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国古代青铜器鉴别aa
2018-11-21 | 阅:  转:  |  分享 
  
中国古代青铜器鉴别(杂谈)董果中国有几千年的古老灿烂和文明,中国的青铜器更是受到全世界的公认和赞誉,每当你住足仔细观察和欣赏时,都会为之而
赞叹!那器形,那包浆,那锈色,那铸造工艺,那设计理念,那臆造的想象力都出自于古人的智慧和心血,三千年前的杰作啊,太完美了!现在的人
们都慢慢的喜欢上了古玩和收藏,这也是当今的时尚和潮流,青铜器的收藏也是收藏品中的最高境界了。而一般人很难做到完美收藏,数量也仅仅有
限,青铜器的收藏大家很少,认知的人也不多,一般人也没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去接触实物去仔细观察和研究,更难以去鉴别真假了。青铜器的鉴别
比较复杂,也就是说要经过深入细致的仔细观察和推理分析才能大致判断初步结果,时间长了又看到新的器物后,有时也会把自己以前的判断给推翻
,还要再观察再研究再思考再判定。很多从事文物研究和鉴定的工作人员虽然理论性很强,也见过或接触过许多类型的器物,但是各自的判断方法和
推理也有不同,也经常会有一些结论上的争执被搁置下来,有待于今后的再研究再定论,这一点可以理解。我们应该知道:地域,环境,年代,土壤
,水分,酸碱度,埋藏深浅,器形,纹饰,锈色,包浆,铭文,铸造工艺,“干坑”“水坑”“发坑”先出土后传世,先出土后再入土等等复杂因素
都存在,还有一些细节都是作出判定和鉴别的基础。青铜器的鉴别需要有实践经验和细心的观察,要善于思考,想象,推理,从而去判定新旧和真伪
,这一点很重要也很关键。在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鉴别方法上,从古人到现在的学者有很多过去精练的鉴别方法到现在还沿用着。现在的鉴别方法很多
有些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个别方法讲的不细致,有的也说的不明确,只是个大道理而已,对于研究和专业人士来说是“行话”,可对于初学者爱
好收藏的人来说就是听“天书”了。在鉴别青铜器时理论上经验上都应该有,也必须下功夫努力学习才会有收获,从理论到实践要做到精通无误的确
不容易,专业人士容易做到,可爱好者和初学者去哪里接触真品和精品的机会呢?很难得啊。有图片加以说明还好些,只有理论而没有实际藏品作指
导也不行,赝品和仿品再生的速度真让我们有点应接不暇了。有些次品当好品,有些假品当真卖!就是收藏也都很难了,有些博物馆和拍卖公司也有
赝品和仿品存在啊!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收藏(前三代)也算是最高境界和等级的收藏了,从历史,文化,社会的发展,变迁,造型,审美,价值,可
比性都是最高的,一般个人难以也不好涉及,能收藏到真品更是难得的事。中国古代青铜器对人们的吸引力是巨大的,收藏的价值也是最高的。完美
无瑕的设计,雄伟的气势和造型,让全世界都称赞不已。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制造的巅峰。(上图为夏,商,周的典型器物)在形态上的变化。
古代青铜器的鉴别方法:中国的地域辽阔,南北方有很多差异,不同地域的青铜器也有不同的鉴别方法。我们把什么作为鉴别的第一部呢?有很多
学者和专业人士都谈到:看形,看色,看工艺,看铭文等等,说的没有错,先后顺序不重要,关键就在于你会不会去全面的,多视角的细心的还要学
会综合的去想,去推理你的判断,从而对你面前的器物做出初步的判定,这很关键。在鉴别器物时有时要用灯光照射,也要用高倍的放大镜仔细观察
细节,痕迹,学会和清楚古人在铸造时的工艺,顺序,(古人常用分铸后再合铸的方法铸造青铜器)工艺的确很复杂,所以细心最重要。如果有真品
实物作对比那再好不过了,而且要有过硬的说服力,不能把真器误判为伪造,也不能把仿品定为真器,要有细致科学严谨的证实理论。从古代青铜器
的鉴别方法来讲,很多学者和专业人士都谈到在学习和鉴别时要从几个方面去分析:看形制,看绣色,看铸造工艺,看铭文,还有的学者认为听声音
