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大学医学医科中医中药《中药学》教学课件:第十七章 补虚药(补气)
2018-12-13 | 阅:  转:  |  分享 
  
大学医学医科中医中药《中药学》教学课件第十七章补虚药(补气)【概念】凡能补养人体物质亏损,增强机能活动,改善人体气血阴阳的衰弱状态,治
疗各种虚证的药物,称补虚药,又叫补益药或补养药。《内经》云“精气夺则虚”,精气指人体的精微物质;《医学正传》“虚者,正气虚也”
,正气指人体的机能活动。物质和功能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是基础,一个是外在表现,物质的生成要有健旺的功能,功能又要消耗物质,物质的亏耗
会导致功能的低下,功能的低下又会影响精微物质的生成。所以虚证是指物质的不足和功能的低下,也可以说是气血阴阳的不足。根据临床的表现,
气虚和阳虚表示机体活动能力减退,机体功能衰退,即“形不足”;血虚和阴虚表示机体精血津液的耗损,精血津液不足,即“精不足”。【作用特
点】《素问》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补虚药,既有甘温助阳之药,以温补形体之虚寒;又有甘寒滋润之品,能滋养津
液之不足。补虚药的作用概括起来,一是补虚扶弱,即能增强人体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或补充人体生命活动物质基础津液、阴血的亏耗;二是扶
正驱邪,即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以驱散致病因素。具体讲,补虚药的补虚作用又有补气、补阳、补血与补阴的不同,分别主治气虚证、阳虚证、
血虚证和阴虚证。此外,有的还分别兼有祛寒、润燥、生津、清热、收涩等功效,故又有其相应的主治病证。【适应症范围】补虚药主要用于人
体久病、大病之后,正气不足或先天不足,或年老体虚所出现的各种虚证;或用于疾病过程中,邪气未尽,正气已衰,抗病能力下降,正虚邪实的病
证,与祛邪药同用,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内经》所谓“虚则补之”、“损者益之”、“扶正祛邪”,就是运用本类药物的指导原则。现代临
床应用补虚药广泛治疗多种疾病,如慢性胃肠炎、慢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慢性肠炎、慢性气管炎、肺结核
、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神经衰弱、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糖尿病、小儿营养不良发育迟缓、慢性肾炎、不孕症、感染性休克、老年病、癌症
手术治疗、化疗后的综合治疗,均可采用相应的补虚药治疗,只要辨证准确,即可奏效。【分类】由于虚证主要包括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
不同,因此,补虚药主要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四类。【配伍】临床应用补虚药,除根据虚证的不同类型选用相应的补虚药外,还
应充分重视人体气、血、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体气血阴阳能相互资生,相互转化,所以就某一类虚证的治疗,多不止使用单一类别的补虚
药,常辅以其他类别的补虚药,而且单一的虚证并不多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虚证并见是十分普遍的。1、补气药常与补阳药同用:气属阳,而阳
虚是气虚基础上寒象加重,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即气虚渐重可致阳虚,阳虚者其气必虚。补气药主要作用于后天,补阳药主要作用于先天,一旦阳
虚,还要补后天以充养先天。2、补气药常与补血药同用:气属阳,血属阴,阳升阴长。气虚则生化无力,可致血虚;血虚则生化无源,无以化
气,可致气虚。所以治疗血虚证,常配伍补气药,使“气旺血生”;治疗气虚证,常配伍补血药,使“血足气生”。但临床治疗气虚,一般注重补气
