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非线性教学方法探讨系列
2018-10-12 | 阅:  转:  |  分享 
  
非线性教学方法探讨系列

扬州职大贾湛2007-03-26



我写过许多关于我国的教育问题,我不仅认为我们反复的教育改革,没有让科学知识在全社会相对成份增加,反而累死了学生,让学生身心摧残的同时,还让人们讨厌知识,讨厌科学。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应关心的自然是我们的教育效率问题。搞清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病,才能提出有效的教育新模式。从今天起,我一边思考非线性教学方法一边把思考的结果写在博克里。

首先说明一下,我提出的非线性教学方法的定义。

定义:能让教学效果非线性增加的教学方法称非线性教学方法。

提出这样的名词是因为发现,中国的教育与发达国家比较,有个线性和非线性的差别,中国的教育效果缺少加速度,即中国的教育全部是灌输式的,学习主要是一个死记硬背的过程。缺少科学方法的训练,这样就导致了教学效果是线性上升的,即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的知识是线性增加的。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明显是一个知识增长随学历越来越高而越来越快的过程。这样就表现出只要国际性的什么数学竞赛,物理竞赛等各种竞赛总是我国中小学生获奖,但越到知识的高层,中国人越少。世界顶尖科学家几乎没有什么新中国学校培养的。

认真的寻找原因才能明白我们的教育错在哪里。许多人看到中国的教育与西方不同的地方是满堂灌的形式,没有讨论,没有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显然形式上的区别是容易发现的。但中国的教育问题远不是形式上的毛病。从本质上讲,我们的教材内容,我们的教学计划都有很大的问题。我们的识字教育效率很低,远比西方低,这让我们在基础的语文教学上花了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汉语不是拼音文字,所以文字的演变相当慢,犹其是电脑时代,汉字不象以前可以创新了,没有全国统一性的文字改革,则无法象以前那样,由民间自发创新简写方法,最后约定俗成。汉字的数目太多,这已让识字教育十分不方便,再小学教育竟然一直沿袭以笔划主的学习模式,这让本来优越的二维文字失去了简捷和形象的学习优势。数学方面,过分注重细节,课时也多了点。因为数学课教推理游戏比教数学应用效率高,而数学的应用需要与概念结合才能教学有高效率。所以数学课多科学课少是不便于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远低于数学理论的教学水平,这是许多学生对科学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其原因之二是实践性教学内容少,观察和实验能力是与数学能力一样重要的能力。但应试教育把学生锁定在教室里,锁定在学校里,让学生与家长隔绝,与社会隔绝,这使得家长的技能,社会上众多不同才华的人的技能,无法传给学生,没有少年儿童的参与,科普活动无法开展,这至少让中国学生的负熵来源少了一半,学生的知识水平完全决定于几个教材编写者和教育规划者的水平。观察能力差,动手能力差,实验水平差,这样是很难有学习后劲的。中国大学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除了政治干预外,就是这个原因了,大学生缺少必要的自学能力。

落后的教育,让学生的知识增长是线性的。原因是,缺少必要的科学方法,知识来源于死记硬背而不理解时,大脑里知识与知识间几乎没有相互作用。从脑科学来讲,我们说理解的知识,实际上是指处在一个神经元里的信息与其它神经元有联系的信息。而死记硬背的知识,则是封闭在一个神经元内的信息。显然理解的知识容易相互作用,即大脑通过综合思维,容易让理解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温故而知新),也容易让新接收的知识挂接在相互有联系的神经元上(长期记忆力不断提高),这就形成了信息间的非线性作用关系。用半形式化方法表示即:

下图,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非线性教学的好处。

死记硬背式的线性的教学(红线)在B点(我把它对应时刻看成高考时刻)之前,常常知识量大于非线性教学(绿线和蓝线)。但B点之后,绿线开始超出,出C点之后,蓝线开始超出。通过这张图希望能看出我国教学落后的原因。急功近利的人们总是最后比不过别人。

在中小学阶段如何把基础能力培养好,不去追求大知识量,这是教育讨论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常说一个人自学能力强了,以后的路就好走了,是不是这种感觉有一定的道理啊。我将在我的博克里陆续把我在教学中积累的想法写出来。



献花(0)
+1
(本文系贾湛文集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