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xrdj6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稿
2018-12-15 | 阅:  转:  |  分享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分析

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从1840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第二目“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表现。

(二)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教材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理解一些近代中国风俗习惯的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

(2)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教学重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服饰组、饮食组、礼仪组和建筑组,教师提供资料来源《老照片》《百年中国》等,通过采访年长者、阅读书报、上网浏览有关信息等方式,收集能够反映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实物、图片、文字等资料。

(二)说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比较学习法、归纳法、合作与交流等。

依据:根据新课标改革关于发挥学生主动性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状况:本校学生可分为两类:一类学生基础较好,分析理解能力较强,上课比较认真,喜欢讨论问题,这类学生主要集中在快班;一类学生基础较差,不爱学习,讨厌上课,喜欢讨论问题但常与课程无关,这类学生主要集中在平行班。所以在备课时应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班级设计不同教案。

本稿所设计的教案主要针对于快班学生。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采取视频导入——创设情景联系教学内容——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的流程

1、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赵本山与宋丹丹合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片段

目的: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习惯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

2、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本课教材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那几大方面的变迁?

目的: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历史,同时激发学生迅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服饰方面、饮食方面、居室方面、习俗方面,从而达到对本课知识有一个基本把握。

问题情境2:简述近现代中国服饰发生变迁的表现

目的:首先让课前准备好的服饰组的同学展示近现代中国服装图片及老照片或通过服装秀表演。让学生对中国服饰变迁有一个感性认识。

问题情境3:近现代中国服饰为什么会发生变迁?

目的: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身边历史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理解,中国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琐的制度和规定;在近代,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产生了变动,中国服饰发生了变迁。由此得出:中国近代服饰的发展趋势是由“封闭”走向“开放”。

问题情境4:你知道多少中西方饮食文化及其区别?

目的:首先让课前准备好的饮食组的同学展示近现代中西餐图片,让学生回顾身边的中西饮食文化,同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问题的本质特征。从而得出结论:中餐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目的;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问题情境5: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

目的:让学生了解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老百姓用购物票证,一方面是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是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改革开放后老百姓不用这些票证,主要是物质完全可以保证人民日常的需要。这道问题的创设主要是让学生对教材难点有一个透彻的理解。

问题情境6:你知道多少中西方居室建筑?

目的:首先让课前准备好的建筑组的同学展示中西方居室建筑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总结中西方居住理念(中国传统住宅:北方四合院,江南民居;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出现了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公寓、别墅、新村、花园等;新中国最大的亮点,到198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问题情境7:列举中国旧时期有哪些比较落后的风俗。

目的:首先让课前准备好的礼仪组的同学展示中国“旧式婚礼、民国初期新式结婚照”。让学生能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悟历史。

问题情境8:中国近现代习俗风俗发生变革有哪些具体表现?

目的:让学生表演新旧社交礼仪中的招呼方式、以及现场采访资料搜集者,挖掘资料背后的故事,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习俗发生变革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问题情境9:中国近现代的习俗风尚为什么会发生变革?

目的:通过分组合作探究,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的习俗风尚为什么会发生变革的理解上升到理性高度(内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外因: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国外的理念、礼俗等也随之涌入中国),同时让教材重难点在实践中得以深化。

3、知识小结:由学生作知识小结,以便培养学生的综合问题的能力

4、巩固练习: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原因?

目的:考查学生能否透过历史现象挖掘历史本质问题的能力

、延伸探究:对自己家庭在改革开放前后物质生活变化情况(包括收入、住房、衣食、家用器具等)进行调查和比较,再用表格形式展示出来。目的:是加深对已学历史知识的运用,同时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目的:从感性到理性的纲目式设计便于学生从宏观上,一目了然的把握本节知识结构。



献花(0)
+1
(本文系xrdj6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