,少有加入补血药者,以防止补血药滋腻滞气之弊。属于气血双亏者,自当补气与补血并用。3、补气药与补阴药同用:气旺可以生津、敷布津液
和固津,治疗阴虚证常配补气药以气阴双补。临床上热病后期多呈气阴两虚;久病不愈,耗损气阴,亦可致气阴两亏。4、补阴药与补血药同用:
血和阴都属阴,阴和血相互资生,相互影响,血虚会导致阴虚,阴虚也会导致血虚。5、补阴药与补阳药同用:阴阳俱虚,或以精气分阴阳时,
补阴药和补阳药可以同用。“以精气分阴阳,阴阳不可分”,精属阴,气属阳,阳是功能,阴是物质基础阳虚,生化无力,可引起阴虚;而阴亏
,生化无源,无以化气,必致阳虚。阳虚或阴虚日久不愈,均可导致阴阳俱虚,治疗当以补阴药与补阳药并用。所以阳虚补阳,常配以阴药,使阳
有所生,且制阳药之刚峻温燥;阴虚补阴,辅以阳药,使阴有所化,并防阴药之凝滞。正如张景岳所言“善补阳者,阴中求阳,则阳锝阴助,而生化
无穷;善补阴者,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以寒热分阴阳,阴阳不可混”,中药中的补阳药和补阴药,是以寒热属性分的,补阳
药是温补的,补阴药是寒凉的,因为他们的寒热药性是相反的,所以一般不配伍在一起,否则可能会相互抵消。所以治疗虚寒性的阳虚证,用温补的
补阳药,一般不配寒凉伤阳的补阴药;反之,用清补的补阴药,也不配温燥的补阳药,以防更伤阴津和助热。【使用注意】1、使用补虚药必须注
意,如外邪末尽者,当先驱邪,一般不宜使用补虚药,避免闭门留寇,使邪气留恋不解,如果正气已伤,余邪未尽,正虚邪实时,则应将补虚药与祛
邪药同用,以扶正驱邪,使祛邪而不伤正,扶正更利于驱邪。2、补气补阳药多药性温热,阴虚有热者慎用;补血补阴药药性多寒凉黏腻碍胃,故
阳虚有寒,消化不良者宜慎服。3、使用补虚药要注意辨别虚实真假,即真实假虚的病证,误用补虚药就会助邪伤正,若真虚假实的病证,当补反
攻,则造成虚者更虚,不可不辨。4、补虚药虽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但为正气虚弱治疗虚证所设,若身体健康,脏腑机能正常者,就不须
用本类药物治疗,否则无病滥补,可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脏腑机能活动失常的恶果。5、虚证一般病势较缓,病程较长,故无须峻补,宜小
剂量缓慢调养,且宜作为丸剂或蜜膏剂服用。因属于厚味,入汤剂须久煎,若属于急性虚脱之证,则宜大剂量急煎峻补,以急救危亡;服用补虚药应
多配伍健脾和胃消食药同用,使补而不滞,注意保护脾胃,以免虚不受补,难以奏效。第一节补气药【概念】凡以补气功能为主,治疗气
虚病证的药物,称为补气药。气虚是指机体活动能力的不足,补气药能增强机体的活动能力。【作用特点】补气药性味多甘温或甘平,主归脾、肺
二经,部分药物又归心、肾经。补益脏腑之气根据归经的不同,又包括补脾气、补肺气、补心气、补肾气、补元气。【适应症】补气药适用于:脾
气虚证,脾虚运化无力,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脘腹虚胀,大便溏薄,甚或浮肿,脱肛,脏器下垂等,或血失所生而见血虚证,或血失统摄而见出血
证。肺气虚证,呼吸吐纳受阻,则少气懒言,动则气喘,语声低微,易出虚汗,易感外邪。心气虚证,血脉鼓动无力,心神不得充养,则心悸、
失眠,心脉瘀阻,胸闷气短等。肾气虚证,腰膝酸软,尿频遗尿,遗精滑精,带下清稀,呼多吸少之虚喘等。元气虚证,元气根植于肾,是人体
之气的根本,是原动力,赖三焦而通达全身,充养脏腑并推动脏腑的功能,所以元气在轻微不足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是脏腑的一般气虚证;但是当
元气严重虚衰时,则会出现脉微欲绝,四肢厥冷,神识昏蒙,二便失禁等元气虚脱证。某些药物兼有养阴、生津的作用,有些兼有补血作用,有些
兼有调和脾胃,缓和药性,解除毒性的作用,可用于脾胃失和,药食中毒等症。【配伍】1、脾气虚证,如果脾虚食滞,配消食药;脾虚湿滞,
配化湿、燥湿、利湿药;脾虚气滞,配行气药;脾虚脏器下垂,配升阳举陷药;脾虚便溏,配涩肠止泻药;脾不统血,配止血药。2、肺气虚证,
如果久咳虚喘,配止咳平喘药;气虚自汗,配固表止汗药。3、心气虚证,如果心悸失眠,配安神药。4、肾气虚证,如果遗尿尿频,遗精滑精
,配收敛固涩药。5、若气虚,煎见阳虚里寒,血虚,或阴虚者,分别配补阳药、温里药,补血药,补阴药。6、补气药用于扶正祛邪是,分别