,掂重量,舌舔器物,嗅味道等等,有的方法我很赞同,可真正知道和了解这些方法的意义和结果的人并不多,敷衍了事,只知道皮毛的现象甚多,
所谓的“鉴定专家“也有不认真的,他们只知道老套路的理论,而实际的丰富经验不多。现在有很多的地方都有一些所谓的XXX拍卖公司鉴定公司
,他们的鉴定方法和能力差异很大,有的鉴定水平很低,利用大多数人不懂青铜器的知识又急于挣钱的心里,所以对这些初学者去骗人赚黑心钱。有
些人具备一些综合性的理论和知识,也许对某一种藏品深知,而对难以把握的古代青铜器并不深入,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不能骗人。古代青铜器的鉴
别对于专业人员来说,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也许不用上手一眼就能判断70%的定论,而对于初学者来讲确实很难,一头雾水也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这也正常。我们每个人对器物的观察角度,方法,认知包括判定真伪的能力各有差异,但是能抓住重点和细节论证很重要。以下就一些古代青铜器
的鉴别要点加以说明:一,看器形:看器形也是看外观,是你第一眼看到器物时的感觉,看到你眼前的器物,要联想一下在你的记忆中有没有和眼前
的器物相同的或相似的藏品,从而归纳假想年代,这一点不可忽略。器形的大小不重要,各朝代都有大小不同的器物,也有“官窑”和“民窑”之分
,从而也有精细和粗糙之分,也有拓版再造的器物形态各异,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历史很久远,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初始于夏朝,兴盛于商周,也就
是很多学者所说的前三代,这三个朝代的青铜器造型,工艺,纹饰都有所不同,也是在不要断的发展和改变之中,从粗略到细致,从简单到精美。夏
商,周,春秋,战国到秦汉,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也有上一朝代遗留下来的风格和特色在不断的发展和改变。夏代时期的青铜器形:夏
代的青铜器形不多,形制都比较简单纹饰也少,大多以素面的农具,兵器,日用生活品小件为主,大一点的器物不多,并有陶器时代用品的特征。商
代时期的青铜器形:到了商代青铜器的发展很快,从商早期到晚期器形上和数量上都迅猛增加,很多新的器形和品种出现,早期也有很多
器形沿用夏代的形制风格。古代人们在最初的青铜器设计和造型上都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生活需求,信仰和意念而不断的创造出新的品种,新的形
制,新的工艺(也包括新的铸造工艺)也可以说是臆造的创新。到了商代中晚期在青铜器上开始铸有“铭文”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后期才逐步减少。
后续我们还要详细讲到在鉴别时的一些关键点,用最真实的例证和图片介绍给大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形: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比商周
时期的品种多了些,工艺细致些,铭文和字数开始增多,在铸造工艺上还保持着商代的铸造方法(分铸,合铸)没有太大的差别。西周早期的器形有
的还延续着商晚期的风格,到了中期和晚期逐步显现出西周青铜器进入鼎盛时期的辉煌。在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大都用在祭祀用品,礼器,生活实用
具,兵器等。用在祭祀用品之多是古人相信神灵,更相信神的力量大于一切,祭祀也是为了祈求祝福保佑平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形: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比起前三代的祭祀用品减少了,人们对神灵的认识有所改变,对生活用具的需求加大了,铸有铭文的祭祀和礼器用品也随之
