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孔子“因材施教”
2018-10-14 | 阅:  转:  |  分享 
  




简析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方式

















张东

熨斗九年一贯制学校































简析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方式

作为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尤其是他创造出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孔子的教学中经常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从中进行分类、归纳;除年龄、出身等方面差异外,尚有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教育思想。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正是基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的教育和教学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论语》中记载着一个孔子针对学生缺点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答曰:“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针对学生智能的高低,孔子也进行不同的教学。“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教学要讲究由浅入深,因人而宜。针对学生不同年龄层次的特点,孔子也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

朱熹把它进一步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很重视运用和发展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大有启发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一视同仁”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正课”分数,高分择优。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孔子“因材施教”现如今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帮助,在班级工作中,应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态度、知识基础等。根据学生的个性制定相应的岗位,让每个学生真正地做班级的小主人,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上,老师应该看到学生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有的学生或善于观察,或长于记忆,或擅长思维。教师必须对学生表现出的差异特点进行全面而具体地分析,以发展的眼光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对那些成绩优异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也要一分为二,为充分发展他们的才能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后进学生,要给予热情关怀和照顾,深入研究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从实际出发,制定一套适合他们特殊情况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因材施教不仅是古老的法则,更是现代教育者所应执的圭臬。在教学中,要多方面引导、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处于好学、乐学的思想境界,既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又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要不断完善深化升华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应用于教学实践,时刻提醒“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才能不负“万世之师”的夫子教导。

献花(0)
+1
(本文系不只是语文...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