配伍解表药,清热药,或泻下药等。【使用注意】补气药性多壅滞,易致中满气滞,出现胸闷腹胀、食欲不振等,故应用时宜适当辅以理气药。掌
握: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熟悉:西洋参、山药、大枣;了解:太子参、扁豆、饴糖、蜂蜜所有的补气药都能够补脾气,大多数的补气
药在补脾气的同时还能够补肺气,所以主要的补气药都是脾肺双补的药(包括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山药等),但是大枣、白扁豆、
饴糖、白术不补肺;补心气的,主要是人参、甘草;补肾气的,主要是人参、西洋参、山药;补元气的,主要是人参、西洋参,但西洋参作用
较次一些。人参【药用来源】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参的根。人参人参生晒参红参参须园参野山参【药性】甘、微苦
,微温。归脾、肺、心、肾经。【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药性特点】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复脉固脱,
挽救危候。凡大病、久病及大吐泻、大失血等各种原因所致人体元气耗散,体虚欲脱,脉微欲绝之危重证候,单用大剂量人参浓煎服(独参汤)即有
明显的大补元气,固脱复脉的功效。《神农本草经疏》谓“能回阳气于垂绝,祛虚邪于俄顷”,故人参实为治疗元气虚脱,虚劳内伤第一要药。
若气虚欲脱兼见亡阳之象,可配回阳救逆之附子,现已制成参附注射液,用于中医急救;若气虚欲脱兼见亡阴之象,可配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现
已制成生脉注射液,治疗心源性休克。现代研究证明人参有抗休克的作用。人参甘温,善补脏腑之气,除了补脾气,还能补肺、心、肾之气:①
人参入脾经,补脾调中,鼓舞脾气,助生化之源,为补脾气之要药,故常用于脾气虚弱,运化失司,生化无权所致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
,腹胀便溏,及脾气虚极,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内脏下垂等证,人参又可补脾气以助升发,且能补气以摄血,用治脾不统血证等。②人参归肺经
,亦为补肺气之要药,可治久病喘咳,肺气耗伤,或生化不足,肺气虚弱,宣降失常所致的咳嗽无力,气短喘促,懒言声微,咳痰清稀,倦怠乏力,
自汗脉微,及肺肾两虚,摄纳无权,咳嗽虚喘者。③人参归心经,益心气,气足则神旺,心神得宁,心智得聪,而具有安神益智之功,《本经》谓
“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开心益智”。常用于心气不足,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心神不宁;心脾两伤,气虚血亏,失眠健忘,体倦少气,及心肾
不交,阴亏血少,虚烦不眠。现代临床长用于神经衰弱症,以及脑力劳动强度大者。现代研究证明,人参能增强学习记忆力,缓解脑力疲劳。④人
参归肾经,有益肾气,助肾阳之功,可用治肾不纳气之久咳虚喘,以及肾虚阳痿等症。人参既能养先天,又培后天,能够强身延年。小儿禀赋不足
,体质虚弱未老先衰,年迈体衰者均可用之。现代研究发现,人参有抗衰老,抗疲劳作用,人参能提高人体对冷、热、传染病等高负荷的耐受力,对
宇航员、潜水员、石油或高温作业工人以及其他在较恶劣条件下工作的人是非常有益的。人参甘温不燥,能补气生津,补气生血,又有生津养血之
效:人参补益脾肺,助运化,输精微,布津液,使气旺津生,而达益气生津止渴之效,故适用于温热病热伤气阴,口渴多汗,及内热消渴属气津两
伤者。人参“惟其气壮而不辛,所以能固气;惟其味甘而纯正,所以能补血”(《本草正》),《本草汇言》云“补气生血,助精安神”,所以人
参常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萎黄,头晕体倦等。【临床应用】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体虚欲脱,肢冷脉微。如独参汤,参附汤,生脉饮补脾益肺—