减少了,纹饰也有所变化更注重实用性。总体上观察,我们发现夏商周三个朝代的青铜器发展变化是从纹饰简单,器形简单,慢慢发展变化到复杂,
新颖,大气,从一般到精美到极致。综合的讲,哪个朝代都有模仿前人的作品和自己创新臆造出来的新器形,当新的器形出现后感觉很好美观大方而
受到赞赏后,肯定会以同样的方法及大小或样式再造一些,绝不会出现孤品。中国古老的青铜器也是全世界艺术品当中所公认的,也是所有收藏家和
收藏爱好者争相收藏梦寐以求的藏品。相同的造型: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创新,新颖的造型一出现必定要受到关注和赞赏,再造一些,再改
变一种新器形也是必然的。有些专家和学者在学术交流和论点刊物中谈到:“古代青铜器在铸造工艺上采用的是陶范法工艺铸造,说“一器一范”
,不会有相同的器物出现,如果有二者必有其一为假,或二者都为假”。这样的观点我不赞同,他们说的也太笼统太绝对了。虽说古代青铜器的铸造
是陶范法工艺铸造,“一器一范”是对的,但是古代工匠们的手艺非凡再造是必然的,没有绝对的相同。中国古代青铜器时代经历了几千年,创新,
再造和模仿都是存在的,好东西绝不会是孤品。当然二者相同的器物也有微观上的差异,尺寸,重量,纹饰,铭文,笔体,地域等都会有细微的不同
和改变(在这里不说施蜡法铸造工艺)。当我们拿到一件古代青铜器需要鉴别时,只有细心观察思考,用你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去推理去判定,你
也没有和本器物作对比的实物,所以要细心,要把器物全方位的观察后再做出初步结论,随后也可以推翻再论证。因为结论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人家的
心情和藏品的价值。在以往的专家和学者中也有把真品错判的实例。什么是真品什么是假造这个判定的确很难,不是一两个专家学者随便说了就是了
,眼力好使,细不细心,论点扎实,经验丰富都很重要。所以说:功夫不到家害人啊!二,看锈色:在青铜器的鉴别时看锈色很重要,经验丰富的人
一看就会有一个推理的判断,眼力好的人也要借助于自然光,灯光,放大镜等辅助工具观察,注意锈色的颜色,布局,层次,结晶,手感,包浆,锈
色是否“入骨”“地子”贴骨锈,“洗过澡”等等行话。看器物的外表颜色:青铜器的锈色很多种,造成颜色不同的因素也很多,“红斑绿锈”是普
遍的说法,南方和北方,“干坑”和“水坑”,“脏坑”和“发坑”及“生坑”“熟坑”,先出土后传世,先出土后再入土的,还有土壤,水分,酸
碱度,埋藏深浅,空气氧化,及微量元素,人为擦拭,保养,把玩等等,对青铜器的锈色都有影响,就是在南方出土的转运到北方保存时间长了锈的
颜色也要发生变化。所以不管是哪种(坑口)出土的青铜器所有锈色都是从铜里面长出来的,只要仔细观察总能看到从铜里鼓出来一些有锈色的小泡
泡并带有半透明的晶体状。而新锈,伪造锈,浮在表面没有分层感,或看不到锈根,轻轻一擦或一扣就掉落的锈就要慎重注意了。在观察青铜器的锈
色时一定要把这些因素考虑到。南方湿度大水位高,“水坑”出土比较多,黑漆古,绿漆古,水银古,红斑绿锈,白雾霜都有出现,一般说来锈色有
些单一,显有湿度包浆比“干坑”的好。“水坑”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湖北,湖南一带出土的“水坑”器居多。北方湿度小水位低,“干坑”
“发坑”出土也不少,上边说的几种锈色也有,总的看表面有点干涩,但皮壳颜色丰富且有分层次感。不如“水坑”看着干净显湿润,包浆好。南方
“水坑”锈色:北方“干坑”锈色:南方北方的青铜器锈色有所区别,但也有特殊情况出现相似或相同的,产生锈色
相同相似的原因前边已经讲到就不在重复了,从大体上很容易分辨出来,但是也有出土后经过长期或几代传世和擦拭保养后锈色也要发生变化,所以
要问清来历,时间,是否“洗过澡”或擦拭过保护液体等,这些情况在青铜器鉴别时要作为参考依据。“脏坑锈色”:引起“脏锈色”的原因很多,
