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家的变迁与爱的演绎
2018-09-21 | 阅:  转:  |  分享 
  
家的变迁与爱的演绎

庄和刚

“家”是什么?记得有人曾这样说过,家——是你出门在外久了最想念的地方,是辛劳之舟的港湾;家——是人最留恋,最可爱的地方。有位哲人道言,家是提供亲情的场所,演绎爱的空间。

家是一个空间概念,一种生活场所。人人都向往,都需要。

记得20世纪九十年代潘美辰的一首《我想有个家》,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成了年轻人向往的空间。“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伤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

循着歌的旋律,我与爱人步入了婚姻殿堂。那时我刚调入机关不久,没有房子,我们在老城帅旗弄的一个十几平方米的矮房里,我自己动手油漆了一下,就成了我们的“爱巢天堂”。我爱人每天一大早乘车到乡村教书,晚上回来。我每天忙着机关里的杂事,不也乐乎。没有BB机,也没有手机,一天也不打电话,更多地是彼此记挂。结婚不久我们有了孩子,之后机关分了一套40平方的小套间,我爱人终于调入城关教书了。

两人一起生活的日子,平淡成了生活的主色调。一家人凑在一起,围坐在桌前,唠叨着家务,各自进入各自的“工作角色”,孩子做自己的事,妻子忙着收拾家务,我一边打开电视,津津乐道的收看新闻。一家三口,一幅反复重现的画,司空见惯。清贫而富足的日子,做饭、炒菜是我的专利,打理家庭事务是她的爱好,一间房承载着融融的与无数家庭同样亲情与爱意。

不久单位给我佩了只BB机,家庭里除了电视机外,又多了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我俩都挺高兴的,但麻烦事也接踵而至那时。家里没有电话,打个电话总得走上50米的公用电话。那年冬天,挺冷的。我的BB机响了,怕单位里有事,得赶紧回电话。于是穿好衣服,带门出去。待我跑到电话亭,拨通电话,对方抱歉的告诉我,BB机呼错了,我真也无语了,气不打一处来。爱人从我的脸上读出了不高兴的神态,问我是不是事情没办好,还是——。当她知道结果调侃的说,“真好让你享受享受冬天的美景”。我看着她,没有笑。我俩下决心,化了3000元按装了一部电话机。

房改开始了。某某人自己买了一套房子,某某人单位分了一套多大面积的房子。这个空间似乎也需要更新换代了,想拥有大一点的房子成了我俩中心议题。可我俩的职业,收入都不是很高,家里又没有多少积蓄。钱怎么办?按揭贷款,提前消费,晚买不如早买。决心一下,到处奔走,看房,筹款,装修——

房子换了,生活拮据了,我们计算着过日子。从小不知道节省的她狂街时舍不得买东西,衣服能将就,就将就点,小菜也吃得普通点,俨然是小市民生活的模样。盘算着,孩子受教育的钱不能省,必要正常的支付必须保证。唉!为了这套房子,生活质量下降了不少。不过也乐事不断,加工资了,偶尔有点稿费了,发点奖金了。平淡的日子里,无穷无尽的家务琐事和磕磕碰碰,为平凡生活添了诸多精彩的回忆。曾经有一段日子,总有许多的莫名的忧伤。但生活就是那样的平淡,上班下班,带孩子。平淡的岁月里,我们都悉心经营着这个家。

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要着一份责任,责任是每个人都不可躲开的,无法拒绝的使命,生存的状态就会积极,反之生活的河流便会失去航向。认真工作,孝敬老人,教育孩子,善待亲朋,理解和支持各自的工作。

有一天,走过早市,看到一对老年夫妇,提着菜相互扶着走过。那是厚重而朴实的爱情之光,那份相濡以沫的爱,那份风雨同舟的幸福,也许就是我们明天的宿影。

小区很宁静,宁谧的听得到鸟语,闻得到花香,看得到居民家里宽敞的晾台,和各式各样的窗帘。家是避风的港湾,是一个受伤时、受惊吓后最先想到的可以包容自己的地方。家需要经营,吸收、补充爱的营养,让家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充满生机活力。鸽子飞落在屋檐上,晚霞被仔细地折叠在它们的翅膀下面。我感悟到,幸福其实并不遥远,真爱就在我们身边,我感激平凡的岁月,淡淡的日子浓浓的情。

房子不是家的代名词,只有爱才是。我爱我家。







献花(0)
+1
(本文系读书zhg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