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兰亭游记
2018-12-10 | 阅:  转:  |  分享 
  
绍兴兰亭游记早春二月,有幸去了绍兴的兰亭,兰亭位于绍兴西南十余公里的兰渚山下,当年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之处,那时候,这一带
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至今仍是山阴路上的风景幽静所在。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
此植兰,汉时又设驿亭,两者结合,故名兰亭。千年以下,早就面目全非了,现在的园林,是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由当地郡守沈启
重新修建的,其后数百年,又历经沧桑,八十年代中期才又,修复成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模样。王羲之出身于北方世家大族,著名的琅玡王氏,“
永嘉之乱”,西晋南渡时,辅佐司马睿称帝的一文一武两大名臣,丞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都是他的堂伯父,他父亲王旷也是最早南渡的重要官员,
曾担任淮南太守。东晋初建之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意思是琅玡王氏几乎可以跟司马氏共享江山了。西晋南渡四十余载,尘埃落定,偏安江
南的局面大体形成,随同晋室南渡的北方士族也逐渐适应了南方的自然气候和人文环境,离乡背井的观感不再强烈,而且与江南的士族相互认同,彼
此提携,共同巩固了东晋的统治基础。世家大族的文化生活也恢复了优雅与从容。出身在如此的名门望族,王羲之自然饱读诗书,品味不凡,他自幼
喜爱书法,传说,他从小刻苦练字,因为一直在家门口的池塘中洗刷笔砚,长此以往,池水竟然呈墨色……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
仰,宋代书法大师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他兼善隶、草、楷、行各体,源出汉魏,却又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
:“翩若惊鸿,飘若游龙。”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至今为止,王羲之恐怕称得上是我国最伟大的书法家,没有之一。走入兰亭那修缮得
草庐一般的大门,数十步之遥,立着一块木牌,上书“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这是《兰亭集序》中的一句经典,旨在感叹世事沧桑,循环往
复,后人对于前辈的诸多感悟往往惊人地相似。兰亭的园林规划优美而富有变化,整个周围,绿意盎然,郁郁葱葱。园子的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
四周散落着鹅池、鹅池亭、流觞亭、小兰亭、御碑亭、墨华亭、右军祠等等,背靠兰溪河,如同天然的围墙一般。鹅池内,依然十分应景地养着十多
只大白鹅,往来游动,悠闲自在。旁边的“鹅池亭”仅仅是一个三角小亭,亭内一整座石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上书“鹅池”二字,“鹅”字苍劲
有力,金钩铁划,相传为王羲之亲笔所书;“池”字气势遒劲,笔意连贯,则是其子王献之所写。“鹅”字略瘦,“池”字稍胖。一碑二字,父子合
璧,创出一幅宛若天成的佳作。不远处,即是小兰亭,形制大小跟“鹅池碑”差不多,但这是一个四角碑亭,内有康熙帝御笔“兰亭”二字的石碑。
现存的兰亭碑,有明显的损毁痕迹,因为文革的时期遭到红卫兵的人为破坏,“兰”字缺尾,“亭”字缺头。略显残破的御碑,似乎在向所有的游
人昭示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小兰亭东侧,即为“流觞亭”,这里是兰亭的中心。亭前曲水叠石,绿柳成荫,这里就是王羲之与友人“曲水流觞”
,吟咏作诗,完成《兰亭集序》的地方。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统、孙绰、谢安等,加上王羲之的子侄,王献之,王凝之等
四十余人,宴集于此,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飘流至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觞。这次聚会有二十六人作诗三十七首