—脾虚食少,配茯苓、白术、甘草等,如四君子汤中气下陷,配黄芪,升麻等,如补中益气汤脾不统血,配黄芪,当归等,如归脾汤肺虚喘
咳,配五味子,苏子等,如补肺汤补益肾气——肺肾双虚,短气虚喘,配蛤蚧,胡桃等,如人参蛤蚧汤肾虚阳痿,配鹿茸,肉苁蓉等,如参茸卫生
丸补益心气,安神益智——心脾两虚,心悸失眠,配茯神,酸枣仁,如归脾汤心肾不交,心悸健忘,配生地,当归等,如天王补心丹生津养血
——热病气津两伤,身热烦渴,配石膏、知母,如白虎加人参汤内热消渴,配天花粉,如玉壶丸气血不足,面色萎黄,配熟地,当归等,如八珍
汤人参此外,因人参大补元气,扶正祛邪,无论外感内伤,只要属正气不足,或邪气未尽而正气已虚的证候,均可使用:人参与解表药配
伍,扶正解表:外感风寒未解,正气已虚的病证,如人参败毒饮,参苏饮。正如喻嘉言所说“若元气虚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轻者半出半不
出,留连致困,重者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所以虚弱之人,必须用人参入表药,使用得力,一涌而出”。人参配清热药,扶正清热:热病伤津,
正虚邪实者,如人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现代将人参用于热盛伤津,正虚邪实的大叶性肺炎,乙脑等,有益气生津强心的作用。人参配攻下药,
扶正驱邪:阳明腑实气血虚弱,攻补兼施,如黄龙汤。人参与和解少阳药配伍,扶正和中:邪在少阳,人参与柴胡、黄芩配伍,既能和解少阳,驱
半表半里之邪,又能和中养正,如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正如《本草逢原》所言“和解药中,有人参之大力居中,外邪遇正,自不争而退舍”。【
用法用量】煎服,3~9g;挽救虚脱可用15~30g。宜文火另煎分次兑服。野山参研末吞服,每次2g,日服2次。【使用注意】人参反藜芦
,畏五灵脂,恶皂荚,均忌同用。服人参不宜喝茶或吃萝卜,以免影响药力。据报道,过量长期服用人参(30g连续两个月以上)容易产生烦燥
,抑郁、失眠、头痛、眩晕、血压升高,称之为“滥用人参综合症”,停药后可自行缓解。主张顿挫疗法,不宜大剂量连续服用。红参:于补气之
中带有刚健温燥之性,能振奋元气,适用于元气虚脱,救急回阳。生晒参:药性平和,不温不燥,既可补气,又能生津,适用于外感热病,热伤气
阴,烦热口渴,以扶正祛邪。白参(糖参):药性最为平和,药力稍逊,适用于健脾益肺。野山参:大补元气,无温燥之性,补气之中兼能滋阴
生津,但货源较少,价钱昂贵。西洋参【药用来源】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根。西洋参西洋参【药性】甘、微苦、凉。归肺、心、肾经。【功效】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药性特点】西洋参具有与人参相似的益气救脱之功,而药力稍逊,因其甘凉之性,又能清热养阴生津,故适用于热病或大
汗、大泻、大失血等气阴两脱证。西洋参既补气,又养阴,兼能清热。长于补肺气,养肺阴,清肺热,适用于火热耗伤肺之气阴的短期喘促,咳嗽
痰少,或痰中带血等。又能补心气,养心阴,清心火,适用于心之气阴两伤,虚火扰心之心烦心悸,失眠多梦等。西洋参还可用于外感热病,热伤
气津所致的身热多汗,口渴心烦,体倦少气,以及消渴病之气阴两伤者。【临床应用】益气救脱——气阴两脱,配麦冬,五味子等补气养阴
肺气虚、肺阴虚,配玉竹、麦冬,川贝等清热生津心气虚,心阴虚,配炙甘草、麦冬、生地等气虚津伤,口燥咽干,
配天冬、麦冬、知母等内热消渴,配黄芪,山药、天花粉等西洋参【用法用量】另煎兑服,3~6g。入丸、散,每次0.5~1g。【使
用注意】本品不宜与藜芦同用。人参、西洋参人参、西洋参均能补元气,益气救脱,均能补脏腑之气。不同之处:一、西洋参补气作用稍逊,尤
其是在益气救脱方面,一般都用人参,很少用西洋参。对于脏腑之气,尤其是脾气虚,西洋参没有人参使用广泛。二、西洋参药性苦凉,既是补气
药,又是补阴药,且兼清热之功。张锡纯说;“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党参【药用来源
】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党参、素花党参、川党参的根。川党参党参【药性】甘,平。归脾、肺经。【功效】补脾益肺,养血生津。【药性特点】
