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饮酒》张桂银
2018-12-31 | 阅:  转:  |  分享 
  
人生百种,不如一句陶渊明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1课时

大连南金实验学校张桂银



教学目标

〖总体要求: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背诵优秀诗文240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2.能了解并说出陶渊明的基本文学常识。

3.能结合具体诗句,说出陶渊明在本诗中寄托的情怀和志趣。

4.能理解诗歌大意并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绘“采菊”“山气”两联的画面。

5.能体会并评论陶渊明忠实自我、向往自由、追求隐逸、不慕浮华的精神世界。

6.能用正楷字准确默写本诗。

二、教学重点

1.能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注意语气、节奏和重音。

2.能结合具体诗句,说出陶渊明在本诗中寄托的情怀和志趣。

三、教学难点

能结合书上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并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绘“采菊”“山气”两联的画面。

四、教学环节

(一)导入诗题,整体感知

有缘千里来相会。出发以前,我就一直在想,应该给昆明的孩子们带去什么呢?直到我走出长水机场,直到满城春色扑入怀中,我才突然有了灵感。我想,对于我们同样热爱母语的人而言,没有什么比一首小诗更适合作为礼物的了。所以,我就蘸着清晨的露珠,写下了这样的几句,献给昆明,也献给你们——山似青螺风如酒,柔波万顷醉温柔。恋恋群花谁解老,一江草木不知秋。

有人说,散文是把米煮成了饭,而诗歌是把米酿成了酒。今天我不远万里、披霜戴雪而来,就是为了和你们共同享受一首诗,一首经典的五言古诗。题目叫“饮酒”,作者是陶渊明。(板书:题目、作者)之所以是“其五”,是因为《饮酒》是一组诗,而我们暂且学习其中的第五首。根据这个题目,谁能猜猜看,诗歌会写什么呢?

预设1:饮酒时的样子。

预设2:饮酒时的心情。

预设3:与友人对饮的情景。

好,请同学们把书翻开,我们一起到诗中去寻找答案。请自由出声朗读,每人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提问学生朗读,纠正有误的字音和节奏。如没有,则顺利过渡下一教学环节。

同学们,这首诗歌的内容符合你的猜想吗?(预设:似乎与酒没什么关系。)

(5分钟)

(二)文题对照,明确背景

嗯,题为“饮酒”,却无一字写酒。大家也觉得奇怪吧?你能否从老师提供的背景资料中找到答案呢?

请同学来读: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以为欢笑尔。

所以爱菊的陶渊明是一个向往隐逸、追求高雅的人。

你还知道什么样的陶渊明?

预设:一个清高、有气节的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在做官的时候,有一个比他官职大的人要来巡查,县吏提醒他要束带参见,他便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儿。”后来便辞官归隐。

可见,他是一个清高、有骨气、爱惜尊严的人。注释中也提示我们:此诗为诗人辞官归隐后所作。

接下来,让我们正式进入诗歌的学习。既然这是饮酒后所写,又是辞官归隐后的作品,我们应该读出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预设:自由、放松、惬意。

嗯,还要有一种浅浅的醉意,同学们可能还没有饮酒的体验,老师有过。我平常就喜欢喝一点小酒,你会觉得心里热热的,身体好像蓓蕾一样,一瓣一瓣地打开。那么柔软,那么舒展。现在就把你的坐姿调整到最舒服的状态,试着把其中的味道都读出来。

(5分钟)

反复涵咏,品味诗意

〖学段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谁来做第一个陶渊明?(学生展示朗读、教师指导评价、学生评价模仿、师生集体朗读)

朗读指导及评价要领:语速宜慢、语调宜柔、“问君”一句语气宜变化,“悠然”处宜空灵悠远,“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宜深情忘我。

(如果学生难以读出“悠然”的情味,就充分调动其联想、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引导)

(10分钟)

深入文本,体情赏趣

〖学段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我从你们身上已经看到了陶渊明的影子了。现在,老师想问,这首借酒抒怀的诗歌,到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趣和情怀呢?你能不能结合具体诗句来说一说呢?

预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联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评价重点:是否结合具体诗句)

(板书:热爱自然)你能试着为我们描绘一下诗中的情景吗?

预设: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悠悠然就看到了南山。

“悠悠然”是什么意思?

预设:闲适、愉悦。

嗯,很闲适、很愉悦的状态下,就看见了南山。可是在流传的版本中,有些《饮酒》诗,这一句中的“见”字变成了“望”字,你觉得哪一个更好呢?说出你的理由。

预设:“见”字更好,因为“见”字突出了诗人的不经意。

太好了,回答得有理有据!那“望”字怎样?

预设:显得比较刻意。

老师给大家举两个例子:“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望”字如何?

预设:沉重、悲伤。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望”字怎样?

