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housc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翰墨唐诗——沈振基楷书集》 序言
2019-01-06 | 阅:  转:  |  分享 
  
《翰墨唐诗》序言振基教授的第二本书法集《翰墨唐诗》,今天问世了,我向他表示衷心的祝贺!同时,我也有幸为这本书写这篇序言,十分高兴!当我拜读
这本书法集的原稿时,第一印象如同回到了中国的唐代,我看到的是唐代的书体,读到的是唐代的诗文。似乎走进“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颇有
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的确,振基熟通古今,可他对唐代却情有独钟,更有深厚的情缘。有诗为证:《闻振基中秋月夜书写唐诗有感》唐时明月今夜
圆,花间无酒无管弦。李杜诗韵谁人唱,颜柳墨香何处传。当年相期邈云汉,而今独游清华园。未见诗仙见路石,挥毫落纸蜀道难。这是我得知振基
每日挥毫书写唐诗,中秋佳节也不例外,有感而作。其中路石,即振基的笔名。他书写唐诗像搞科研一样严格,把艺术与文化结合起来,每写一首诗
都要先研究诗的作者,诗的背景,诗的寓意,诗的格律,然后乘兴而书,书后还要回味书写的境界是否达到诗的意境。我在遐想,中秋夜晚,明月当
空,窗明几净,铺下宣纸,挥笔写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或“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那该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享受啊!我认
为书法有五种功能,除有信息、娱乐和陶冶情操功能外,还有艺术功能和文化功能,后两者于当今尤为看重。艺术功能主要体现在书法外观的外在美
学的感染力,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书法内容的内在文化的影响力。二者完美的结合,才能创作出绝好的书法作品。振基近几年一直倡导“文化养生,
书法养生”,他正是把书法、诗词、文化和养生融合在一起,创作出许多精美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创造了健康而美好的人生!本书选取了振基201
6年所写的书法作品251幅,幅面多为60cm×45cm,全部是楷书,体现了振基一贯的刚劲峻拔,苍劲有力,清新飘逸,严谨浑厚的独特书
法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因为他钟爱颜体,深得颜体的精髓。他把颜体端庄雄伟、气势开张,笔锋曲韵,厚实圆浑的特点,作为他书法的根本基调
,又吸取柳公权书体清健遒劲,结体严谨,清新俊逸,爽利挺秀的特点,使他的书风独具一格,更有动感和美感。251幅作品都是他每日临池,笔
耕不辍完成的。在中国万千的书法家中,振基特别崇敬颜真卿,除了赞赏颜真卿的忠直刚烈的品德外,他更赞赏颜真卿在书法艺术上的创新精神。此
外振基与他的夫人邓美云老师,协力同心,共同编著两部书法字典《颜真卿书法字典》和《柳公权书法字典》,成为读者学习颜体和柳体的完美的工
具。最难能可贵的是振基为两本字典所写的前言,对两位古今闻名的大书法家的人生评论,书法评价,艺术特点,后世影响等,写的既有历史的高度
,又有科学的论断,高屋建瓴,雅俗共赞,令人感佩之至。在前言中,振基萌生了书法美学和书法养生的理念,值得赞赏!这两部字典在中国书法的
绚丽的花园中,将成为永恒的靓丽的姐妹之花。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两颗耀眼的明珠。那个时
代,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和谐,文化兴盛。这也为唐代诗歌和书法的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唐代诗歌成为中国诗词史上,继“诗经
”和“楚辞”之后的第二高峰;唐代书法也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继魏晋以降的第二高峰。唐代诗歌和唐代书法的历史地位,如果用陈子昂的诗句来形
容也无可非议,“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振基深深地热爱着唐代的文化、唐代的诗歌、唐代的书法。他在谈论书写唐诗的体会时曾说:“我深
深被它的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悲壮情怀,以及它的雄健豪迈、乐观进取、积极开拓的人文精神所打动;它的浪漫主义、触景生情、宣泄心声的真
情实感,又让人浮想联翩引出无限美好的遐想。”我非常赞同振基的观点,也激励我重又深入地研究唐代的文化。为写这篇序言,我也认真地学习
和研究了唐诗,我发现唐诗有八大特点:波澜壮阔的诗海、千古不越的诗峰、高昂悲壮的诗魂、深沉凝重的诗情、宁折不弯的诗骨、纯真俊美的诗境
、五七绝律的诗韵、和而不同的诗风。我也认真地学习和研究了唐书,我发现唐书有十件大事:贞观之治奠定基础、唐人尚法书法严谨、以书取仕以
书为教、推崇右军奉为书圣、初唐四杰承前启后、颜公创新楷书问鼎、祭侄文稿行书高峰、颠张醉素风格豪放、书家林立书体齐备、书学理论走向成
熟。(详见本人另外两篇文章《学习唐诗心得录》和《学习唐书心得录》)这里的每个特点和事件都饱含着唐代诗人和书家的心血和成就,有许多美
好或悲壮的故事,也闪烁着时代的光芒,都值得求索和论证。就这些问题,我和振基经常交流心得,深入探讨,收益良多,也有许多共识和达之于心