党参甘平,归脾经,补脾养胃,健运中气,鼓舞清阳,为常用补中益气之品。用于脾虚倦怠,食少便溏及中气下陷,泻利脱肛等证。党参归肺经,
有补肺气之功,《本草纲目拾遗》谓其:“治肺虚,能益肺气。”用于肺气不足,声低气怯,动则喘促,或肺肾两虚,呼多吸少,短气喘嗽。党参补
益脾肺之气的作用与人参相似而药力较弱,故临床治疗脾肺气虚轻证,常用以替代人参。党参甘平,益脾胃,化精微,生阴血,有补气生血之效,
故可治气血双亏,面色萎黄,头晕心悸,体弱乏力。党参补中州,升清阳,益肺气,布津液,有补气生津之功,常用于外感热病,热伤气津,心烦
口渴,及热伤气阴,津液大耗,心虚脉微者。【临床应用】补脾益肺——脾气虚,食少倦怠,配白术、茯苓等肺气虚,咳嗽虚喘,配黄芪,蛤蚧等
养血生津——气血两虚,面色萎黄,心悸气短,配当归、熟地等气津两伤,气短口渴,内热消渴,配麦冬、五味子等党参《本草正义》云
党参“健脾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犯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用法用量】煎服,9~30g。
【使用注意】本品不宜与藜芦同用。人参、党参人参、党参古时不分,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液不足,气血亏虚均可用之。至清代《本草从新》
才区别别为两条,凡古今成方之用人参者,每以党参代之,但党参以补中益气为主,不如人参能大补元气,且药力亦弱,故轻证、缓证多用党参,虚
证、急证仍用人参为宜。太子参【药用来源】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孩儿参的块根。孩儿参太子参【药性】甘、微苦、平。归脾、肺经。【功效】
补气健脾,生津润肺。【性能应用】太子参补脾肺之气,兼能养阴生津,其性略偏寒凉,为一味清补之品,补虚之力远不及人参、党参、西洋参。
适用于脾胃气虚,胃阴不足,倦怠食少,口干少津(配麦冬、玉竹、石斛、黄精、五味子等);热伤气阴,自汗心悸,烦热口渴(生脉饮)及燥热伤
肺,阴虚肺燥,干咳少痰(沙参麦冬汤);即使邪气未尽亦可用之,无恋邪之忧。【用法用量】煎服,9~30g。黄芪【药用来源】为
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膜荚黄芪黄芪【药性】甘,微温。归脾、肺经。【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
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药性特点】黄芪味甘能补,性温能升,入脾经,为补益脾气之要药:可用脾气亏虚,纳呆食少,倦怠乏力,食少便
溏。因其善升阳举陷,故常用于中气下陷,脾阳不升,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常配伍人参、白术、柴胡、升麻等同用,如补中益气汤。本方还可用
治清阳不升,郁遏肌肤而成气虚发热之证,即所谓“甘温除大热”。黄芪既能补脾益气,又能利水消肿,故亦为治气虚水肿的要药。本品补气以
摄血,还用治脾不统血之出血证。黄芪入肺经,补益肺气,可用治肺气虚弱,咳嗽气短,声低懒言。黄芪补肺气,益卫气,固表而止汗,善治肺
气不足,卫阳不固,表虚自汗之证,亦可用于气虚恶风自汗或虚人易感风寒者,以及阴虚盗汗者。黄芪既可补肺益卫固表,又能健脾利水消肿,故
可用治表虚不固,脾虚失运,外受风邪,水湿郁遏于肌肤经络所致的汗出恶风,身体困重,小便不利之风水水肿证。黄芪健脾益气,气旺津生,又
有生津止渴之功,还可用于内热消渴证。黄芪甘温,益气升阳,盖阳生阴长,气旺血生,故有补气生血之功,常用于劳倦内伤,气亏血虚,血虚阳
浮,肌热面赤,脉大无力之血虚发热证,及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双亏,面色萎黄,心悸失眠。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黄芪又有补气
行滞之效,故可用治气虚血滞,风湿痹痛,麻木拘挛,及中风气虚血滞,半身不遂者。黄芪温养脾胃而生肌,补益气血而托毒,故有补气生肌,托
毒排脓之效,可用治疮疡脓成不溃,证属气血不足者尤为适宜。【临床应用】补气升阳——脾气虚证。食少便溏,配人参、白术等中气下陷,