预设:凝重、悠远。

所以通过我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比较,“见”字更好,因为它更能体现出悠然的心境。

刚才同学说了,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那我想问,为什么他要特意写“采菊”呢?“采兰”“采芹”不行吗?

预设:“菊”是隐逸、高雅的象征,诗人想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和高雅精神的追求。

说得太好了!菊是隐逸是高雅,而采则是一种生命选择,诗人选择了与自由和高洁相伴,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格理想的坚守。(板书:坚守理想)

好,再看下一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谁来描绘一下这两句?

预设:山气在傍晚很好,飞鸟相伴而还。

这是翻译,不是描绘。“山气日夕佳”,就这个“佳”字,你应该怎样形容?请你想象一下。

预设:山气在傍晚形成白茫茫的一团。

比刚才要具体了。老师建议同学们都展开充分的想象,用笔把这句诗描绘出来,就写在这句诗的旁边。看谁描绘得最好?

预设1:傍晚,山气弥漫,云雾渺渺。

预设2:傍晚,山气缥缈,宛如仙境。

预设3:傍晚,山气朦胧缥缈,宛如人间仙境,夕阳给云霭涂上了一层浅浅的金红。

同学们描绘得既具体又生动,尤其是最后一个同学,想象得更丰富,形容也更优美。

那“飞鸟相与还”意味着什么呢?诗人为什么给飞鸟以特写呢?

预设:因为飞鸟象征着自由。

所以,诗人的心也随飞鸟翱翔于辽阔的天际了。除了这个呢?老师给大家出示几组陶渊明笔下的飞鸟诗——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晨鸟暮来还,悬车敛馀辉。

洌洌气遂严,纷纷飞鸟还。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诗人笔下的鸟,多是归鸟。为什么他总写飞还的归鸟呢?

预设:鸟儿在寻找自己的巢,诗人也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是的,他在寻觅一种灵魂的安顿。像飞鸟一样,他也渴望自己的心灵有一个永恒的家。

好了,除了这两联,其它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和追求?

预设:“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两联表达了作者对俗世生活的厌倦。(板书:远离俗世)

什么样的俗世生活?

预设:喧嚣的俗世生活。

再具体一点?车马往来指什么样的生活?

预设:喧嚣的官场生活。

能给官场生活下一个定义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预设:尔虞我诈、阿谀逢迎、虚情假意、勾心斗角。

作者要远离这样的生活,那他喜欢什么样的生活?

预设:宁静的、自由的、本真的。(板书:追求自由)

那老师想问,他为什么要特意强调“结庐在人境”呢?结庐在远山、结庐在深林岂不更好?

预设1:作者不讨厌人境,他讨厌的只是官场生活。

预设2:因为心中无官场,所以居住在哪里就无所谓了。

是的,其实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陶渊明是一位人生的爱好者,他热爱人间那种淳朴、本真的生活。在陶渊明的很多诗文里,我们都能读出他和周围的农人百姓相处得很融洽、很亲密。这里面也蕴含着一种智慧——“大隐隐于市”。真正的归隐不是身体上的,而是心灵上的。这种智慧在诗歌中是如何表达的?

预设:心远地自偏。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预设:心远了,地自然就偏了。

什么叫“心远”?

预设:就是心灵远离官场、远离俗世喧嚣。(板书:心旷神远)

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人生智慧。

诗人在最后一句中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现在你明白何为“真意”了吗?

预设:就是幸福人生的真谛。

这真谛就在于热爱自然、坚守理想、远离俗世、追求自由、心旷神远。做好这些,你也就掌握了幸福人生的秘诀。我想起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精神的圆满,灵魂的成就”。

现在让我们满怀感情、再次朗读这首诗。

陶渊明是老师最喜欢的诗人,心有所感,我也写了一首小诗,算是对陶渊明的一个致意吧。

是何处芳香暗袭/是菊/还是你/东篱下/南山旁/你那悠悠然的一笔/甩落多少功名万石贱如泥/岂肯折腰/向五斗米/输了性命/也不能输了眉间神气/三千唐风汉雨/多少诗人来来又去去/我们把他写在纸上/却唯独将你种在心里/种山种水种自由/种一个古老而幸福的秘密

(10分钟)

(六)背诵默写,当堂检测

我们读了,赏了,最后就是背诵了。现在谁能背诵下来?(提问学生背诵)老师在提高一点难度,请大家用正楷字工工整整地默写在纸上。(请一到四名学生到黑板前书写,之前提示学生易错字,如“庐”、“辨”等)

(2分钟)

四、教学反思

本课以朗读法为主要教学方法,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咏感受诗人情怀;以“描绘诗歌画面”和“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诗歌感情”为教学重难点,设计基本合理。然而存在诸多碎问碎答之处,有待课后修正。

















4







献花(0)
+1
(本文系xiaoxi040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