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越长大,越发现有很多道理应该早点知道:
“要是我早点知道读书真的很重要,现在就不会混成这样。”
“要是我早点知道肥胖会带来这么多疾病,我当初就不那么贪吃了。”
“要是我早点知道原来爸妈如此盼着见到子女,我当初就该常回家看看。”
……
有些事情宁愿做了后悔,也不要后悔当初没有去做。
蔡康永曾写过一段话:“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有用,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你只好说‘我不会’。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但你也不必为过去怨天尤人,因为你现在的样子,是昨天的你亲手塑造的。而你未来的样子,取决于你现在的选择和行动。
你的思维,决定了你将处在什么阶层。太用力的人跑不远。
人生这场马拉松,真的不必从一开始就太过用力,根据自己的能力调整战略和速度,才是聪明的选择。与我们日常所认为的努力不同,如果你在一件事情上表现出了很强的用力感,这可能代表这件事带给了你不适,你的身体和的大脑在发出救命信号来寻求更多的刺激。
“太用力”跟“努力”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太用力”类似于一种不停歇地自我激励,这种激励在跨越短期的逆境中是有效的,但不是一种长期的策略。
激励就如同麻药,帮你度过手术台的暂时难关,却无法让你一辈子都沉浸在无痛中。激励不应该是时时刻刻被需要的东西,真正坚持到最后的人靠的并不是激情,而是恰到好处的喜欢和投入。
很多人都眼红王健林“一个亿”的小目标,也在朋友圈标榜自己看过凌晨四点的北京来秀努力。刻意的标榜,说明这是一次偶然事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努力的终极目标是无意识的行为,是与生活的无缝融合。真正的坚持靠的是温和的发力,而不是时时刻刻的刺激。
短期的过度用力不仅容易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挫伤,还会令你不自觉地提高心理预期,导致对于困境的包容度和接受程度降低。因此,根据自己的节奏来调整步伐,才是聪明的选择。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听起来,会选择的人更幸运一些,他们不使蛮力,而是讨巧地选择更得心应手的道路,但“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反复练习和磨练的技能。
能够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叫做“决策能力”,这是绝大多数领导者必备的素质,它包含了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对比,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而对于个人而言,决策人生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带有某种“赌”的性质。我们只有学会清晰地思考和决策,才能让自己是在“做选择”,而不是“去赌博”。
你选择骑自行车,两脚使劲踩1小时只能跑10公里左右;你选择开汽车,一脚轻踏油门1小时能跑100公里;你选择坐高铁,闭上眼睛1小时也能跑300公里;乘飞机,1小时能跑1000公里。同样的努力在不同的平台和载体,结果相差万里,你的选择比努力重要得多。
杨振宁青年时期十分喜爱物理,梦想成为一个实验物理学家。
1946年,他进入芝加哥大学。在实验室工作的近20个月中,杨振宁的物理实验进行得非常不顺利,做实验时常常发生爆炸,以至于实验室内流传这一则笑话:哪里有杨振宁,哪里就有爆炸。
于是,他认真思考了两天,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手工作业,爸妈每次都会将小鸡看成莲藕,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实在不强。
最终,杨振宁放弃了自己不擅长的实验物理,转而投向理论物理学的研究。1957年10月,他与李政道联手摘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一位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
认清自己的局限,抓住关键时刻,打破错误的执拗,及时抽身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恰到好处的选择与放弃,是一种大智慧。
别在无谓的小事上浪费时间。人得的病只有两种,一种是不必治的,一种是治不好的。人们争论的问题也只有两种,一种是用不着争的,一种是争不清楚的。”
“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就争论而言,能获得实际利益的争辩才是有价值的,比如竞选、辩论比赛、保卫国土的外交争辩等。
种种为了意气之争、高下之见、三观不合引发的撕逼都是无意义的。与无谓的人掰扯是非,导致严重影响心情和生活,得不偿失。
《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人类大部分的冲突和争论都源于人们过于关注自己的意见而并非去寻找问题的真正答案。”
为了一段失败的感情而痛苦,长时间走不出来;为了一次吵架,觉得自己没发挥好而愤愤不平;和伴侣争执是否用预防性病的龟壳避孕套,还是超薄的冈本避孕套而毁掉感情;由于观念不同,在网上与人为了意气之争撕上几天几夜……你投入了巨大的时间成本和情绪成本,能换来什么呢?
你的时间,该放在更加值得的事情上,而这一切的基础是优秀的情绪控制能力,是宽广的胸怀和眼界。
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偏见而生活的,生活中的绝大多数烦恼也都是自己施加给自己的。因此,还有更多的有意义的事要去做,很多无谓的小事,能放的,就放过吧。
你内心真正的欲望将决定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欲望是人类一切行动的根源,理论上来说并不存在脱离欲望而单独存在的行动。如果说人类的行为是一个化学反应,那么欲望便是其中的催化剂。
欲望,决定着你最终愿意用有限的力量为了什么去奋斗,为了什么而负责任,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内心深处的欲望,才是最真实的你。
“人生任何一个阶段的‘筛选’都只是一种形式,别被那些一时的标准迷惑。定义你最终归宿的,一定是你能力和欲望综合的那个真实的你。”
只有你内心最真实的欲望才能决定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定义你最终归宿的,一定是你能力和欲望综合的那个真实的你。
能控制睡眠的人,才能控制人生。叫醒你的不是闹钟,也不是梦想,而是前一天早睡。
网上的一个段子扎了不少人的心,“岁数大了之后,喝酒都只想喝拼一拼牌酒往酒杯里放几枚枸杞”。健康和拼搏的精神是没有什么能代替的,这最简单的道理却最容易被忽视,对工作不分昼夜的拼命只能换来身体的透支。
7月30日,一个即将步入婚姻的28岁女子,由于过度劳累深夜猝死家中。新闻中称,她把自己当女强人,拼命工作养活爸妈和弟弟,对自我要求很高,忙着买房和结婚,长期压力过大,生活没规律。去世之前,还仅以为自己是发烧感冒。人生刚刚开始,却悲伤落幕。
过劳,已经成为职场人的通病。很多人深陷于“忙完这一阵,就终于可以……忙下一阵”的怪圈中。
再做最后一个项目;
做完就可以彻底还完房子的余款了;
做完就可以把孩子转到更好的学校了;
做完就可以带上老婆孩子到国外度假了;
其实我们应该明白,有太多事这一辈子都是做不完的,
45岁医生两天前做手术到深夜猝死;34岁副主编金波地铁猝死;IT人员48小时不眠不休睡梦中猝死;工程师连续工作34小时超负荷致死;25岁的淘宝皇冠级女店主因过度疲劳致死;34岁女博士过劳猝死……这样的悲剧不断上演,且中青年的比率不断攀升。
在这样一个疯狂追求成长、快速成功的时代,压力和焦虑如影随形。
能控制早晨的人,方可控制人生。一个人如果连早起都做不到,你还指望他这一天能做些什么呢?
如果一个人连睡眠都不能保证、不能控制,还能控制什么?每个人都是空手而来,空手而去,那些爱你的人真正在意的不是你飞黄腾达,也不是腰缠万贯,而是最简单的健康和平安。
活到最后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在人生这场游戏中,所有人被分配在不同的轨道上,因此你需要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打开相应的技能。
这些道理越早知道越好,因为越早,你就可以用越小的代价去选择你是应当离开,还是应当留下。
你的思维,决定了你将在什么阶层。
这些将最终会决定你对一份事业的热情和责任心,最终会决定你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是舒服的,最终会决定你人生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