脏器脱垂,配升麻、柴胡等脾不统血,配人参、白术等利水消肿——气虚水停,尿少浮肿。配茯苓、白术等补益肺气——肺气虚证。配紫菀,五味
子等固表止汗——气虚自汗证。配牡蛎,麻黄根等生津养血——内热消渴,配天花粉、葛根,如玉液汤血虚萎黄,配当归,如当归补血汤行滞通痹
——气虚血滞,半身不遂,痹痛麻木,如补阳还五汤托毒排脓,敛疮生肌——气血亏虚,疮疡难溃,溃久难敛。如托里透脓散黄芪【用法用
量】煎服,9~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生黄芪:偏于走表,能固表止汗,托疮排脓,敛疮收口。炙黄芪:重在走里,能益气升阳
,补气生血。黄芪能够益气行滞,近代用治气虚血瘀,胸痹心痛(益心气口服液);与女贞子同用,名贞芪片,用治癌症和白细胞减少,有
良好的增强免疫,辅助放、化疗的作用。白术【药用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根茎。白术白术【药性】甘、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药性特点】白术甘温苦燥,为脾所喜,既能补气健脾,又能燥湿利水,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故常用于脾虚不运,湿浊内生的便溏、泄泻、痰饮、水肿、带下等证。脾气虚衰,中气下陷,脾不统血,气血两虚,也能配伍应用。白术补脾
胃,实肌肤,固表止汗,为补气固表止汗之常用药。治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者,常于黄芪同用。白术能健脾益气,兼有安胎之效,故适用于妇女妊
娠,脾虚气弱,生化无源,胎动不安之证。【临床应用】健脾益气脾虚便溏或泄泻,如参苓白术散燥湿利水脾虚痰饮,如苓桂术甘汤脾虚水肿
,如五苓散,真武汤脾虚带下,如完带汤止汗——气虚自汗,如玉屏风散安胎——脾虚胎动不安,如泰山磐石散白术【用法用量】煎服,
6~12g。炒用可增强补气健脾止泻作用。【使用注意】本品性偏温燥,热病伤津及阴虚燥渴者不宜。白术、苍术苍术、白术均能燥湿健脾,
古时通用,《本经》未分,陶弘景分白、赤两种,但功用未分,至宋始分两条。两者同属菊科植物,同归脾、胃经,均有燥湿健脾作用,用治脾虚
水停、湿滞中焦之证。白术:偏补,又能补气止汗安胎。苍术:偏行,燥湿力盛,风湿痹症多用;又能发汗散邪,故脾虚湿盛,发汗散邪者多用
苍术。苍术尚能明目,可用治夜盲及眼目昏涩诸证。山药【药用来源】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根茎。薯蓣山药【药性】甘,平。归脾、肺、肾经
。【功效】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药性特点】山药甘平,既补脾气,又补胃阴,兼能收涩止泻,无论脾气虚弱,脾(胃)阴不足,均
可用之。平补气阴,不热不燥,补而不腻,为其所长。故善治脾虚食少,倦怠乏力,脾虚泄泻,苔腻脉缓,胃阴不足,口干食少,舌红脉细。山药补
脾固涩,又为妇科止带良药,善治脾虚湿盛,清阳不升,带脉失约,白带过多;脾虚湿热下注,带下黄稠等。唯其亦食亦药,“气轻性缓,非堪专
任”,对气虚重证,常嫌力量不足。含有较多营养成分,又容易消化,可作为食品长期服用,对慢性久病或病后虚弱羸瘦,需营养调补而脾运不健
者,则是佳品。山药甘平质润,能补肺气,养肺阴,常用于肺虚喘咳,无痰或少痰;亦可用治肺肾两虚,摄纳无权所致虚喘者。山药滋肾涩精,
平补阴阳,故可用于阴虚火旺,相火扰动精室之遗精,及肾阳不足,精关不固之滑精。山药收涩止带,肾虚不固,带下清稀,绵绵不止。山药收涩缩
尿,还可用治膀胱虚冷,遗尿尿频之证。山药能补肺脾肾三经之阴,故有养阴生津止渴之效,可用治阴虚内热,口渴多饮,小便频数之消渴病。【
临床应用】补脾养胃——脾虚证。脾虚泄泻,配人参、茯苓等,如参苓白术散脾虚带下,配白扁豆,如扁豆饮生津益肺——肺虚证。配太子参、
沙参等补肾涩精——肾虚证。配地黄、山茱萸等,如肾气丸养阴——消渴气阴两虚证。配天花粉、之母等,如玉液汤山药【用法用量】
煎服,15~30g。麸炒可增强补脾止泻作用。白扁豆【药用来源】为豆科植物扁豆的成熟种子。扁豆白扁豆【药性】甘,微温。归脾、胃经。【
功效】健脾化湿,和中消暑。【应用】1.脾气虚证。白扁豆味甘微温气香,甘温补脾而不滋腻,芳香化湿而不燥烈,药性温和,补而不滞,既能
