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0103甲骨文-中小学简明文学史之语言文字简史
2018-11-24 | 阅:  转:  |  分享 
  
中小学简明文学史之

语言文字简史:字体的演进

大篆之甲骨文

甲骨文综述

“甲骨文”一词其实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甲骨文是已发现的最早的中国古文字系统,研究者们根据其特征,对其还有很多不同的称谓,比如:“龟甲文”、“卜辞”、“占卜文字”、“契文”、“殷契”、“殷墟卜辞”、“殷墟文字”等。



龟甲刻文

殷商统治者非常迷信,凡有祭祀、战争,甚至于游猎、出行、种收、嫁娶、疾病、生育等等重要的事,都要进行占卜,还要把占卜的内容及其应验的结果都刻写在龟甲、兽骨上。



牛的肩胛骨上的刻文

这些资料,随着商的灭亡和商都(在现在的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变为废墟而长埋地下。直到1899年,才被人们发现。其后,经过多次发掘,出土甲骨已达十余万片。后来在陕西又发现了西周的甲骨文,在河南还发现了年代更久远的“类甲骨文”的锲[qiè]刻字符。



商代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文字了。从书法的角度来观察,甲骨文质朴、古雅、自然,很有特色。甲骨文的结构安排自由活泼,有较大的随意性,不像后世一些字休那样法度谨严,但也注意笔划分布的均衡协调,显示出对美感的追求。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录的王朝。现代考古已经证实,在商朝早期,甲骨文已出现。

甲骨真正价值的发现,有赖于“甲骨文之父”——清末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国立中央大学校长)、金石文字学家王懿[yì]荣(1845—1900)。关于其发现甲骨文的经过,有两种说法:

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清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王懿荣得了疟疾。派人到药店买了一剂中药。他在检视药材时,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这种不知多少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人工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兴趣。金石文字功底深厚的王懿荣仔细端详后,确定这不是一般的刻痕,而且某种刀笔文字。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另一种说法源于刘鹗的记载。光绪25年,河南安阳出土甲骨之后,被山东潍县古董商人范寿轩、范维卿等人收购,并运至北京售卖。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素来喜好收集古物,通晓金石文字,从古董商手中高价收购了这批甲骨。



甲骨文之父——金石文字学家王懿[yì]荣(1845—1900)

两种说法,不论孰是孰非,都是王懿荣首先确认了“甲骨文字”,(和语文:homedu25)并引起了学者们对甲骨文的关注。

然而,王懿荣尚未对这种文字进行深入研究并著书立说,就在悲愤殉国了。八国联军便逼近北京时,他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1900年7月,侵略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带领皇室人员仓皇出逃,王懿荣绝望之下对家人留下遗言:“吾义不可苟生!”随即写了一首绝命词,毅然服毒坠井而死,时年56岁。

王懿荣殉难后,他的家人为还旧债而出售家中所藏古物。他所收藏的甲骨,就在1902年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没错,就是《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铁云)。另外,刘鹗还从古董商手中购得3000余片甲骨,从友人方若那里获赠300余片,又派儿子去河南购得1000余片,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甲骨收藏大家。在好友罗振玉的建议和帮助下,刘鹗于1903年11月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不久,学者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的资料,又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

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古董商人为了垄断财源,对于甲骨的来源秘而不宣,后又谎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等地。直到1908年,学者罗振玉才首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自己的亲属去安阳求购,后来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



甲骨文研究专家罗振玉

1910年罗振玉释读出了10位殷王的名谥,证明这些有字甲骨确为殷王室之遗物,并进一步推断安阳小屯村正是古文献所载的殷墟遗址。先后共搜集到近二万片甲骨,于1913年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续编),进一步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字中,学者们释读一致的约两千字。其余的要么还难以解读,要么就是学者们的解读分歧严重。尽管如此,通过这近两千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了。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系统性文字,它对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不得不说的巨大遗憾:“人吞商史”

