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通一子真君张景岳。
2018-12-26 | 阅:  转:  |  分享 
  
通一子真君张景岳证道为东方长乐世界净土为净土天医院总医仙师。张景岳(1563-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浙江会稽
(今浙江绍兴)人。明代杰出医学家,是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中医温补学派一代宗师、道家医学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张景岳出生在官宦家庭祖
上以军功起家,世袭绍兴卫指挥使,食禄千户,家境富裕。少时便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不通晓。十四岁随父进京,师从当时的名医金英。青年时性
格豪放交游广阔。壮岁从军,足迹遍布河南河北东北等地区。五十余岁时返回乡里,专心于医学理论的研究。张景岳善用熟地黄,人称“张
熟地”,医术精湛“仲景以后,千古一人”。目前在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方剂学教材中,精选了上百个经典方子,第二个就是张景岳的方子能在h
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8C%BB%E8%8D%AF%E5%A4%A7%
E5%AD%A6中医药大学的教材中排第二,可见他在中医界的地位是很高的。张景岳的中医诊断水平极高,看病看的非常精准,中医著名的“八
纲辨证”学就是他首创的,还有著名的“十问歌”也是他治病问诊的经验总结。他流传下来的著作最有名的一是《https://baike.b
aidu.com/item/%E6%99%AF%E5%B2%B3%E5%85%A8%E4%B9%A6景岳全书》,二是《https:
//baike.baidu.com/item/%E7%B1%BB%E7%BB%8F类经》,前书200多万字,论述了中医临床的各种问
题。创制左归丸、右归丸等名方,为补肾治法的丰富和完善作出极大贡献倡导“阴阳相济”治法,纠重阴忽阳之偏。著书立说诊断水平极高温
补学派一代宗师道家医学《景岳全书》(含《新方八阵》)、《质疑录》全书分为传忠录、脉神章、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痘疹诠、
外科钤、本草正新方八略、新方八阵、古方八阵、妇人规古方、小儿则古方、痘疹诠古方、外科钤古方等16种。择取诸家精要,研精医理,剖析
毫芒,操术明审。并系统阐论各科病证证治,阐发“阳非有余”“真阴不足”及“人体虚多实少”等理论。对于命门、阴阳学说等均有独到的见解。
如倡论阴阳原同一体和阴阳一分为二各论。主张补真阴之阳,认为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创立左归、右归等法。治法以温
补为宗旨,创制新方八阵详述其自创186首新方,制方通灵活变,有规可循。立论和治法颇多发挥,为后世所推崇。《类经》、张景岳非常重视《
内经》认为《内经》是医学至高经典,学医者必应学习。对《内经》进行了30多年研究,根据个人体会,以类分门,撰成《类经》32卷。后又以
图解形式阐述《内经》中运气学说,编成《类经图翼》11卷该书将《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和《灵枢》二书的全部内容,以摄生、阴阳、藏象、
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等12类重新加以组合,著成此书。每类又分若干小类。由于内容以类相从,故名《类经
》。书中对《内经》作了较广泛深入的研究,对《内经》原文作了极为详尽的注释。在全面注释和分类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学习和研究《
内经》的重要参考书。《类经图翼》、张景岳认为虽有《类经》之作,但义有深邃而言不能赅者,不拾以图其精莫聚,故用图表方式以辅助《类经》
注文之不足,故名“图翼”。主要包括运气(卷1~2)和针灸(卷3~11)两部分。前者为有关五运六气学说的论述和图表80余篇,阐释《内
经》运气学说最为详彻。后者首论经络俞穴,次载针灸要穴歌及诸证灸法要穴等,意在补充发挥《类经》对《内经》有关针灸经穴方面注释之未尽。
该书征引广泛,说理透彻。《类经附翼》、本书为作者所编撰《类经》的补充。卷一医易,即以《周易》来论述和解释医理卷二律原,根据古音理论
与医理相联系;卷三求正录,着重发挥了作者所倡导的养阳理论;卷四针灸赋,编集前贤多种针灸歌赋。中医学经典著作,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景岳全书》是中医历史上一部非常难得的书籍它不是简单的收集和整理这本书里包含了张景岳的许多创建。《黄帝内经》、《伤寒论》是中
医的基础,可是如果您在上述基础之上再仔细的研读《景岳全书》的话您的中医水平绝对可以上一个台阶的,这本书的分量就是这么重。张景
岳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他少年时怀着一颗不安分的心想要闯荡江湖建立功勋但是却发现济世的方法不在刀剑里面,二十存在于针药之
中,从此他大法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奋力攻读医学,终于成为一代中医大家。面对病患他一心救赴,活人无数他从古代哲学中汲取
养分,发展了中医的理论学说,他所创立的好多方剂,至今仍然在广泛的使用,一个医生能够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功德无量。张景岳十四岁随父进京
,在58岁时和全家人从北京迁回了故乡绍兴,这时候张景岳已经是一代名医,在回到家乡后,张景岳一直非常忙碌,写书的任务已经很艰巨了,然
而看病也是少不了的一个纸灯一个药箱子一把伞这是张景岳每天放在门旁的桌子上的三样东西。乡亲们病了,但凡有人捎来个信张景岳二
话不说无论多元的路,他都亲自前去救治。当时的人形容张景岳看病的情景,说他为人治病,沉思病原,单方重剂,莫不应手豁然,可见他此时
治病已经进入到自如的状态,对病源药性已经是了如指掌,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境界了。文献记载张景岳救活人的数量,说浙东西何止过万人
。各位可以想象张景岳的忙碌程度了。他诊病回来晚上还要点起油灯,铺开纸膜,为我们写《景岳全书》啊一百万字,研磨然后提笔一个字一
个字的写。在他把《景岳全书》洗完不久就去世了要说有人一生都在为了拯救他人而活着我信眼前的张景岳就是其中一个。他的生活很简单
就是看病写书。就这样在诊病和看病的过程中张景岳慢慢的老去了,一转眼到了公元1640年这一年张景岳已经78岁了。其实,从北京回
到绍兴的着二十多年里,张景岳一直和时间赛跑争分夺秒的尽量多看一个病人,多写一些书。但是岁月催人老,尽管一腔热血满腹济世之心,张景
岳也逐渐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时常在写书之余,望望外面青葱的竹林,苍郁的青山,眼睛中露出向往的神情。此时他的头发已经全部白了,我们
已经不太容易看出当年那个提着宝剑行走江湖的年轻人模样了。他遥望了一下远方的山低下头又开始写了起来。当有一天,他终于把全书都完成以
后他明显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不久张景岳于世常辞。六十年后也就是公元1700年,张景岳的外孙林日蔚背着书稿,千里跋涉远赴广东在那里找到了赞助的人,终于把这本书给刻印了。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景岳全书》的来历,它凝聚着一个古代医生全部的心血,我们现在有幸看到它千万不要等闲视之,翻开它您所看到的每一个方子每个治法都是当年张景岳亲自所写。这些内容都是富有慈悲之心的。
献花(0)
+1
(本文系太清道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