底的共同见解,借此机会,简述五点看法如下:一、唐代诗书是不可超越的巅峰这里,我们请出权威人士,看看他们评价唐诗的真知灼见:鲁迅: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钱穆:“唐代可说是中国文学史的中心,可谓已达
登峰造极之境。”“中国文学中最高最正要算是诗,而唐诗是最伟大的”。康熙:“诗至唐而众体悉备,亦诸法毕该。故称诗者必视唐人为标准,如
射之就彀率,治器之就规矩焉。”的确,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而杜甫和李白则傲立在唐诗高峰的顶点。这里,我们再请出权威
人士,看看他们评价唐书的真知灼见: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书之盛,莫盛于唐。”现代书法大家启功:“书法至唐,可谓瓜熟蒂落,六朝蜕变,
至此完成。”现代书法家朱关田:“有唐一代书法之盛行,名书家之辈出,可谓远迈魏晋,后盖宋元明清。”的确,唐书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逾越的
一座高峰,而颜真卿和张旭则傲立在唐书高峰的顶点。二、唐代诗书是波澜壮阔的大海唐代诗歌和唐代书法的声势和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绝
后的。就唐诗而言,目前认为康熙钦命曹寅组织编辑的《全唐诗》共收录诗歌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联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
人。唐代诗歌的作品共达五万五千七百三十首,联句三千零六十条,诗人三千七八百位。至于诗作者则遍及社会各界,包括帝王、后妃、将相、朝仕
、贵族文豪、寒素诗人、山林隐士、古刹僧人,工匠、舟子、樵夫、婢妾等。就唐书而言,依据康熙御制书画跋的《佩文斋书画谱》记载,“唐代书
家留名者多达1229人”。书家也遍及社会各界,《宣和书谱》载:“唐三百年,凡缙绅之士,无不知书,下至布衣、皂隶,有一能书,便不可掩
。”三、唐代诗歌的灵魂是民族精神康熙曾指出:“诗者,心之声也,原于性而发于情,触于境而宣于言”。《毛诗序》亦云:“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就是说,诗是用语言的形式表达作者的心声和心志的。那么,就唐诗的整体而言,其心声和心志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体现
在大量从军诗和出塞诗中的爱国情怀,正如振基所说“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悲壮情怀”,这是唐诗的主旋律,是最值得珍贵和最值得推崇的唐诗
的灵魂。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把唐诗中的“爱国情怀”概括为民族精神,我十分赞同。他认为“唐代的诗坛有一种特别的趋势,就是写民族战争文学的
发达,在别的时代可说决没有这样多的。”“唐代的诗人们无论著名的作家,或未著名的作家,至少有一首以上的出塞诗”。而上至掌握国事的政治
家,统率军队的武人,下至贩夫走卒,以及不知名姓的鄙人,也会做一两首关于民族斗争的诗歌。他们都以“从军”和“出塞”为主题,“出塞曲”
在当时诗坛上占着极重要的位置。即使今天看来,“出塞曲”也是唐代民族诗歌的结晶,是最值得引以自豪的部分。出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
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让我们重温两首充满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诗句吧!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
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这些诗句,是对
誓死戍守边疆的将士们的颂歌,也是诗人投笔从戎赴死边关的真诚誓言!即使今天读来,仍然有金戈铁马,视死如归的冲动!四、唐代“尚法”的真
谛是大公无私“贞观之治”时代,李世民实行的法治,实际上是“帝王专政”与“依法治国”并行共存的法制,他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
之法”。法的律令格式,涉及到社会和臣民的各个方面,无论百官还是庶民,都要遵守,遵守法治已成民习。规矩法度,律令格式,极大地影响到唐
诗和唐楷,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格律严谨的五七绝律,出现了书法严谨的楷书规范,这是必然的。所以清代书家梁巘提出:“晋尚韵、唐尚法、
宋尚意、元明尚态”是有历史根据的。梁巘的“唐尚法”的观点,说的是书法,可是书法的“法”自古有之,并非始自唐,更非为唐所独有。东汉蔡
邕的“笔论”、“九势”,东晋卫夫人的“笔阵图”都是研究笔法的经典著作。而且王羲之少时偷看父亲的书法秘籍《笔说》,钟繇掘墓盗取《蔡伯
喈笔法》又传其子的故事,在书法界已广为流传。这一切都说明古人对书法执笔、运笔、结字的方法的痴迷和重视的程度,可谓“尚法”至极。问题
的关键是古代把书法的“法”作为“秘笈”,依照宗族和师徒关系传授。正如晚唐张彦远著作《法书要录》中收录一篇未具名的文章《传授笔法人名
》记载。此文可信,是因为在张彦远的编著中引出张彦远本人的名字。由此看来,古之笔法自东汉至晚唐,历时600多年,传23人,终止于唐。