上面已经讲到,甲骨文的发现,与中药密不可分。中药“龙骨”本是远古动物的骨骼化石,但化石难寻,且数量有限,后来便以甲骨代替“龙骨”,用以入药,有治疗咳嗽、泻痢、便血的作用,还有止血之效。河南安阳(商代后期都城遗址“殷墟”所在地)一带有人以此谋生。在这一时期,甲骨文资料的损失难以估量。



殷都想象图

罗振玉的《洹洛访古游记》描述了这种发现过程:“此地埋藏龟骨,前三十余年已发现,不自今日始也。谓某年某姓犁田,忽有数骨片随土翻起,视之,上有刻画,且有作殷色者,不知为何物。北方土中,埋藏物多,每耕耘,或见稍奇之物,随即其处掘之,往往得铜器、古泉、古镜等。得善价……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创,故药铺购之,一斤才得数钱。骨之坚者,又购以刻物。乡人农暇,随地发掘,所得甚夥,拣大者售之。购者或不取刻文,则以铲削之而售。”由此可见当时当地农民首先发现了甲骨,但是,这些农民并不知道甲骨的真正价值,只是把它视为“龙骨”卖到药店里去。而且,由于药铺老板不喜欢收上面有刻画痕迹的“龙骨”——嫌卖相不好,小屯村的农民就用刀铲将上面的痕迹处理掉,再以6文钱一斤的价格,将挖出的龙骨卖给药铺。于是许许多多的商代史料被破坏、被磨成粉,当作药吃进肚里,这就是所谓的“人吞商史”。

想当年,这些古董文物的价钱是真贱啊!



甲骨文的格式与内容

商代占卜有专职人员负责,这类主持占卜和祭祀的巫祭官员被称作贞人,通过贞人(国君本人就常兼任此职)向鬼神问卜,预测吉凶,祈求护佑。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除尽血肉,打磨平整。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钻凿出有序的凹缺。接下,贞人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一说是在占卜之后补刻),再用火烤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通过分析这些裂纹的走向,得出占卜的结果,最后还会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这些内容一般刻在正面,如果正面刻不完,那就在反面继续刻。



兽骨的钻凿与炙烤痕迹

所以,一般来说,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叙辞:记叙占卜的时间、地点和占卜者。这部分也称为“述辞”或“前辞”。

(2)命辞:命龟之辞,陈述要占问的事情。亦称“问辞”。

(3)占辞:记录兆纹情况及所得出的吉凶判断。

(4)验辞:占卜后的结果或应验情况。



占卜场景

如商王武丁时期的一条卜辞就是这样的:

“庚子卜,争贞:翌辛丑,启?(正面)犷贞:翌辛丑,不其启?王曰:今夕其雨,翌辛丑启。之夕允雨,辛丑启。”(反面)

这条卜辞的组成部分和意思分别是:

叙辞:“庚子卜,争贞。”意思是:“庚子这天占卜,史官争卜问。”

命辞:“翌辛丑,启?犷贞:翌辛丑,不其启?”意思是:“明天是辛丑,天会晴吗?(又)问:明天是辛丑,天不会晴吗?”

占辞:“王日:今夕其雨,翌辛丑启。”意思是:“商王看了兆纹以后说道:今晚要下雨,明天辛丑,天将放晴。”

验辞:“之夕允雨,辛丑启。”意思是:“傍晚时果然下了场雨。第二天辛丑,天也放晴了。”

占卜内容多以君王国事为中心,主要是其关心的问题,涵盖内容极为广泛。如对祖先与自然神鬼的祭祀与求告,对风、雨等自然天象的关注,对农事、畜牧、疾病、军事等等方面无所不有。所以记录占卜内容和结果的甲骨档案中自然保存了大量关于商代社会、文化的信息。



甲骨文



甲骨文的书写

大家都知道,古代汉字阅读与书写是从上往下,从右向左的,这种规范其实就是从甲骨文时代沿习下来的。这一习惯直到清朝末年才开始发现改变,逐渐变为从左到右的横向书写。

甲骨文是以刀为笔锲刻在龟甲和动物的骨头上的,所以线条比较尖细、硬挺。刀笔文字的“书写”实在是一种需要耐力的力气活,在笔画转折的地方也很难圆润得起来,一般只有重新起笔(下刀),才能写成方折的形体。



