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归—全国文学作品大赛三等奖作品
2018-11-29 | 阅:  转:  |  分享 
  






朋友去年送我的书还在,我砌在窗台,它沉默不语。窗外人声鼎沸。

我关上窗,坠入深沉的冥想。原乡,你在哪儿?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老子》对“道”的深远的阐释,显然是以朴素的辩证法为基础的宗教式的解读。道可道,求心灵之平和于乱世,探淳朴之道义于混沌,心之所向;名可名,天地皆善,万物自生。顺其自然,人皆可以得道、人皆可以幡然醒悟。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总能以惊人的巧合给人启发,它引导着人们向被证明过的“大道”坦荡前行。陈寅恪就是那位无所顾忌的开路人。

他治史谨严考究,故不乏真知灼见。我惊讶于他笔端流动于史海的圣洁。那总能给与他交流思想的人心意契合的偶遇。他自述:

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

时代的解读,让陈寅恪更模糊,也更清晰。

因为他心里住着一个纯净的国度,从不曾带来沉重污浊。曾有一段时间,他站在月台寻找方向,冒着浓烟的列车驶入一个个新的地方,门牌是“打倒孔家店”、“民主和科学”。或选择留在原地,看日暮能否新生。上车的人越来越多,那追逐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他们憧憬着来日的曙光。但是他果断回去,归于沉寂。

他不需要远行,行囊将他的背脊压弯,双眼遭遇黑暗。一旦卸下包袱,如白衣飘飘、泠然而善;内心如明镜一般,鉴古思今,给世人映照: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他经过远行,已经回来了。

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

他走过漫长的黑夜,不曾沾染到一丝淤泥;他治考谨严,拭去只会吟“之乎者也”的浮夸。当然,他把自己当作一个牙牙学语的孩童,见到什么就说什么,这真实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我们。

一个至真至诚的人,不会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这种潮流的随声附和。“不再期待,期待一切曾被期待过的;不再赞美,赞美一切曾被赞美过的,以良知品评一切,他看很多书,燃烧很多热情、很多慈悲、很多冥思。”

他是真实存在的自己。

他清醒着,没有痛苦,他总是“无所事事”,陷入深思,为沉默的历史荡气回肠。他是在寻觅一个方向吗?直至暮色苍茫,晚霞缓缓将他的背影拉长,“是时候了罢”,和着古老的歌谣吟唱: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大道那头,他有个纯粹的结局。心灵映照在时光里,告诉他说:你大可睁开眼睛,与柳如是相会。







佛语云:欲修成洁白无疵,不可能的完整。

明知修行之路崎岖艰难,文学探险道路上从不乏意志坚定的人向前。他们散发着独特的气息,纷乱的时代中踽踽独行。唯有“寄生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才,不托飞驰之势”,那文才真,真则纯,纯则至。

流水不腐,历史是活的,文学也是活的,它像浪花给古老的石头刻上文明的印记。真实而隽永。

它轻拍着大禹的脚掌,拭去远行人的疲惫和忧伤;它笑着给岸边的生民合拍击乐,聆听夹着汗水的“杭唷杭唷”;它沉默不语,冒着冷气,目送荆轲一去不返……

那沉积了千年的活水,一次次注入全新的河道,装饰着丰沛的人生,友善而和谐。

也许它会驻足思考,流年染指寂寞,一霎却美丽温馨。是江南被染红的江水,半江瑟瑟半江红;是旅人梦想的故乡,小桥流水人家,熟悉的乡音。

然而一旦有人不小心弄湿衣裳,便会大骂它的污浊。于是,它转化成一个配角,接受“黑水”、“污池”的坏名,因为它明白:欲修成洁白无疵,不可能的完整。

于是这涓涓细流,便归于一道,歌颂真善美,铭刻仁义德。呀!是它把时间的轮回拉得太长,还是看风景的人太痴迷竟忘了回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修行是孤独的,也孤独得让人有些害怕。志士奔走呼号:华而不实,文辞桎梏,大厦将倾啊!

