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关于《科学技术概论》教学改革思路
2018-10-12 | 阅:  转:  |  分享 
  
关于《科学技术概论》的教学改革思路

贾湛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225002)

摘要:本文认为《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的改革在高职教育中非常关键,必需认识它的特殊性。它不仅是素质教育内容,而且属于唯一的综合知识课程。编写优秀的教材,合适的教学方法,学校的有力支持,才能改变如今原始状态。笔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可行建议。

关键词:科学技术;综合知识;科学结构

Therelevantquestof《Sciencetechniqueconspectus》

JiaZhan

(YangzhouPolytechnicCollege,Yangzhou225002,Jiangsu,China)

Abstract:.Thistextthinksthe《sciencetechniqueconspectus》coursetoreforminHigherTechnical&VocationalEducationisverykey,Itsspecialofessentialcognition.Itnotonlyisacharactereducationcontents,butalsobelongtotheuniquetosynthesizetheknowledgecourse.Theplaitwritestheexcellence''steachingmaterial,fitoftheteachingmethodandtheemollientsupportofschool,canchangethenow''sprimitiveappearance.Thewriterbringuppedsomesuggestioninthisarticle.

Keyphrase:Sciencetechnique;synthesizetheknowledge;Scienceconstruction



有专家指出:21世纪人才最大的特点是“适应性”,能适应才能“创业”。这种“适应性”就是对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适应,对人类社会快速进步的适应。根据这种认识,在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上,不但要加强工科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人文科学的修养。显然大学里《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的改革十分重要,下面笔者谈谈在这方面自己的教学改革思路和建议。

1、及早把《科学技术概论》课程定为各专业的公共课。

如今《科学技术概论》的教学规模太小。该课程应该是文理各专业的公共课。而且课时不该只有如今30课时左右。高职理工科已经不学物理了,则《科学技术概论》课程可以弥补物理知识的不足,而文科类则更需要弥补科学知识,特别是系统论和自组织理论,这些新的理论能结束原先一直争论不休,公说公理,婆说婆理状态。

应该说落后的学校大都是因为没有互动、相互封闭造成的。目前许多大学每个教师只管自己的教学,注意力只在自己的本专业上,搞科研只知道自己写文章,同行合作很少。更不关心专业以外的的科技发展。有效的交流能否开展,关键决定于教师的知识交叉情况,过分重视专业的教学是教学一盘散沙的根源。为此笔者提出学校应该有核心课程(这不同于目前所说的精品课程),这核心课程就应该是《科学技术概论》。因为它可以成为全校领导和师生共同关心的内容。

由于教学过分专业化,目前几乎没有人有能力把握教学的重点,因此有许多大学把课程选择和安排的权力全部下放到系部,连基础课和共同课也如此。而各课程的利益壁垒又让各系部不能正确的安排课程,许多重要的基础课和公共课受到大力排挤。这是目前我们大学教育质量差的又一原因。合理的解决办法应该是学校根据教学规律,确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基础课和公共课决定权应在基础部。而学校领导和各系部领导应主动关心基础部的安排,提出具体建议。

目前系部不愿这样做的理由,大都集中在于利益分配上,因为基础课常常是公共课,常常占了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如果按教师人数平均安排课时,则系部越多,基础部就越庞大,然而基础部的规模不能太大,人数只能与一个系部差不多。这样课时就会集中在基础部教师上,这显然让专业教师吃亏了。这是各系部不愿看到的结果。一个学校基础知识学了不扎实,则专业知识的水平是可想而知的。也许这就是如今大学教育质量大大下降的主要原因。如何打破这利益壁垒呢?教学跨系部是唯一能解决的办法。

如果基础部的教学权力集中在管理上,即各门基础课的改革规划,包括教材的选择,教材的修改,大纲的制定,课时的安排等决定权确保在基础部。而凭用基础课教师的权力分散在各系部,则基础部就不需要太多的专职的教师,就能在确保基础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不使基础部过分庞大。这样的方案能不能对基础课各课程可行需要尝试,但笔者觉得《科学技术概论》课程完全可行。因为没有人完全精通整个科学技术,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没有专家。但如果这门课程建设非常充分,教材、教学大纲、参考教案、课件、网页、习题库和试题库等等都有了一定的质量,则可让任何一个理工类的教师在短期内胜任新课。因此《科学技术概论》的教学可让许多专业老师兼任。

各专业教师兼任该课的好处不只是解决利益冲突,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教师在任教该课程的过程中让自己的知识更全面,这不仅便于综合知识提高自己的创造力,而且能让学校整体的教学改革启动起来。前面说过,知识有一定的交叉才能有有效的讨论。一门课总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同行有组织的讨论才可能对原来的教学有实质性的变革,只有一两个教师任教一门课程的教学,其结果常常是按原来的教材原来的方案教学。纵有创新者,其创新的质量也的十分有限的。大学里教学远远落后时代的变化应该说这是主要原因。在国外,要求大学老师教多门课,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让教师的知识全面点,有创造性,有共同交流的东西。而在国内由于教师知识能力有限,效仿国外的做法可能教师很累,不一定好的。所以用兼教《科学技术概论》课这门教学考核要求不高的课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是很实际的。

2、教材改革是《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改革的重点

很少一门课需要象《科学技术概论》课程这样要求及时随时代的发展而变革教学内容。因为有许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成熟的,它很少随时代的变动,有些接近成熟,有些正在成熟,不成熟的知识进入教学很少。而《科学技术概论》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整体的了解科学的结构,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这是最难成熟的课程,且是永远在变动的课程。因此该教材的优劣差别可以特别大,重视它的改革是极具意义的。

科学技术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但教学时间有限,因此《科学技术概论》成了最难选材的一门课。正因为此,就需要比其它课程更多的人来参与它的改革。不仅需要大量的讨论争论,而且要有全国性的教研组织,既要有范式教材,又要鼓励地方编写自己的教材,不同的教材充分竞争,不断改进才能让教材的质量越来越好。就笔者个人的教材编写思路来说,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把科学内容有机的组织起来,不能大量知识无序堆积。这样就要认真讨论科学结构是怎样的,技术分哪几大类最好。也许是科学还没有发展到完全大统一时代,所以目前很少有人讨论科学的结构,所以可参考的内容很少。钱学森现代科学的结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这六个大部门数学包括逻辑物理(包括化学、研究非生物的应用科学和工程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等)前面的是后面的基础,后面的是更高的形式。某一学科发展程度在于其对前面学科的依赖程度。参考文献:

[1]张忠福.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4年8月(下).

[2]院合宽.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成才中的价值[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2年5月第7卷,

[]张尧学.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03年.

献花(0)
+1
(本文系贾湛文集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