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产城融合目标下的产业园区规划编制思路——以深圳为例
2018-09-29 | 阅:  转:  |  分享 
  



产城融合目标下的产业园区规划编制思路——以深圳为例

时间:2013/06/04

贺传皎



传统产业布局规划立足于产业需求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组织,往往忽视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协同,普遍存在“重产业、轻城市”的问题,导致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需求不匹配。传统的产业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无法满足产业与城市协同发展的需要,产业园区规划从规划思路到技术手段的转型调整势在必行。笔者在最近进行的深圳产业园区规划中,分别从产业选择重组、产业功能布局、用地结构调校、配套设施规划、开发模式等五方面探索了深圳“产业园区”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标准通则及深圳模式,力图实现“产城融合”的目标。



一、产业选择:结构性重组



以往产业园区规划在产业选择方面普遍轻视产业链环节选择、缺乏协调对接、缺乏系统判断等,产业选择应充分匹配产业现状基础与周边区位潜力、细分行业类型,产业选择结论应区分“主导产业、潜力产业、配套产业、可兼容产业及淘汰产业”,构建“系统化、结构化、多样化”的产业定位,在深化完善全市规划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发展“重点突出、主次协调、兼容有序”。



二、功能布局:微观要素供需匹配



针对产业园区现状以制造业单一功能为主,在市场自发更新中又饱受居住空间侵蚀、形成功能“新的无序拼贴”这两类问题,提出匹配拟发展产业空间需求与微观空间布局要素供给、划分园区内部“工业园、科技园、商务园、居住及综合服务区”等功能片区的布局思路,并结合多个园区案例,总结各类功能片区可承载的产业及其产业链内涵,以及对空间要素的差异化需求,为产业升级提供多样性的功能单元支撑。



三、用地结构:以职住平衡为导向动态调校



打破园区布局常见的以规划工业用地单向推算居住需求的技术路线,提出“以功能片区为单元,以职住平衡为导向”,进行开发规模结构性控制及动态调校的技术方法;并在数据及案例分析基础上,总结出深圳现状五种不同类型功能片区的人均就业面积、人均居住面积、职住平衡比例的经验数据,以及居住、就业、服务三类建筑开发规模比例。



四、配套设施:就业与居住人口差异化供应



以往产业园区规划较少考虑就业人口与居住人口对配套设施的差异化需求,在生活性设施方面区分了就业与居住人口差异化的配套设施需求,同时对常规标准中缺失的配套餐饮配置标准进行了补充研究,并分时序及功能片区对园区的生产性设施需求进行了系统梳理。



五、开发模式:多元更新



针对深圳的产业园区已基本建成的现状特点,通过分析园区建设现状、规划要求以及主体意愿,对园区进行拆除重建、综合整治、功能改变、土地整备等不同开发模式的引导。

献花(0)
+1
(本文系方圆儒人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