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2018-12-13 | 阅:  转:  |  分享 
  
微经名词解释

第一章需求与供给的一般原理

1、需求:在一个给定的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2、吉芬商品:一类低档品,该商品的需求曲线在一定的价格区间上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

3、供给: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厂商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4、均衡价格:在竞争性的市场中,能够市县市场出清的价格即为均衡价格。

5、需求的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作为自变量的商品价格没变动百分之一,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度。

6、需求的收入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作为自变量的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没变动百分之一,会导致作为因变量的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度,既一定时间内某种商品需无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7、需求的交叉弹性: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与之相关的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第二章消费理论

1、边际效用: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一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3、无差异曲线: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总效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的连线。

4、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每消费一单位这种商品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5、消费者均衡:实现了最大效用的消费者既不想再增加,同时也不想再减少购买或消费任意一种商品的稳定状态。

6、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实际上就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7、价格-消费曲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的变化,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集合或变动轨迹,也就是消费者在商品价格水平不断变化条件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路径

8、收入-消费曲线: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收入的不断变化,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集合或变动轨迹,也就是消费者在收入水平不断变化条件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途径。

9、恩格尔曲线:以收入为自变量的需求曲线。

10、替代效应:在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或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某种商品价格发生变化,相对于其他商品来说,会使其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进而对消费者购买或消费该种商品的数量即需求量所产生的影响。

11、收入效应:在消费者货币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商品价格的变化导致了消费者实际收入或效用水平的变化,进而对消费者购买或消费改种商品的数量即需求量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生产理论

1、总产量: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

2、平均产量: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单位可变投入要素的产量。

3、边际产量:在其它肉入要素不变的条件下,可变投入要素的投入量没变动1各单位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动量。

4、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要素的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党生产中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达到一定量后,继续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会导致该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

5、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随着劳动柔入量的增加,它的边际产量会不断递减。这样,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所能替代的资本的投入量就会越来越少。

6、规模收益:当所有的投入要素都按相同的比例变动时,产量与投入要素之间的关系。

7、规模经济:场上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平均成本下降。



第四章成本、收益与利润最大化的均衡

1、经济成本:

2、固定成本:在短期内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不变要素成本。

3、变动成本:在短期内随产量的变动而相应变动的可变要素成本。

4、边际成本:增加一各单位的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

5、平均收益:厂商出售每单位产品所得到的收入,即单位商品的价格。

6、边际收益:厂商增加一单位商品得熬手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增加值,即最后增加的每一个商品的价格。

7、正常利润:能够使一个企业继续留在原有行业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得到的最低收入,即企业必须支付给企业家(投资者)因投资所承担风险的报酬。

8、企业家成本:

9、经济利润:企业总收益减去经济成本的余额。

10、边际利润:企业增加一各单位的产量Q所引起的总利润π的增加量。



第五章市场理论

1、自然垄断:在某些可能始终存在规模收益递增的行业中,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导致平均成本的降低,如果只有一家厂商生产该种产品,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那么它的平均成本就时最低的。在此情况下,其他商品就难以进入这个领域,从而形成自然垄断。

2、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厂商对出售的每一单位产品都索取最高价格的一种定位方式。(医生、律师向不容的顾客索取他们各族愿意支付的价格)

二级价格歧视:场上根据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量或“区段”规定不同的价格的一种定价方式。(通常在电力、自来水、煤气等公用事业部门被采用)

三级价格歧视: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的定价方式。(需求弹性大的低价,需求弹性小的高价)

3、非价格竞争:厂商通过改变产品的特征和官诰宣传来调整其产量这种竞争通常被称作非价格竞争。

4、寡头垄断:在某一行业中只存在少数几个厂商控制同一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

献花(0)
+1
(本文系小小笨的家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