健脾,又能化湿,常用于脾虚湿盛,食少便溏,呕吐泄泻,如参苓白术散。还可用治妇女脾虚湿盛,湿浊下注,白带过多,可与山药配伍,如扁豆饮
。“味轻气薄,单用无功,必须同补气药共用为佳”。2.暑湿吐泻。白扁豆甘温补脾和胃,芳香化湿消暑,故可治夏令外感于寒,内伤暑湿,
恶寒发热,头重身倦,脘痞吐泻,如香薷散。此外,白扁豆又具解毒和中,止呕止泻之效,常单用生品加水绞汁服,治酒毒伤胃或鱼蟹中毒所致腹
痛吐泻之证。【用法用量】煎服,10~15g。炒后可使健脾止泻作用增强。甘草【药用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
的根及根茎。甘草【药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药性特点】甘草
味甘入脾,炙用温而补中,益气健脾之力更强,常用于脾胃气虚,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气虚衰,中气下陷;脾不统血,肌肤出血等。现代常用甘
草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因其作用缓和,多做辅助用药。甘草又归心经,能补益心气,以鼓动血脉,有益气通脉之效,故可治心气
不足,心动悸,脉结代者;心气心血不足,心悸失眠多梦;还可用于心虚肝郁而致的脏躁之证。甘草生用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功,多
用治热毒疮疡,咽痛喉痹之证。甘草又可用于药物及食物中毒,“能解七十二种金石毒,一千两百种草木毒”,常单用煎汤服,或与绿豆同用,或
与大豆同煎,名甘豆汤,解百药毒;与杏仁煎服治铅中毒;与黑豆煮汁服治砒霜中毒;现代用治有机磷农药中毒,可以甘草煎汤拌滑石粉冲服。甘
草甘润平和,归肺经,补益肺气,润肺止咳,祛痰平喘,无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新病久咳,均可应用。故床临常随证配伍用于风寒咳嗽,风热咳
嗽,寒痰咳喘,湿痰咳嗽,肺燥咳嗽等,以及咽痒引起的咳嗽也可使用。现代临床单用甘草流浸膏或与西药制成复方制剂,治疗各种原因的咳喘。
甘草味甘,缓急止痛,既可治脾胃虚寒,脘腹挛急作痛,又可治阴血不足,筋失所养,挛急转筋疼痛,常与白芍配伍使用。甘草善止茎中痛,尤以生
草梢为佳,可直达茎中而止痛,故常用于心热移于小肠之溲赤涩痛。甘草甘平,药性和缓,能升能降,能浮能沉,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
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故与寒热温凉补泻等各类药物同用,调和药性,每为要药,故有“国老”之美誉。其甜味浓郁,还可矫正方
中药物的滋味。吴仪洛《本草从新》总结甘草“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炙用气温,补三焦之气。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入凉
剂则泻邪热,入峻剂则缓正气,入润剂则养阴血,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故有国老之称。疗诸痈肿疮疡。”【临床应用】
补脾益气——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配人参、白术等,如四君子汤补益心气——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配人参、地黄、阿胶等,如炙甘草
汤清热解毒——热毒疮疡,配金银花、连翘等咽喉肿痛,配桔梗、山豆根、牛蒡子等药物、食物中毒。祛痰止咳——咳嗽痰多。如三拗汤、桑
菊饮、麻杏石甘汤、清燥救肺汤、小青龙汤缓急止痛——脘腹、四肢挛急疼痛。如芍药甘草汤调和药性甘草【用法用量】煎服,2~10g
。生用性微寒,可清热解毒;蜜炙药性微温,并可增强补益心脾之气和润肺止咳作用。【使用注意】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本品有助湿壅
气之弊,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用。大剂量久服可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毒性防治】甘草大量服用或小量长期给予中毒时出现水钠潴留、浮肿
