出己意”、“贵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性格特点”。其艺术风尚对我国近现代画坛影响极大,对日本影响也很大。吴昌硕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



?

节临石鼓文

赵昌燮(1877-1945)

?????字铁山,又字惕山、铁珊,号汉持,别号絅斋,40后更名为諐,字省斋,又能署名旧铁、错铁,晚年号柴翁、孑然、汉持道人、庵主人。城内田家后人。清宣统元年拔贡。以书法著称于世,是清末民国初期山西著名书法家,被誉为“华北第一枝笔”。

????从小受业于家塾,在经史书画、古辞文学方面得名师传授,尤以字课超人。19岁补县学生员,书法已著称乡里。光绪二十九年(1903,山西大学调取肄业未赴。三十四年(1908),任县高小斋务。所写学生习字范本,城乡学子争相摹习,誉为赵体。宣统元年(1909),中国近代史上最后一次科举取士,得选拔贡。

????辛亥后,深居简出,精研书画,临习诸家,兼教子侄辈课读。心隐庵藏书极富,常在课徒之余,校勘目录碑版书画,与兄弟师友辨论经史疑义,考究金石文字,深得师友景仰。

????于书法造诣极深。初致力碑学,晚年受其仲兄云山影响,又深研帖学。书法由唐上溯汉魏六朝,凡名家碑版,无不求索临池。篆隶真行,四体皆精,书路之宽,为一般书家所不及。民国十五年(1926),他的书法在上海展出,康有为评为“大江以北,无出其或右”。省内外慕名求书者,日不暇给。铁山于绘画变有造诣。虽不多作,偶尔写意,均称佳品。曾被友人推荐参加中日画展。至于诗文,则清慎文雅。著有《絅斋诗文集》、《读书杂钞》、《心隐庵录字学》,均未刊印。



篆书和铭真迹



临守敦铭纸本,纵141厘米、横71.4厘米,山西省博物馆藏

????四体书中,赵昌燮长于篆、隶书,篆书师承杨沂孙、吴大徵。此书临写平稳雍容,藏锋护尾,笔画干净利落,得金文静穆安祥之气。

献花(0)
+1
(本文系贵清书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