水质,土壤,墓葬内的腐烂物侵染造成很难清除掉的锈迹,一般很少作为个人收藏,价值不高。脏坑锈色中也包含着“恶锈”“癌症绣”很容易传染
给其他青铜器,所以收藏后不要和别的青铜器放在一起。“脏发坑”锈色:和“脏坑锈色”类似,锈质膨发,严重的影响器形,变质,或锈
死损坏,(一般由“癌症锈”引起)。“脏坑”和“发坑”都属于最不好清理的锈迹,也是“癌症锈”,我们一般不建议爱好者收藏这类物品
也没有什么价值可言,更不要把这些带有“癌症锈”的物品和其他好的青铜器放在一切,以免受“病毒”感染。这也是很多专家和学者在长期的接触
实践中总结出的教训。“黑漆古”锈色:黑漆古锈色一般出土在南方比较多,受当地土质,水质等很多因素引起的,颜色的黑度没有绝对的标准,但
一般都在红斑之上,经常年侵蚀后有的局部掉落。“绿漆古”锈色:“绿漆古”的锈色和“黑漆古”一样,在一定的条件下,受各别因素的影响
而产生了象绿漆一样的锈色效果,有的在局部有的是布满周身,但数量不多。“水银古”锈色:水银古也是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产生的
一种锈色,它以银灰色并带有点发亮加绿色锈,在南方地域及我国中原地域出土的藏品中铜镜的水银锈色比较多。“红斑绿锈”:这种锈色也
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锈色,在很多青铜器上都有所表现,分辨比较容易。但是要分清真假,南方和北方“干坑”和“水坑”也有区别,红色和黑色有深
有浅有暗有亮,红黑的边缘有自然过度也有“一刀”分辨的,要借助放大镜观察为好,黑色红色中要带着透亮“入骨”的感觉,同时带有包浆的感觉
才对。“泛金银”锈色:这种锈色看着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兴起,在很多器形中都有这种工艺,有专家和学者认为
这种工艺是古人在铸造之前在范模上画出纹饰,铸造之后用了一种特殊的溶剂描绘,并没有保持长时间的留存就埋藏入土了,这也是一种特殊的反应
现象。“花锈色”:花锈色就是复杂凌乱的锈色,各种颜色掺杂在一起布满器身,在南方和北方地域都有出现,感觉上不美观价值也不
会很高。“黄锈色”:这种锈色一般都是布满周身的黄锈色,颜色一般比较均匀,南方和北方地域都有出土,这样的锈色布满全身很容易让初
学者误判。首先要用手摸摸擦拭一下,看看有无掉色的现象,还要注意锈色是否贴骨或隆起,是粉状还是晶体状,用高倍放大镜观察为好。
“蓝锈色”:蓝锈色在青铜器上不多见,受一些特定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在绿锈的基础上变成绿蓝色,浅蓝色,深蓝色,南方和北方都有出土
。“浮锈色”:浮锈色比较容易辨认,北方出土比较多锈色的深浅不一致,也要上手仔细观察看看有无掉色现象,观察有无晶体和入骨深
浅。“满锈色”和“片锈色”:布满全身和局部片状的锈色。“入骨锈色”:入骨锈色也可以看做是“贴骨”锈色,
结实牢固地贴长在器物的表面,这种入骨锈很难刮扣不易弄掉,在青铜器上能发现这种锈色很重要,说明器物年久有过传世或保养经历,并伴随着包
浆及润透的视觉,手摸器物时有圆润的感觉,可以判定到代或真器,但也要用放大镜或有关设备测定为好。手机拍照有点不清楚
没有真实感觉那么润透入骨,看到实物就大不一样了。三,鉴别锈色:青铜器产生的锈色原因很复杂,地域和坑口不同锈色的种类也不同,绿锈,氯
化物锈,枣皮红锈,黑漆骨,绿漆骨,水银锈,泛金锈,有害绿锈(癌症锈)蓝锈色,花锈,黄色锈。不同锈的形成都是与土壤和水质中的酸碱性及
微量元素有关系,可以说:绿锈多半是在碱性环境中形成的,而碱性土壤和水质又多半在北方地域(干坑)。而氧化物锈是在酸性土壤和水质中形成
的,多见于南方的水位高,湿度大,或沼泽,湿地,泥泞土壤地域(水坑)。在产生各种锈色的因素和化学成分分析问题上,我们初学者也没有必要
去过多的探讨,大概了解和知道就可以了。当遇到各种锈色在鉴别时都要仔细观察,分析,推理,触摸等等。真锈因年代久远锈色看着比较老,而且
有层次,锈一般在地子上是红色或是浅绿色逐渐加深的,在最外面的锈色最深看着锈色都非常自然没有做旧的感觉。所以说判断锈色真伪也是判断器