宋代的士人猛烈地唾骂沉迷“文字间”游戏者迟早“与众人同归于泯灭”,倘若“文不能载道”,怎可用来“叙人情状物态”而“曲尽其妙”!怎能流过群山而滋润寸土,“有补于世”!怎能曲尽方圆而形成“天下奇观”!

这一次文学的“反刍”,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复兴”,是一次叛道的逆流,也是一次回归的泛滥。

每一段文学发展新的起点,都会有人振臂高呼:“无文化之民族,不攻自亡”。也必然有人冷漠旁观,也有人大肆评判。但哪怕能引起文学之河的些许浪花,回旋、跳跃,跳跃、回旋,将流过的景色延长,彼时浪花朵朵、晶莹剔透,一刹洁白无瑕,也好像永远洁白无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薇生命初露,而我已年迈,心忧不已,似原乡回不去了……

大漠的黄沙下,埋藏着一排排无名的墓碑。每一块都刻着“英雄”两字。战马、长矛,我是英雄的儿子,对天起誓:“必将做一个凛然的猛士。”我不怕别人嘲笑我年幼,但热情却被岁月无情地剥蚀。外戎、死亡,让远行的人梦醒,漫漫长夜,堆砌着戍卒的苍凉——请点上一盏枯灯,好让我能看清回家的路,好让我的魂魄归乡。

我已无憾,同行的人也都经受这孤独的永恒。

我们在这思念的年华里回味美好,咀嚼温情。即使头发斑白,来日的太阳依旧灿烂。

既然是漂泊旅程,那么每一次停驻,都不会否定新的出发。

我原本以为,在“求民主、争自由”的这个追求民族大义的过程中,乡愁是没有解药的。

卢沟桥炮响,最危险的时刻,乡愁曾让多少人凄清断肠。他们被迫从一个漆黑的地方逃到另一个漆黑的地方,因为幻想回到原乡而活着,也因为幻想回到原乡而死去。

你不解我的乡愁,东三省的冰雪是有温度的,我一触摸就能闻到家乡的味道,即使我曾经铁石心肠;长城故宫破旧的墙壁里还留有老太公教我唱京剧的回响,那是儿时最难忘的时光;江南秀美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错落有致,层层叠叠,每一隅都有一个愿想……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们能同仇敌忾赶走侵略者,却徒留一道炎黄子孙回归的裂痕,这么近、那么远,原乡还回得去吗。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站在时代的交点,自然呈现出一种奇异的色彩,引起我惊喜地遐想:

阳光摇曳在一片葱郁的原始森林,一群先民衣不蔽体,呼吸着生命的空气。他们其中有拾薪而燃的、有吮吸野果汁的,还有两个调皮的孩子,被蝴蝶引诱,翩翩起舞。

这只蝶是庄周吗?他是梦游到原始森林而物与其化吗?

我赞叹这种协调交融的境界,人类与自然的肌肤之亲。

但我并没有沉浸多久,下面的情状令我悲伤。我不敢想象在一个悠闲的早晨、慵懒的早餐时光,四周被孤独地卷入“寂静的春天”;又或是几只瘦弱的企鹅,在匍匐前挪的路上,用鲜血染红最后一片冰雪;或者对视一种“眼神”,它来自世居海边平民的小屋,海水上泛时的最后一次“仰望”……

海明威曾独步穿越热带雨林,与自然近距离接触。“海上的老人”和他自己也都是硬汉的形象。那些简练的文字、睿智的思考,无不显示出一位极具人文关怀的作家形象。他曾直言不讳,为良心的控诉!

对我们来说,我们的任务不在于是否能主宰世界,这样会萌发贪婪之心或者野心;也不在于一定要征服某项事业,这样会受局限。顺其自然就好。

顺其自然,此刻我如同赤子,一切都回到最初的起点,我思索着,像鲁迅一样思索着: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本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5









献花(0)
+1
(本文系二月中gogo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