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少教多学
2018-11-26 | 阅:  转:  |  分享 
  












“一体两翼”思想在作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一体两翼”思想在作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而我校“一体两翼”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教学方式的改变,更好地激发了课堂教学的活力,有力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此理念备受师生的青睐。差别对待新疆内高班学生和普通汉族学生的语文水平,实施少教多学的作文创造性教学方式。“少教”犹如“淡抹”,“多学”犹如“浓妆”,该“淡”则“淡”,该“浓”则”浓”,浓淡结合,相得益彰,作文就会“惊艳四座”。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一)讲得多,练得少

作文课等同于阅读分析课,写作也成了堆砌名人材料。高考满分作文和感动中国人物是作文教学中利用最多的素材,很多作文教学变成了高考满分作文阅读课。这类作文课上,教师出示高考满分作文全文或片段,提出几个问题要大家分析。或是分析论点与分论点的设置,或是分析论证方法,或是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文本素材被替换成了高考满分作文,换汤不换药,写作教学变成了阅读教学。在这样的课上,学生更多的是看,很少写。很少教师会利用课堂限时让学生写作。长此以往,学生对作文的兴奋度会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对写作产生厌恶,这在心理学上叫“审美疲劳”。在这种状态下教学,效率会非常低下。

(二)写得多,精改得少

一般情况下,学校都将语文教师布置的作文次数和批改次数写入教学常规制度中,教师会为完成次数,把作文作为课后作业布置下去。教师虽然完成了规定,但质量不高,在作文课上随意性大。教师对作文课备课粗糙,部分教师淡化备课,甚至没有写作课教案。作文训练缺少序列化,或是以高考题为训练题目,或是以偶发事件为训练题目。作文教学时间不确定,或是有布置无讲评,或是讲评随意。对于一篇文章的反复修改更是少之又少。结果造成了学生的作文本虽然写了不少篇千篇一律的文章,得到的分数也总是在一个等级,等到邻近考试或是重要时刻却根本拿不出哪怕一篇得意之作。

(三)模式多,个性少

作文是心灵和思维的舞蹈,但是教师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总会让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范文,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的模式,从题目的拟定、导语的设计、开头的排比、中间衔接过渡、结尾点题深化,一招接一招,一式接一式,学生不断地死记硬背强套,学生的主体体验全无,于是高考作文优秀的成果很难见到,都是大体相似的模板下套作与僵化的思维。学生在重复劳动中忘记什么是写作,作文里失去了自我,更没有青年人的热血和愤怒的思考。



二、“一体两翼”思想指导作文模式的有效性

(一)从“让我写”到“我要写”

从分散式被教材安排束手束脚的作文布置,到成立高一至高三的相对独立完整的作文系列活动,我征集学生对作文题的意见,和学生一起探讨建立我们自己的“成长日记”。它的背后,隐藏着我们关于有效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生本作文。学生是作文的主体,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要提供学生表达心声的平台,最大程度地缩短“我让你写”到“我想写”的距离。因此,尊重学生的真实生活,了解学生的生命认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制造学生的作文冲动,就构成“生本作文”的基本内涵。这个序列由如下十个母题构成:“成长屐痕”,着眼于学生的个体经历;“小家故事”,用心于学生成长的家庭生活状态;“故里风情”,挖掘学生乡里闾巷的自然、名物、文化;“黄河那边”,寻找学生安身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地球另一边”,要学生放眼地球村———各国风情与异域文化;“发现美丽星空“,引导学生感悟自然的无尽魅力;“缪斯的长裙”,带领学生体悟文艺的璀璨与辉煌;“天马行空”,激发学生无羁的想象;“七嘴八舌”,引领学生明辨身边的是非曲直;“东边日出西边雨”,晓谕学生全面审视周遭世界。每个母题下又有若干个子题,如“成长屐痕”,我们就架构了“那一刻,我来到这个世界”“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我的神秘园”“我学会了自己擦眼泪”“不一样的出走”“我最后一次走进初中教室”“那一堂语文课”“邻座的那位”“上铺的兄弟”“16岁的故事没有主题”“写给自己的情书”等子题。基于学生生存与生活的母题和子题,激发了学生

敏感的生活感受力,唤醒学生本真的言说能力,让他们通过作文成为现代契约社会中具有自我言说能力的人,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传声筒”,从而有效达成了作文。

(二)互批互改促审美自觉

我想很多老师和我一样,习惯于把存在问题及写作技巧告诉学生,再发几篇优秀作文自己阅读,时间充裕可能再写写评语。这就等同于教师直接剥夺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过程,生硬的告诉学生这篇文章好,那篇文章不好,而学生仍然一头雾水,无能为力。现在我的作文批改在语文组教师的研讨下改变为小组互批互改的模式,激发学生评判和审美能力。而每一次讲评只就一个点进行备课,安排活动思考、交流、发言,我只要进行点拨、引导、归纳。这样做,我感觉虽然耗时长一点,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让他们积累写作经验并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去。

(三)听说读写关联,“无招胜有招”

作文教学过程中范文、优秀语段等示例、引路是一个常用的方法。这样做一方面促成积累,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有“模”可“仿”,尽可能快地掌握写作的技巧。但如果只是把范文一发一读,打着“多积累”的旗号,让学生自己消化,那么教学目标只能落空。其实,作文课也需要认真设计教学流程,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设疑激疑解疑。写作不光光是“写”的问题,它和“读听说”是分不开的,更离不开思考。安排“比较评价”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先读起来、思考起来,再通过语言表达完成对语段或文章的鉴赏评价。这样做,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地调动和训练,那么,既然敢想敢说了,还不敢写吗?

“少教多学”意味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一个知识的接受器。教师更不能图省时省力,而成为知识的传输器。那么写作教学中,教师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活动来促成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设置高质量的问题激起学生的疑问。“比较评价”的效果体现为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正确评价他人的表述,看到别人写作优点的同时也就发现了自身写作的缺点。

叶圣陶先生曾感慨:“教师改作文是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他还认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教师修改作文或学生互改作文,都属于他改,往往降低了作者本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如果能认真自改作文,那么他一定能逐步养成认真思考、精益求精的习惯,久而久之还会获得一种写作的愉悦。当然,自改应该建立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之上。

写作本就是一次愉快的心灵体验,任何人都不能替代。我们的写作教学也应该注重优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设疑、激疑、解疑的过程。通过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发挥潜能、生动活泼地参与,学生不仅是作文的作者,还是作文的读者、评价者、修改者,从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献花(0)
+1
(本文系胡老师的馆...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