物真假的一个重要环节。总之:脏坑锈色和脏发坑锈色及花锈色的器物一般收藏爱好者不会看好,价值也不会很高。另外,有些专家和学者在发表青
铜器的鉴别一题的论文时谈到说:在鉴别青铜器锈色真假时可以采取碱水清洗,加温烘烤,用舌头舔,刮扣的方法来判断锈色的真伪,请问!你们家
要有国宝级的藏品能让人用这样的方法去随便鉴定吗?开玩笑!。古代青铜器在中国被视为国宝重器,也是最高境界和档次的收藏,历史,文化,
经典,艺术,社会的发展,进步,价值都在里边,自古以来是有一些古老笨重的方法鉴别青铜器的真伪,可那是过去!当人们知道了青铜器的历史和
价值后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去宣传和鉴别吗?四,敲击青铜器听声音鉴别真假:有些专家和学者认为:敲击青铜器听声音来判断真假,用这样的方式来
做判断?真有些蒙骗孩子的感觉。敲击只能判断器物有无暗藏的裂痕,怎么能判断真假呢?真器是什么声音?假物又是什么声音?我相信真器是经过
千年以上的埋藏出土和传世,铜质是要发生了变化,加之古人在青铜熔炼时材质不纯杂质不少,铸造出的器物不能和现代的后仿品相比。影响声音的
因素和条件很多:埋藏的时间久远铜质变化,器物的薄厚,体型的大小,重量的差异,敲击的部位,器物内部沾有范土的多少,沾土的位置,土质的
干湿,用什么东西敲击等等都会有影响。有同样的器物作对比还好,如果没有对比那就是胡说八道了,有多少专家和学者在鉴定时能找到相同的器物
来对比呢?即使有也在博物馆里,在研究部门的库房里,怎么可能让你随便的拿出来去对比去敲击呢?这只是说敲击的问题,还有说用碱水清洗,用
高温烘烤,用舌头去舔,用手去刮扣,这可能吗?说说而已吧!我们都知道做鉴定是要细致观察,严谨心细,科学推断,对历史事实负责,对藏家负
责,对价值负责。五,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历史有几千年,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精美和华丽,让全世界都称赞不已。陶范法
,施蜡法等,其中工艺步骤复杂,要制模,制范,浇铸,修整,还有单一铸法,分铸法,合铸法等等,还有“贴铸”一部一部在改变和发展中,这都
是中国古代先民们聪明和智慧的体现。在鉴别古代青铜器时注意观察器形锈色都很重要,还有一些关键细节也不可缺少。也是判断真伪的重要点。下
面举例加图片说明:陶范法(范铸法):中国古代青铜器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都是采用陶范铸法工艺铸造的居多,其制作工艺繁琐,首先需要制
范,制模,脱模,内模,外模,定位内外模间隙,并加装垫片,支钉,加卡锁合缝固定,浇铸成型,打开外模,捣碎内模,取出器物,如果需要另加
附耳和其他装饰还要进行合铸,完成最后的拼接铸造后再修整抛光。所以一套范模只出一器,要想再做相同器形和纹饰的器物还需要从新往返以上工
序。陶土的颜色一般是灰白色,有的陶土中掺杂了石英砂粉,滑石粉以耐高温确保范模坚实铸完后好脱模,所以我们有时能看到范土中有白色闪光颗
粒(石英砂)。失蜡法:(出蜡,走蜡,化蜡)这种铸造工艺简单又可以铸造多种或复杂器形和精美的青铜器。先用范土泥料捏出器物的大致造型
(内泥芯)在太阳下晒干或阴干,将可以融化的蜡料制成薄片包裹在泥芯上,蜡片的厚度就是青铜器的厚度,等蜡片晾干后在蜡片上雕刻图案和纹饰
,雕刻完成后再将范土泥料包裹在雕刻好的蜡片外面,并留有出蜡孔以便浇铸铜液成型,等外范模晾干后在高温下烘制,致使中间的蜡层融化流出蜡
液形成空腔再浇铸铜液,冷却后打开范模取出器物再修整抛光。陶范法(范铸法)工艺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都在用,到了战国后期铸造工艺不断
创新和改变从而陶范法(范铸法)慢慢消失了,而开始出现了失蜡法的铸造工艺延续至今。范线:查找范线非常重要,因为古代青铜器在几千年前铸
造时所采用的是陶范法,范铸法,分铸法,合铸法,这些铸造方法在浇铸成器前范模对接拼缝时不精准而留下缝隙痕迹叫“范线”。这些范线在器物
