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0204语文的演变04词类活用:何惧词义繁多,但求活用在心
2018-12-20 | 阅:  转:  |  分享 
  
语文的演变02

04词类活用:何惧词义繁多,但求活用在心

研究者把表示实在意义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合称为“实词”。实词是海量的,而且一个实词还可能存在多种意义。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及其不同意义,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和关键,是每一个学习者都必须经历的。死记硬背,效率实在低得令人发指——而且这工作量谁也受不了。但若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则,一个词的不同义项便有了“可见”的联系,理解起来便顺理成章了。

一词多义现象的缘由,上一节中已经讲过:一个词语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逐渐引申出很多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同一个词就可能兼有不同的词性。如“花”,由“植物的花朵”(名词)引申出“开花”(动词)、“像花一样美丽的”(形容词)之类的意思,就是由名词“活用”成了动词、形容词。正是这种引申活用,使得词语的意义大大扩展,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就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甚至连词性都随之改变。如果说我们要在三年内记住三百个词语,听起来也许还不至于吓到自己,但如果要求我们能辨析清楚这三百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可能呈现的三千种不同意义——哼哼,相信多数人一下子就会感受到“词类活用”的可怕之处了。

可怕吗?在入门者眼中,的确如猛兽毒虫一般令人望而生畏。但俗话说得好,可怕之物终有可爱之处——猛兽毒虫多浑身是宝,关键在于我们要找到“降服”它们的窍门。学习文言实词,理解实词之间“词类(性)活用”的规律正是打开“一词多义”大门的钥匙。



所谓“词类活用”是指词语改变词性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其本质上遵循的还是词义的“联想引申”原则。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名词作状语,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本是表示动作行为,当它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事物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例:吾射不亦精乎?(我的箭法不高明吗?身:射箭——射箭的技术,箭法)《卖油翁》

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齐国是大国,难以预测,恐怕会有伏兵。伏:埋伏——埋伏的部队,伏兵)《曹刿论战》

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名词的活用

1.动词可以引申作名词,名词也可以活用为动词,如开头所举的“花”就是一例,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

例:晋军函陵。(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军:军队——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例: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即使人有一百张嘴,嘴里有一百条舌头,也无法指明其中一处的声音。名:名字——指明、说出)《口技》

例:衣冠而见之。(穿戴好衣帽接见他。衣冠:衣帽——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

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田进城,人名)梯而下之。(元济在城上请罪,进城搭梯子让他(元济)下来。梯:梯子——搭梯子)《李济雪夜入蔡州》

例: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梦游天姥吟留别》



2.名词作状语(介宾短语)

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如“正”、“刚”等可以用来修饰动词,作状语;古汉语中,普通名词常常经过活用,就可以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用来修饰、限制谓语动词,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如:

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时:时间,时侯——在一定的时间,按时,在适当的时候,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论语·学而》

例: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们,到了规定的时侯把它们献上去。时:时侯——到时候,到了规定的时间,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捕蛇者说》

例: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在路上遇到一条河,宋定伯让鬼先过河。道:路,道路——在路上,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宋定伯捉鬼》

例: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敲石挖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箕畚:一种用竹蔑或柳条编成的运土器具,——用箕畚,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工具。)《愚公移山》

例:失期,法皆斩。(过了规定的期限,按法律规定他们都要被斩。法:法律——按法律规定,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陈涉世家》

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日:天——每天,时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频率。)《伤仲永》

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有一座亭子像鸟儿张开翅膀的样子,高踞在泉水上,就是醉翁亭。翼:翅膀——像张开的翅膀,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醉翁亭记》

例: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可以根据其本义引申为相应的名词,如“美”,本义是“美丽的”、“美好的”、“漂亮的”等,很自然地也可以引申为“美人”、“美好的事物”。在文句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被活用为名词了。

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知识而能有新的领悟,就可以凭此做老师了。故:旧的——旧知识;新:新的——新领悟,新收获)《论语》

例:四美具,二难并。(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齐了。美:美好——美好的事物;难:难得的——难得的贤主嘉宾)《滕王阁序》

例:将军身被坚执锐。(将军您亲自披着战甲,拿着锐利的武器。坚:坚硬的——坚硬的铠甲;锐:锐利、锋利——锋利的武器)《陈涉世家》

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事物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用,用来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动作,这时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强,变雄厚;薄:变薄弱,削弱)《烛之武退秦师》

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并由此推及别人的长辈,抚养关照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及别人的孩子。老:年老的——赡养孝敬;幼:年幼的——抚养关爱)《孟子·梁惠王上》

例:越国之中,疾者吾问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张其孤,问其病,求以报吴。《国语·吴语》

数词的活用

个别数词,如“一”,很自然地可以联想引申到“统一”、“专一”这样的义项上;相应地,“二”、“三”自然引申出“变化”、“不专一”、“反复无常”等义项。数词由此就活用作动词或形容词。

