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董仲舒的新儒学2、新儒学的内容1、新儒学的来源儒、道、法、阴阳五行家思想阅读以下材料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观点: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 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 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 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材料三: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 亦不变。”“天道”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 秩序是永恒不变的。“三纲五常”五、董仲舒的新儒学2、新儒学的内容A“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 B“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巩固君权稳定统治C“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政治统一1、新儒学的来源 儒、道、法、阴阳五行家思想“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 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 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焚书坑儒”“独尊儒 术”实质: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四、“罢黜百家”的影响①封建正统、文化主流②加强中央集权 和封建大一统局面③禁锢思想。(消极影响)“天人感应”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A、民本思想B、限制王权思想C、阴阳五行 思想D、君权神授思想巩固练习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主要是因为董仲舒提出了A.“春秋 大一统”思想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D.“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A 巩固练习我仁。我义。我以柔克刚。我顺其自然。把他们全抓了。战场上见高低!孔子说:荀子说:老子说:庄子说:韩非 子说:孙子说:应用题:如何遏制自习讲话行为?请从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出观点和解决办法。儒 家代表:法家代表:道家代表:要给他讲道理。要制定一些制度,对讲话者采取惩罚措施。那就由他去讲,讲到他不想讲为止。 政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 诸?”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社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努 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书历史必修3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成就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成就一定 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孔子三千弟子手執竹簡漫漫歌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国学热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 变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北师大必修三“百家争鸣”的含义: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纵横家等所谓“争鸣”:争论和辩难。指当时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或思想家针对当时社 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他们著书立说,广收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请结合历史必修一、二的 内容谈谈这个时期社会大变革体现在那些方面?时代背景社会原因: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①经济:井田制崩溃。②政治:周王室衰 微,诸侯争霸.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④文化:学术下移1.背景:社会原因: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认识:一定时期思想和文化是这一时期政 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崛起?????B.各国相继变法?????C. 战争频繁?????D.社会处于经济、政治大变革时期D巩固练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①封建 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A.①②?????B.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D巩固练习这些社会急剧变化在当时的学者看来……诸侯混战,社 会处于急剧变革当中,社会就像染上重病,不同的学派根据自己的判断与理解,把脉社会,开出药方。道家儒家墨家法家二、主要流 派及代表人物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商鞅李斯墨子各学派又是怎样把 脉社会,开出药方的?1、道家与老子三、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一)老子的思想学说①哲学思想“道”是万物的本源三、先秦诸子百家 思想朴素辩证法思想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无为: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三、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二)儒家与孔 孟荀孔子孔子的思想主张①“仁”(核心)②为政以德仁爱、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③礼(克己复礼)以德治民,爱惜民 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民本思想)(1)政治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礼克己复礼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不符 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 ,吾得而食诸?”君臣有别,长幼有序孔子的思想主张①“仁”(核心)②为政以德仁爱、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恢复周礼, 维护等级制度③礼(克己复礼)④伦理观:性相近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民本思想)(1)政治主张 (2)文化上整理编订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教学方法教学对象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3)教育思想孔子讲学连一连教育精神诲人不倦战国儒学的发展: ②“仁政”1、孟子的思想“亚圣”“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③“民贵君 轻”(民本思想)①人性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本善”2、荀子的思想(1)“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2)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3)“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④ 朴素的唯物思想战国儒学的发展:①“君舟民水”②性恶论③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战 国时期庄子对道家思想的发展庄子的思想学说哲学思想相对主义顺其自然、安于现状处世态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墨家与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兼爱、非攻、尚贤、节俭“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 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三、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墨翟(代表平民利益的思想家)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主张②法、术、势 结合①以法治国(法治观)③变法革新(改革观)守株待兔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④中央集权(集权观)三、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治 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以法为本,法不阿贵——《韩非子》⑤性恶论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会采用哪种治国思想 ?为什么?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儒家——法家——道家——“德治”“法治”“无为而治”四、百家争鸣的影响 1、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3、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4、奠定了中国思 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实质)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明太祖 朱元璋对《孟子》特别反感,认为孟子有些话“非君子所言”,“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也?”这主要是针对孟子所主张的A仁政 B性善说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AD巩固练习儒家思想体系所包含的优秀思想不包括A.以德治国??B.依法治国??C.轻徭薄赋???? D.和谐社会B巩固练习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A.儒家主 张B.墨家主张C.道家主张D.法家主张C巩固练习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 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 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甲:儒,乙:法,丙:道B.甲:儒, 乙:道,丙:墨C.甲:墨,乙:法,丙:道D.甲:道,乙:墨,丙:儒巩固练习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 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A.君子、侠客、隐士、政客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君子、侠客、隐士、隐士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巩固练习政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社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