表面和内壁都能找到,有些范线在浇铸后的修整和打磨中被去掉了,仔细观察可以找出范线痕迹,不容易打磨掉的留在了耳部,底部,内部,檐口,
盖上和边缘,有的在棱角上仔细观察都可以找到。范线图:垫片和支钉:在古代青铜器的铸造中垫片和支钉是两种不同的工艺和用途,
垫片一般用在器物的水平面和底部,用来支撑内范模和外范模之间的距离(缝隙)以保持浇铸时内外范模不走形或粘连,垫片不能用在器物的“直立
”面和弧面上,否则在受到振动和浇铸时容易滑脱或掉落,使得器壁厚度变形而影响质量。即使有用在“直立”和弧面和拐角的也很少见。支钉的方
式在古代青铜器铸造时用的很多,平面,底部,(直立),弧面,拐角地方都有,效果好外观不受影响,支钉一般都是插在内范模上不易滑脱来限制
与外范模的距离,在一般器物内部都能看到支钉点,有时在器物的表面也会留下支钉痕迹。垫片一般采用铜片,支钉一般采用铜铁混合材质或铁钉作
支钉。古人为什么要这样作呢?是有一定道理的,用铜质材料作支钉在浇铸时支钉瞬间被融化起不到支撑作用,器壁容易变形,用铁钉作支钉与铜液
融化慢,还能起到支撑作用,垫片用铜质材料面积大在浇铸时慢慢与铜液相融合也能起到支撑作用。垫片和支钉图:支钉图片:
支钉在外面的痕迹:我们仔细观察在古代青铜器的表面也经常可以看到漏出来的支钉点,但一般都不在纹饰上,这也是鉴别的重要一点。菱形网
格底设计:主要是新颖并加强硬度。范泥土:古代青铜器在制模时都采用特殊材料和泥土配制,在很多的器物中都有留有一种灰白颜色的范泥土
,很坚实也很难刮扣掉,我们不要随意的去扣动以免损坏器物。这些坚实的范泥土存在也证实了器物的年久和历史,也同时证明了这些器物是当年的
礼器和祭祀用品,而不是生活中的用具,对器物内部留存的范土也不作更干净的处理,只需要的是外形和美观也是在展示拥有者的权势和地位。在礼
器和祭祀用品上的需求量也是很大的,因为古代先民都用作祭祀祖先,崇拜神灵而流芳百世。范土图片:铸疣图片:浇铸口堵漏:
重量:很多学者都认为重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仿造或假品”要比真品重,要上手掂量就能知道真假。我认为这是片面又不准确的鉴别方式,古代先
民在青铜熔炼时不可能精细久炼,铜质粗糙是肯定的,再加上几千年的地下埋藏和外界条件的影响铜质催化了,也就是说:(糟了,糠了)如果是假
品铜质坚实有韧性,大小尺寸一样的话肯定重一点,但是用手去掂量是很难鉴别的,何况去哪里能找到和本器相同的真品来作对比呢?专家都难以做
到何况一般人呢?手感和气味:在对古代青铜器的鉴别时,前人总结了很多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和传承,但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有些鉴别
方法不适合了甚至会产生误判。有人说:“双手搓热后去摸器物,感觉阴凉为真器”真是笑话!还有人说:“闻到有酸性味道也可猜测是酸沁过”必
假无疑,这些说法真没有科学性。我们知道,触摸只能感觉器物表面的滑润和粗糙感不能说么说明真假。气味的鉴别也重要,新品器物有青铜“腥气
味”和化学品气味或焦炼气味。而入土几千年的青铜器出土后再传世多年也有潮湿,发霉,沤烂和地下墓葬的气味,如果用水涮洗后气味更大,用任
何方法也难以去掉的,如果当时古人在下葬时器物内装有谷物,食品,肉食后那气味更大,这也是经验证实的。8,铸造痕迹:古代青铜器铸造历史
有几千年,也留下了很多工艺和铸法的痕迹,有精炼的也有粗糙的,如果是生活所用或宫廷礼器质量美观精细,如果是祭祀用品或随葬用品那质量和
雕刻的精细度就要差一些,包括器物上的铭文也是如此。在器物的外表和内部都有铸造痕迹:铸疣,铸瘤,浇铸时的流液,浇铸孔还有贴铸的痕迹打
磨痕迹等等。铸造痕迹图片:包括铸疣,铸瘤,铸流液,浇铸口封堵,支钉外漏点,支顶槽,垫片,支钉打磨痕迹等。贴铸方法:古代青
铜器的器形多种多样,每当出现新的臆造器形时都要受到皇族和有权势贵族们的赞赏和追捧,留在宫廷或官府内作装饰品来欣赏,如有重要场合需用
时作为礼器所用,显示贵族身份和权力的象征,也是贵族等级地位的标志,当有人故去时就当作随葬品祭祀品埋入地下。这样的器物外观要求高一些