、高血压、四肢无力、痉挛性麻木及低血钾症等症状。预防的主要措施为应避免大量服用或长期用药,若必须大量久服时,为预防或减轻滞钠排钾及
浮肿等副反应,可配适量的泽泻、茯苓等利水渗湿药,并低盐饮食。若在服用期间出现浮肿、高血压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减少用量或递减停用。若中
毒时,一般不需治疗,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或采取低糖、低盐、高蛋白饮食及加服氯化钾等措施,其他可对症治疗。大枣【药用来源】为鼠李
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大枣枣大枣甘温,归脾、胃、心经。为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之药。常用治脾虚证,症见脾胃虚弱,消瘦倦怠,食少便溏
(如归脾汤);以及气血亏损,心阴不足,心火亢盛,肝气失和所致的哭笑无常、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的妇女脏躁症(如甘麦大枣汤);且能和缓药
物毒烈之性,保护脾胃(如十枣汤)。刺五加【药用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根茎或茎。刺五加根茎刺五加刺五加本品甘,微苦性温,归脾
、肺、心、肾经。功能益气健脾,补肾安神。补脾益肺,主治脾肺气虚、倦怠食少、久咳虚喘者(单用或配黄芪、白术;或配五味子,白果等)
;又能温肾助阳起痿以治阳痿遗精(配伍鹿茸、淫羊藿),填精壮骨强筋,以治肾虚精亏、腰膝酸痛(配杜仲、桑寄生等)。入心脾经,尚能补
心脾、益气血、安神志,用治心脾不足,失眠健忘,亦有良效(配伍酸枣仁、远志)。绞股蓝【药用来源】为葫芦科植物绞股蓝的干燥地上部分。绞股蓝绞股蓝本品甘、苦,性寒,归脾、肺经。功能健脾益气,清火养阴,主治脾胃气虚、食少体倦(配白术、茯苓);气阴不足,心烦口渴(配麦冬、五味子);补肺气、清肺火、化痰止咳,多治气阴不足、燥咳痰粘,动辄喘乏,肺虚咳嗽。此外本品还有抗疲劳、抗缺氧、抗氧化、增强免疫、降血脂、抗高温、耐低温、类似人参适应原样作用(在中成药及保健食品的研发上广泛应用)。红景天【药用来源】为景天科植物大花红景天的根和根茎。红景天红景天红景天本品甘、寒,归脾、肺经。功能健脾益气、止咳平喘、活血化瘀。主治脾气虚衰,少食倦怠(配党参、白术);气阴不足,肺热咳嗽(配沙参、百合、贝母、黄芩);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现代研究本品有抗疲劳、抗缺氧、抗寒冷、抗辐射等作用,是治疗高原病的有效药物(诺迪康),因能改善心脑供血,近年广泛用治心脑血管疾病(红景天注射剂)。沙棘【药用来源】为胡颓子科植物沙棘的成熟果实。沙棘果沙棘沙棘本品甘、酸,性温,归脾、胃、心、肺经。功能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祛瘀。主治脾虚食少,有开胃进食之效(单用沙棘膏);用治痰浊壅肺、咳嗽痰多,有明显的止咳祛痰作用(五味沙棘散);用治瘀血阻络,胸痹心痛,跌打损伤,经行腹痛,有良好的化瘀止痛之功。其总黄酮制剂,名心达康胶囊,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药物。饴糖【药用来源】为米、麦、粟或玉蜀黍等粮食经发酵醣化制成。饴糖蜂蜜【药用来源】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或意大利蜜蜂所酿的蜜。中华蜜蜂蜂蜜意大利蜜蜂饴糖、蜂蜜均能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调和药性。为中虚腹痛(配桂枝、芍药、甘草等同用如小建中汤),肺燥咳嗽(配人参、生地、阿胶等),及调和药性所常用。饴糖:性温,以温补为主,补虚健中,缓急止痛,药力较佳。蜂蜜:性平,润肺止咳,滑肠通便,解乌头中毒,功效较强。外用生肌敛疮。蜂蜜作栓剂肛内给药,通便效果较口服更捷。
献花(0)
+1
(本文系小小笨的家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