一字多形,异体字大量存在



所以甲骨文的字体风格很鲜明。虽然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甲骨文会有不同风格,如端整、豪放、奇肆和纤丽等,但由于特定的工具以及时代审美观的制约,所有甲骨文书法与后来的字体风格相比,共性又十分显著。它们在笔画上平直利索,不激不厉,朴实纯正;结体上以方折为主,质朴古拙;章法上强调对称,就单字的形体来说,虽然增减移位,变化多端,但多是以对称的方式构成的。

甲骨文字象形、会意的“图画性”还比较强,而且字形还未固定。一个字往往有繁有简,字的结构安排也很灵活,造成异体字很多。还有不少的合文(即两个字合为一个字写)。用今天的眼光看,甲骨文字偏旁部首的写法及位置常不固定,字的长扁、大小、甚至反正都无定规——字可以正着写,也可以反方向写。如下图:



结构灵活的甲骨文字

另外,关于甲骨文的书写还有一点发现也很有意思:在现存的甲骨文中,已发现有初学锲刻者的习作。有个别甲骨片上的字不成文辞,在一个或几个很规范的字周围,有许多刻得歪歪扭扭、幼稚可笑的同一形体,反复练习某个字的结体和用刀。那规范的字迹,无疑是先生给学生示范作出的“字贴”,那刻意模仿的重复“临摹”,无疑就是后学者的“练字”作品。可见,练字亦古事耳——商代文化人已经对书法相当重视了。

甲骨文的未解之谜

今天,学者们对甲骨文的研究,除了翻译释读工作远未完成之外,还有许多难解之处。比如刻写甲骨文的工具是什么?刻写时的笔顺规则有什么样的讲究?微刻甲骨文就是其中最令人惊奇的谜题之一。考古工作者们在陕西岐山县古周原凤雏村先后发现了293片甲骨。



周原甲骨文陕西省岐山县文物管理所藏

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甲骨上的文字笔画真可谓细若蚊足,需放大5倍以上才能看清。其笔划细比毫毛,却字迹清晰、刚劲流畅。笔法上还分直笔和圆笔两种,直笔方直劲健,圆笔圆润婉逸,其中表现的技艺之高超,当真令人叫绝。其中有一片甲骨仅2.7平方厘米,像小硬币大小,刻字面积仅1.7平方厘米,上面却刻有30个甲骨文,其中个别的字径还不足毫米。

这些文字为什么要刻得这么小?是什么人用什么工具如何锲刻出来的?在古代尚没有放大显微技术的情况下,又是怎样辨认的?种种疑问,至今无解。

如今,这批珍贵的微刻甲骨文就躺在陕西省岐山县文物管理所,等待人们的进一步研究。





思考与练习:

甲骨文是刀笔文字,其字体特点有哪些?

甲骨卜辞的结构包括哪几部分,请试着作简要的说明。

3.故事读完了,你觉得甲骨文是什么样的文字?

参考答案见下期,或点击“原文链接”可见。

参考答案:

1.书写是从上往下,从右向左的。线条比较尖细、硬挺;笔画转折的地方也圆转如意,所以笔画上显得平直利索,不激不厉,朴实纯正。结体上以方折为主,质朴古拙。章法上强调对称,就单字的形体来说,虽然增减移位,变化多端,但多是以对称的方式构成的。

2.甲骨卜辞通常包含四部分内容:

(1)叙辞:记叙占卜的时间、地点和占卜者。这部分也称为“述辞”或“前辞”。

(2)命辞:命龟之辞,陈述要占问的事情。亦称“问辞”。

(3)占辞:记录兆纹情况及所得出的吉凶判断。

(4)验辞:占卜后的结果或应验情况。

3.略。可按不同回答层次给分(1-6分)。

注:意对即可。









中小学简明文学史之语言文字简史





203







献花(0)
+1
(本文系HE教育梅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