,内部粗糙就无所谓了,生活用具的器物内外要求都很高,我们所看到出土的青铜器中古代先民用在礼器和祭祀的器物还是很多的,祭祀祖先崇拜神
灵,重信仰重精神,用心到位了和灵魂到位了就够了就满足了,我为什么这样讲呢?有些例证可以说明什么是贴铸法。“贴铸法”也叫“后补”或“
后贴”,我注意观察到在很多大一点的器形中,在器物的底部(内或外)都有“贴铸”双层底的现象。这是因为什么呢?我认为当年古人不断的创造
出新的样式受到追捧和赞赏,开始就把它当做礼器和祭祀祖先用品,也作为宫廷和官府的装饰品,(有的铸有铭文,有的没有铭文,有的是后刻上去
的),当有高官贵族过世时就把器物当做随葬品,祭祀品随葬埋入地下。没有铸刻铭文的,就用一块铜板先刻好铭文再按照底部大小尺寸剪切,有的
刻字就被剪切掉了,有的是先剪切好再刻铭文。做好带有铭文的铜板后,在器物的底部浇灌铜液并将铜板按压使其贴铸在底部。有的底部在浇铸后发
现不平整,也有的底部有漏洞或残损就再贴铸一层,在周围的缝隙中我们能看到有些铜铸瘤和铜流液被挤出来。有的铜板严丝合缝,有的铜板边缘缺
少,总之祭祀祖先的铭文有了,用心到位了,文字有缺少可心意到了。有的没有铭文也在上边贴铸一层,是为了保持底部的厚度和牢固,这样的双层
很常见。贴铸图片:很多带有铭文的古代青铜器,在内底和外底都是采用先把铭文刻在铜板上再贴铸双层,所以看到的字迹很多就有缺少,古
人想的是祭祀祖先祭祀神灵的心情到了意思到了,也就心满意足了。六,纹饰的鉴别:古代青铜器的纹饰从夏朝就已经有了,但纹饰比较简
单,到了商朝时期纹饰开始复杂,新颖,器物周身布满纹饰(以饕餮纹,云雷纹,夔纹,动物等纹饰为主)。到了西周后期饕餮纹,动物纹开始逐步
减少,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观念开始转变,礼器逐步减少追求生活器具的多了,纹饰也减少了,崇拜神灵和猛兽的纹饰也不在出现了,所以我们
在鉴别时首先要把各朝代的器形和所实兴的纹饰搞清楚,还要分清楚纹饰是铸上去的还是刻上去的,先刻的还是后补刻的,也要知道几个重点纹饰,
不能把纹饰和年代搞错这一点很重要。关于介绍纹饰的书籍和资料很多,大家可以去关注一下,有些纹饰粗狂大方,有些纹饰细腻入微真让人赞叹!
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纹饰图片:(饕餮纹,动物,兽耳,夔纹,云雷纹,人脸羊角双蛇身)七,铭文的鉴别:古代青铜器夏商
(早期)基本没有,商中期后开始有了铭文,数量不多几十字以内,字体以甲骨文和大篆体混用,商晚期到西周时期铭文字数增多到数百字,从开始
无序到逐渐字体排列规整些,也有大体豪放之泼洒的笔体。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改变了很多,但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的也不多了。有些字体从大篆体慢
慢演变成小篆体,秦统一六国后文字统一了也规整多了。在鉴别古代青铜器时,有些专家学者把古人在青铜器上刻写的铭文笔体,形状,笔锋,感觉
按照年代论真伪?这是不科学的。我们知道在古人时期青铜器的铸造“作坊”各地都有很多,官窑,民窑都有做的,笔体也没有统一模式,雕刻字也
不止一人。笔体大小,横竖排列,笔画粗细,顿挫圆润,刻度深浅,每个人的工笔字画都是不一样的。在那个时期没有过硬的雕刻工具,自然手写一
个样,雕刻又是一个样,铸造时的热胀冷缩也会有变化,就这些因素的存在怎么能够猜疑和判断铭文的真伪呢?就是现在的人们写字每个人也是有自
己的风格,字迹大小,笔画粗细,脱笔顿笔也是不一样的,怎么可能去定格真假和年代呢?什么笔体不重要,只要在夏商周器物上不是雕刻小篆体或
楷体就行了(随便举例)。我的理解是:铭文内容的真假和对错先不考虑,因为懂铭文的人不多。关键是要考虑铭文是铸上去的?还是刻上去的?还
是在同一时期先铸造器物再加刻铭文后随葬入土?还是铸造了器物后没有铭文就随葬入土了,出土以后被后人加刻的铭文?为什么要这样考虑呢?因