。王羲之把酒临风,即兴挥毫,为此“兰亭诗集”作序,这就是以后天下闻名的《兰亭集序》。此帖,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个字。记述了当时文人
雅集的情景。作者当时在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合力之下,思绪泉涌,泼墨挥毫,笔走龙蛇,发挥到了巅峰状态,创作出了一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的书法绝品。凡是出现重复的文字,一定变换不同的写法,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竟然无一雷同。据说,王羲之以后想再把这个一气呵
成的草稿,再誊写一遍,却已再也不能达到同样的水准了,于是兰亭帖,成了一曲书法的绝唱。兰亭也因此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和江南因书法
而著名的园林。流觞亭东侧便是“右军祠”,此祠因王羲之曾担任“右军将军”而得名,里面有王羲之的刻像,还有一幅王羲之爱鹅的构想图,南边
有以回廊围绕的方形“墨华池”与“墨华亭”,周围回廊墙上镶有唐宋以来,历代书法名家所书《兰亭集序》之临摹本石刻,其中最为逼真的是唐冯
承素所临摹的神龙本。而《兰亭集序》的真迹,已经不存于世了,据说,是被酷爱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李世民从王羲之后人手中设计赚得,并且带进
了他自己的陵墓-“昭陵”。流觞亭往北,便是著名的八角形“御碑亭”,该亭是园林中所有亭台的中心,规模最大也最高。它建于高达四五级阶
梯的石台之上,亭内御碑高三丈、宽一丈余,是江南地区罕见的巨碑。正面刻有康熙帝亲自临摹的《兰亭集序》全文,背面刻有乾隆帝下江南时亲笔
写的诗文:《兰亭即事》七律诗。亭后有延绵高起的一带山冈,园林设计之借景十分优美。这块巨碑在文革浩劫之中得以完整无缺地保存,要归功于
当时附近诊所的几位医师,他们为了避免数百年的珍贵文物,遭受毁灭,想办法用涂料把整块碑涂白,一面写下了毛泽东语录“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
争”,另一面写了毛泽东的诗词《送瘟神》。让珍贵的石碑,躲过一劫,终于在后来,重新恢复本来面目,让广大游客现在可以一饱眼福。从御碑亭
再往北行,出园林北门,为兰亭江,浅溪清流,绕兰渚山边,脉脉流过,水底游鱼,往来翕忽,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清晰可辨,漫步从旁走过,不免
心旷神怡……在古兰亭的茂林修竹之中,建有“兰亭书法博物馆”,周围树木葱郁,环境幽雅。该馆占地十余亩,和兰亭隔水相望,其建筑风格和色
彩,能与兰亭古建筑融为一体。馆内除收藏和展出古今书法精品外,还设有书艺交流厅,当代建筑与古代亭台的交相辉映,让人一览而知我们文化传
承的力量。游览兰亭,是跟古人心灵的交流,感受他们的学习精神和文化风采,我总觉得,书法艺术只是外在的形式,而内在思想,正如《兰亭集序
》文章中表现的深长意味,恰是魏晋时期,王羲之为代表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对于生命的思索和人生的感悟,跟前一辈的“竹林七贤”相比,继承了他
们天马行空的思维和独立的自由意识,但又有超越前人的独到见解,勘破生死,又不拘泥于生死,俯仰一世,尽管人生短暂,还是要激情弘扬的时候
留下文字与后人共鸣,恰如他们在阅读了前辈的激昂文字之后,产生强力的共感一样!王羲之的书法体现了他学出前辈,却又超越前人的禀赋,而在
为官上,尽管他并不钻营此道,但几次事关北伐和地方治理上的重要判断,彰显其真知灼见,假如历史不吝给他恰当的机遇,他一定会留下与书法
同辉的政绩。同样参与兰亭之会的谢安,无人不知其在淝水之战中的运筹帷幄,但实际上他却是个放浪形骸,得意于山水之间的闲人隐士,他长期自
由耕读,吟诗饮酒,不愿为官,直到四十多岁,东晋王朝人才凋零,风雨飘摇之时,才出来担当大任。魏晋时代,南北分裂,王朝王国更迭频频,却
是一个文化上百花齐放,群星璀璨的时期,所谓魏晋风度,实在不是我们表面上津津乐道的游乐山水,放荡不羁,醉生梦死的表象,不管是嵇康,
阮籍不畏权贵,宁死不仕的人生态度,还是王羲之,谢安出世入世的反复选择,传递给我们的都是一种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体现。而这种精神
,隋唐宋以下,逐步走向凋零,特别是明朝开始,知识分子再也没有了这种坦荡与安然的处世精神了……告别兰亭,回归熙熙攘攘的繁华都市,依然无法忘怀王羲之那悠远的历史回声:“……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献花(0)
+1
(本文系卓异之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