其中,唐代传人有虞世南、欧阳询、陆柬之、张彦远、张旭、李阳冰、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等11人。唐初,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朝
廷定书法为国子监六学之一,设书学博士,以书取士,设立文学馆、重建弘文馆,再加上唐太宗喜好书法,倡导书学,推崇右军,所有这些举措都
有力地推动唐代书法事业大发展。唐太宗又钦聘欧阳询、虞世南等著名书法家亲自为书法授课。欧虞等人讲授书法,一定会把他们继承前辈书法秘笈
合并自己的实践经验,讲授给大家,起到了重要的书法传授和普及作用,也终止了古代笔法宗族师生单线传递的传统。此外,当时许多书法家也把自
己书法研究成果写成文章,传抄推广。据《历代书法论文选》记载,唐代书论著述有34篇,作者有19位。这些著述的传播和传抄,有力地推动着
唐代书法的发展。综上所述,在唐代波澜壮阔的书法的海洋中,有许多书法家无私地把自己祖传的书法秘笈贡献给社会,有许多书法家无私地把自己
一生的书法研究成果和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共享。从笔法父子单传,师生授受,到大家共享,书法普及,这在当时的封建时代,是要经过怎样的思想
激变和精神升华呢?应该说是一场思想大革命!因此,欧阳询和虞世南等书法家,他们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值得称颂,他们的高风亮节实在值得今人
学习!我们认为,这才是“唐尚法”现象的本质。五、唐代诗书相辉相映千古流芳唐代诗歌和唐代书法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诗书二者相互呼应,
相互辉映,相互融合,许多人既是诗人又是书家,如李白、张旭等,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景象。初唐,诗坛有四杰,王杨骆卢(王勃、杨炯、
骆宾王、卢照邻),书坛也有四杰,欧虞褚薛(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他们对唐诗和唐书的发展,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盛唐,
杜甫在诗坛上有五七绝律的创新,颜真卿在书坛上有严谨规范的独出,作为“集大成者”,两位都成为后世的典范,千古传诵,无法超越。杜诗颜字
为宋代人敬仰,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言道:“故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真卿),画至于吴道子(道玄
),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自此“杜诗颜字”便成为专用名词,成为唐代文化“高”和“美”的符号。此外,杜甫和颜真卿的人格魅力,
尤为后人推崇,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一心为民的心地,颜真卿志图报国不图生,大节至忠的精神,万古流芳!盛唐,诗坛有浪漫不羁的诗仙李白,
书坛有纵横狂放的草圣张旭,他们的诗篇和书作张显出诗人的豪放和书家的颠狂。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有句:“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
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自此诗仙草圣,流传至今。初唐,诗人陈子昂
倡导“汉魏风骨”,推动着唐诗的变革。书家孙过庭强调“务存骨气”,增进了唐书端直清峻的气势。陈子昂和孙过庭,因为倡导“风骨”和“骨气
”,而同声相契,莫逆于心,成为诗与书历史交汇的佳话。正是风清骨峻,诗书光华。综上所述五点,唐代在诗歌上和书法上的辉煌成就,相呼相应
,历经千年至今仍然被人们传诵、赞赏、继承、发扬,唐诗和唐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正因为如此,振基在耄耋之年,依然日
夜兼程地书写唐诗,深探唐诗的奥秘,创新书法的未来。孜孜不倦,笔锋不停。不仅自己这样做,而且通过清华园老龄大学和清华大学老年书画研究
会等组织形式,呕心沥血地培养新生力量,推动老年书画研究,弘扬中华文化。此心至真!此志至坚!令人感动!令人敬佩!振基对于文化养生有
着独特的见解和精彩的阐释,他说:“因为我感悟到中国书法就是”宣纸上的气功,笔尖下的太极”,每天拿出时间去阅读思考文化精品,提起毛笔去”做气功”,去”练太极”,去追求身心的和谐之美,这就是”文化养生”的”享老”之道。”他的养生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品位、实践和推广。振基这次出版的《翰墨唐诗》主要写的是唐代五七绝律四种格律的诗,这是唐代诗歌创新的主要部分。今天,当《翰墨唐诗》问世之际,振基又开启了他新的征程,现在他已经开始书写唐诗的长篇,例如“将进酒”、“长恨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等等。我热切地盼望着振基的新作早日与大家见面!最后,衷心感谢我校名誉校董、香港资深企业家、清华大学最真诚的朋友李贤凯先生对清华老年活动的长期支持!我也衷心赞赏振基公子为本书的策划编辑、美学构思和艺术加工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侯世昌2017年4月30日母校106年校庆
献花(0)
+1
(本文系housc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