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窄巷子成都大约是我最钟爱的城市之一,从二十年前第一次造访,至今为止,我已经去过不下十几次了,武侯祠,杜甫草堂,青羊宫,锦里,文殊院 ,宽窄巷子,望江楼,乃至百花潭公园,每一处我都去过不止一回,感叹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可以奢侈地拥有这么多的历史文化遗存,让我一 次次流连忘返,每每感叹不已。宽窄巷子大约是一处能够代表成都街巷的典型景致了,在我看来,它的意义应该远不止古代街坊或者建筑遗存吧。宽 窄不一的街巷,何尝不是历史兴衰的写照?宽窄巷子所在位置,曾是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入秦,说服秦惠文王西进攻克巴蜀,他自己率先任郡守的 所在。张仪治蜀期间,组织建设了成都少城,即为成都城的雏形,距今已有两千多年,跟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历史一样悠久了。后来,魏晋南北朝的数 代繁荣,唐宋的累世经营,成都的繁华达到极致,俗称“锦官城”。但历经元末,明末的两度浩劫,蒙古铁骑的蹂躏,张献忠流寇的屠戮,成都城人 口仅余十分之一,城池几近全毁,历朝遗存大都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上溯两千多年的少城遗址更是荡然无存了……清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之乱 后,为拱卫西南,重设四川总督和成都将军,后者为满人军职,负责统帅八旗兵马,驻军于成都西部,于少城遗址上,重建城中之城,仍称少城或满 城。依托四面环水之利,建防御城墙,高一丈五尺,环城一周近五十华里,开五座城门。有自己的校场,俨然一个独立的城中之城,城内有一座将军 衙门,八条官街,并辅之以三十三条兵丁胡同,隔成数百个“坊”,每个坊分成一个或几个单元不等,建筑结构与北京的四合院最为相近。最多的时 候,少城内的八旗兵及其家属达四万余人。清少城不准任何汉人进入,也不准满人随意外出。直至清朝灭亡之前,情况才有所松动。汉人开始进入少 城做买卖,满人也出城营生,城墙逐步废弃,城砖被周围居民建自家房屋时就地取材……岁月荏苒,历经清朝民国三百多年,战乱纷争外加自然侵蚀 或人为的毁坏,今天的少城,就只剩宽窄巷子这两三条街巷保存得比较完整,其余几乎全部面目全非了。好在自上世纪末,这几条硕果仅存的古老街 巷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维修,才有了现如今的光景。宽窄巷子,只是彼此相对而言的,实际上并无很大的宽窄差异,命名而已。走在并不十分宽敞 的“宽巷子”,或者尚不算非常狭窄的“窄巷子”,脚下一色的青砖铺路,巷子两边的围墙都是青灰色的城墙砖,显得结实厚重,又很有年代感,每 走出十几步,就可见洞开的门户,或大或小,展现着昔日的威仪或今天的辉煌,大都有匾额或题字,或曰,“宽云窄雨”,或曰,“海棠晓月”等等 ,或者是些餐馆的招牌,如“积香厨”等等,感觉上,都是现代人的附会,我总觉得对于宽窄巷子意境的玩味差了些许。深秋时节,我望见巷子里面 有几株不显粗壮的银杏树,排成一列,主干挺拔,所有的枝杈也一律笔直朝上,顶着满头的金黄的叶片,犹如身披金黄色的战袍,傲然矗立,在初冬 的寒风中微微摇曳,地上,满满地铺就了同样金黄的树叶,完全掩盖了青灰色的地砖,一下子把半条巷子都染做了金黄的世界,或宽或窄的巷子,满 满都是一片金黄,这是深秋的颜色,也是收获的尾声…随手捡起一片窄窄的落叶,那形状甚是特殊,有人说像是精致的扇面,有人说像元宝,还有人 觉得根本就是化石,小小的叶瓣,却自有一片宽广的世界……别样的金黄色背后,依稀可见掩藏的绿色叶脉,似是暗示着它年轻时的光彩与繁荣,我 知道,银杏树惯常的绿色占据了它一年中的大部分时光,但往往不被我们注意,唯有深秋时节,满树金黄,灿烂一片的时候,才让我们在一年中的某 几天忽然惊诧于它们的美丽,而此时却临近它树叶的凋零季节,那一地金黄的落叶,妆点了一大片金碧辉煌的天地,却又美得让人感觉凄楚和无奈… …我想象着,巷子里的这些银杏树,应该是历史的遗迹,大约是某个八旗子弟,仍保有几分闲情逸致,在他们并不很宽敞的房前或屋后种下了他们, 无心插柳之举,让这些银杏树见证了成都少城众多街巷的辉煌与衰落,可以猜测,他们同时代的伙伴们大都泯灭,只有这硕果仅存的几株,仍然保持 着枝繁叶茂……每次来成都,我都会忙里偷闲,在宽窄巷子里面流连一两个小时,或者与朋友在此约一顿饭,或者独自找一处幽静的院子饮一盏茶: 坐在紫藤缠绕的花架下面,捧一本书,抿一口香茗,任思绪随处飘扬,任时间流逝……等我穿过窄窄的院门,往街道上走去,已经是晚霞满天了,朦 胧之中,我有一种本地人的感觉,似乎,我原本就属于这里,如外出的旅人,走过了山山水水之后,又情不自禁地回到了家乡,外面广阔天地的无穷 魅力,竟不如狭小的家乡更令人魂牵梦萦。宽窄不一的街巷,犹如人生之中走过的大大小小的道路,滋味各异,冷暖自知。宽敞未必最佳,窄小之中自有一片天地。宽窄之间,更像是人心中想象的距离,进退取舍之间,全凭本心,本无所谓宽,也无所谓窄的。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