为器物在地下埋藏千年之久,出土后的观察效果是不一样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容易发现蛛丝马迹。(一下举例说明)铸造的铭文:从夏商周到春
秋战国时期古代青铜器的铭文大都是铸造完成,浇铸之前在范模上刻好铭文后再进行浇铸,浇铸完成后有的进行细致修整,有的就直接随葬入土了。
这是我们想象中的判断,在字迹的笔画中可以发现痕迹。也就是说有几种可能性存在:铭文在范模上刻好后再浇铸的,浇铸后经加工修整(或补刻过
)出土的文字笔画还算清晰,没有微小铸瘤沙粒在笔画中,有细微范土,钙化土和锈迹,氧化层都可以分辨出来。浇铸后没有再修整过就出土的,文
字笔画中有很多微小铸瘤沙粒,也有细微范土,钙化土和锈迹,很多字迹不清晰无法分辨出来。上边两种情况用放大镜仔细查看就可以知道,字迹笔
画内的包浆锈色和周围的氧化层一致就对了。雕刻的铭文:浇铸前没有雕刻铭文,浇铸后存世陈设和礼仪祭祀所用,当需要记录事件或祭祀祖先需要
随葬入土时再刻上铭文后入土。这样的铭文和上述(a,)的效果相同。后补刻的铭文:在古代青铜器中也有一些没有雕刻铭文就随葬入土的,出土
后由后人模仿加刻铭文的也有实例。但铭文的字迹笔画和前两种不同,仔细观察笔画,周围锈色,包浆,氧化层会有区别。当然,在古代也有盗墓出
土后被人欣赏,再仿造后另加刻或补改铭文归为己有再随葬入土的也存在,宋代居多明清后也有。铭文有阴阳之分雕刻工艺不同,一般都是阴纹,阳
纹不多,阳纹加刻很不容易所以很少有人仿造。铭文字样图片:八,古代青铜器的材质:我们都知道古代青铜器最早使用的材质是用红
铜和錫的合金材料,也有铜和铅,铁的合金材料,主要还是铜和錫的材料用的最多,铜和铁的合金在商周时期就有了。但是什么时候开始有铁的冶炼
技术到现在也是一个未定结论的课题,很多专家学者也认为夏商周时期(前三代)使用的铁材料是陨石铁,这样的推断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陨石铁的确存在,也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含铁矿,有的含有磁性,有的成分很复杂也含有其他金属,可那时的古人去哪里找那么多的陨铁来冶炼呢?所以这样的推断不准确。我认为在古代有了铜和錫,铅的合金冶炼后不久也就有了铁冶炼的发明,铜和陨铁的合炼只是少数而已,还是以发明铁矿冶炼为主导。铜和陨铁或铜和铁熔炼:古代工匠在铜和陨铁的冶炼时,开始也掌握不好铜铁合炼的熔炼温度和火候,因为铜和铁的熔点是不同的,铜铁渣和杂质也多,不可能做到“千锤百炼”和纯净,所以在合炼时铜和铁还没有完全相融化就开始了浇铸而出现了上图现象。(某部位被磁铁吸住)古代时的熔炼很粗糙,铜铁渣和杂质也很多,不可能精炼,再经过数千年的地下埋藏,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老化,糟糠,硬度和韧性也降低了很多器物一碰就碎了。以下照片是一件青铜提梁壶的提梁把损坏后的断裂面,我们可以看到铜质已经老化糟粕。有些人认为真器轻仿品重,这是想象型的相对理论,可在鉴别时又能去哪里找到相同的器物来掂量对比呢?不可能啊!九,鉴别古代青铜器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前面已经讲了一些细节,要知道和学会鉴别古代青铜器的方法确实不容易,细心观察最重要。不一定脑子好使聪明就行,要学会判断推理,把你所学的知识在瞬间就象过电影似的想明白了,因为当你鉴别一件青铜器时,藏家不会给你更多的时间等着你的结论,(一天,一月甚至一年?)不可能!鉴别古代青铜器时要从大的方面开始细心观察不要急于开口定论:器形,锈色,地域,纹饰,铸造法,(分铸,合铸)范线,垫片,支钉(内外点)范土,铭文,包浆,手感,嗅气味,声音,浇铸口,铜质(是否有磁性)曾经来路等等。(每个大的方面中还有细节)本着对事实负责,对藏家负责,对价值负责。站在初学者的角度谈谈我浅薄的看法,知识理论不多随笔杂谈了,表达出我对古代青铜器鉴别的方法和观点,也许对初学者有点帮助我也就知足了。谢谢!4
献花(0)
+1
(本文系果果k8d9cna...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