1.数词活用为动词

例: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一:统一)《史记·秦本纪》

例: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万千:变化万千》(《岳阳楼记》

例: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2.数词活用为形容词

例: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二三:变化不定、不专一)《诗经·卫风·氓》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语,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动词不是表示动作行为本身,而是表示使(让)动作的对象做此动作行为,如“泣”不是“哭泣”,而是“使某某哭泣”——也就是说,使动用法即“使之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的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活用作使动用法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后来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如“惊天地,泣鬼神。”中的“惊天地”与“泣鬼神”对举,意为“使天地震惊,使鬼神悲泣”,这“惊”和“泣”的动作实际上是由“天地”和“鬼神”发出的;“惊”意为“使…………震惊”,“泣”意为“使……悲泣”。

例:可烧而走也。(走,使……逃跑)《赤壁之战》

例:晋侯饮赵盾酒。(饮,使……饮酒)《左传·晋灵公不君》

例: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序:使……排序;朝:使……来朝)《过秦论》

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2.名词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除了动词本身可以表示使动关系,名词和形容词也可以活用为动词,并进而表示使动关系——就是当形容词、名词活用成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名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乐:快乐(形容词)——使……快乐;取悦。形容词用作使动词。)《诗经·关雎》

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臣:臣子(名词)——臣服(动词)——使……称臣。名词用作使动词。)《毛遂自荐》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绿:绿(形容词)——变绿(动词)——使……变绿。形容词用作使动词。)《泊船瓜州》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生死,使死人复生;肉骨,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实际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活用为动词之后的进一步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如“美”,不再是“美好的”,而是表示“认为(觉得)……美好”。意动用法中名词或形容词被用作动词充当谓语,表达的是主语对宾语主观上的感觉、看法或评价。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翻译。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表示的是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对象具有意动词本身表示的性质、状态,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意动用法是古汉语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包括形容词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

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渔人甚异之。(渔人觉得这景象很奇异。异:奇异(形容词)——觉得奇异(具有动词性质),感到奇异)《桃花源记》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奇,渐渐有人邀请他父亲去作客。奇:奇异、奇怪——感到惊奇,觉得令人惊奇)《伤仲永》

例:上老之。(皇上认为他太老了。老:年老的——认为……老了,觉得……老。)《汉书、赵充国传》

例: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他家人觉得自己儿子很聪明,却怀疑邻家的老人。智:聪明的——觉得……聪明,认为……聪明。)《韩非子·说难》

例: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小儿辩日》



名词活用为意动词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奇,渐渐有人邀请他父亲去作客。宾客:客人——把……当做宾客)《伤仲永》

例:父利其然也。(父亲认为这样有好处。利:好处——认为……有好处,觉得……有好处。)《伤仲永》

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大铁锥传》



以上,是实词活用最常见的类型:动词、名词、形容词和数词的活用。希望大家可以结合文中例句理解词类活用的含意,能区分不同的词类活用现象。每种词类活用都留了一个例句没有解释,供大家自己思考、练习。

联想引申的原则是词义演变的内在规律。我们永远不可能记住所有实词的所有义项,但理解这一原则,我们就可以在知晓词语本义的基础上,根据语境进行合理的推测。这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义,强化记忆,也可以在遇到未知词义时帮助我们推断词语的“新”意项——毕竟,词海无涯啊。未来,词语依然会在联想引申的原则下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发展,派生出新的意义,就像“老司机”、“小鲜肉”……



文中保留的例句解释:

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耗尽他们地里的收获,用完他们家里的收入。出:出去——产出的东西;入:进入——收入。动词活用为名词。)《捕蛇者说》

例: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云色苍青就要下雨,水波苍茫烟云渺渺。雨:雨——下雨。名词活用为动词。)《梦游天姥吟留别》

例: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屠户前面。犬:狗——像狗一样,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名词作状语。)《狼》

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并由此推及别人的长辈,抚养教育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及别人的孩子。老:老的——赡养孝敬;长辈。幼:年幼的——抚养关爱;孩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名词。)《孟子·梁惠王上》

例:越国之中,疾者吾问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张其孤,问其病,求以报吴。(在越国之中,生病的我慰问他,死去的我安葬他。赡养他们的长辈,关爱他们的晚辈,养大他们的孩子,关心他们的疾苦,只求可以凭他们报复吴国。老:老的——赡养孝敬。幼:年幼的——抚养关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国语·吴语》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尘土,向下喝到地泉,是因为用心专一。一:专一。数词活用为形容词。)《荀子·劝学》

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明亮的月光惊动了栖息的鹊鸟,让它飞离了枝头;清凉的晚风在夜里唤醒了蝉儿,让它们鸣叫起来。惊:惊动——使……受到惊动。鸣:鸣叫——使……鸣叫起来。动词的使动用法。)《西江月》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我屡次击杀响马贼,抢夺他们的财物,所以他们把我当作仇人。仇:仇人——把……当做仇人,视……为仇人。名词的意动用法。)《大铁锥传》

例: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这不是离得近时感觉热,离得远时感觉凉吗?热:觉得热,感到热;凉:觉得凉,感到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两小儿辩日》



献花(0)
+1
(本文系HE教育梅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