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侯世昌热烈祝贺魏宏森教授《山水抒情》绘画集出版!魏老师让我为这本绘画集写序,我很荣幸,欣然同意。魏老师是我清华大学的同事,也是一位我国 在系统科学方法论研究领域做出创新性研究、成就卓越的学者。在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中,我们有过深度的合作,特别是在《长白山生态环境保护与 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模式研究》的国家重大课题中,我们有过密切和愉快的合作。魏老师1960年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留校任教,1962年转 而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1971从事哲学教学,先后在电机系、计算机系、社会科学系任课。1978年起从事科学技术哲学和管理哲学的学术研 究工作,迄今已40年。他先后担任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教研室主任和科技与社会研究所首任所长,为现在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和人文科学学院 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0年晋升教授。魏老师对系统科学的哲学与方法论的研究深入而系统,特别是在系统论大师钱学森先生的 亲自指导和启示下,做出了许多创新性和开拓性的成果。发表了“系统理论中的若干科学与哲学问题初探”,“再探系统理论中的若干科学与哲学问 题”等重要论文200多篇。1978年他首次把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论方法引入自然辩证法教学并编成教材,继而出版了《系统科学方法论 导论》、《系统论》等专著7本。合作编写了《开创复杂性研究的新学科》、《科学技术史讲义》、《现代科技史》、《人工智能与社会进步》等著 作20多本。1985年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在国内首先创立以科学、技术、社会(STS)命名的教学研究机构 ,开展了软科学研究,领导完成了北京、海南、哈尔滨、鞍山、包头、石河子等省市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战略规划,获省部级科技奖1 0项,为国家和地方战略研究和软科学研究做出突出贡献,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1991年应苏联科学院邀请率中国科协代表团赴苏讲学, 1993年应邀到香港高校讲学,1996年以来先后赴美国、英国、法国参加学术会议。曾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系统工程学 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会筹委会副主任,国际系统动力学学会中国分会副主任等职。1997年退休后,他曾在“清华 园老龄大学”学习山水画,后加入“清华大学老年书画研究会”,我们成为画友和书友。他跨越专业,研习中国国画的绘画方法和传统,追寻国画大 师张大千先生的足迹,师古、师自然、师心;临摹、写生、创新,一步一个脚印,专心致志,废寝忘食,终于创作出百幅画卷,不仅参加集体展出, 还应邀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和清华老年活动中心举办了个人绘画展览,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赞扬。这本绘画集就是在两次画展的基础上整 理编辑而成,收录的大部分是临摹和模仿张大千先生的山水画作品。梁启超先生曾说:“许多人排斥模仿,以为束缚天才,我反对这种说法。学为人 的道理,学做学问,学所有一切艺术,模仿都是好的,不是坏的,都是有益的,不是无益的。”他又说:“模仿任何事物,初入手时,最要谨慎,起 初把路子走错了,以后很难挽救。”选择大千先生的画来临摹,这是一个十分大胆的选择,高山仰止,难度太大,但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正如著名 科学家牛顿的名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千先生是中国近代绘画史上的全能大师,于中国画的人物 、山水、工笔各种画法无所不能,无一不精。诗词豪放流畅,书法劲拔飘逸。老年时画风有重大变革和创新,古今兼善,中西融合,开创泼墨泼彩, 气势恢宏的一代画风。魏老师追寻大千先生的足迹,遵循大千先生的遗风,今天有所成就,他感到很满足,现在依然奋进在路上。大千先生年轻时学 画也是模仿,他临摹了他收藏到的几乎所有中国古代画家的作品,尤其模仿清代山水画宗师石涛的画,达到真伪难辨,以假乱真的境地,甚至许多画 家、鉴赏家和收藏家都分辨不清。但是他不安于模仿,而是不断地学习、观察和创新。他遍游了祖国的高山大川,拜谒了许多古代的文化遗迹,尤其 是在敦煌莫高窟考察和临摹大量的石窟壁画之后,他综合中国古代不同画派的风格,用自己的睿智和灵感,把他的绘画创作推向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而当他游历了欧亚美一些国家,欣赏了国外一些画家和画作,拜访了一些国际著名画家(如毕加索)之后,他的灵感又得到撞击和升华,于是他把 具象、印象和抽象的绘画方法和风格揉在一起,创造出泼墨泼彩山水,使他的绘画水平和风格达到了极致。今天,他的泼墨泼彩山水画卷,例如,《 长江万里图》、《爱痕湖》和《庐山图》等,价值连城,被各国博物馆竞相收藏,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北齐南张”、“东张西毕”,誉享全球。魏 老师热爱山水画,对青绿山水画更加情有独钟,他曾到故宫参观了历代青绿山水大师的画作,尤其使他无比幸运的是能在故宫亲眼观赏到宋代书画家 王希孟的山水画卷《千里江山图》,感到十分欣慰!十分震撼!山水画是以大自然的山川景物为主题,以中国的文房四宝为工具,具有中国特色和中 国传统的画科。它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独立于隋唐,成熟于五代北宋。就画法风格而论,山水画通常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 和泼墨山水等。当前,海内外现存收藏的山水画,如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唐朝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北宋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元朝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现代齐白石等14人合作的《和平颂》、现代傅抱石与关山月合作由毛泽东主席题字的《 江山如此多娇图》、现代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等,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山水画卷,又是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的巨作。中国人和山水有一种与生 俱来的情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山为德,以水为性,这些名句,人人皆知,这也使中国人和山水画之间形成了永恒的心灵感应和互通的情怀。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感叹和赞美东晋画家顾恺之关于“会稽山水之美”的回答,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白华 先生认为这诗一样的语言,描绘的就是一幅山水画,惟妙惟肖,也正是后来五代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境界的绝妙写照”。于是白华先生说:“晋人向 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他认为“中国绘画艺术的重心——山水画,开端就富于这玄学意味,它影响 着一千五百年,使中国绘画在世界上成一独立的体系。”其实,中国山水画在国外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里举个例子,1956年7月28 日,张大千夫妇在巴黎拜访世界著名抽象派画家毕加索,地点在毕加索的古堡花园里。见面后,毕加索便立刻捧出五大本画册,请张大千观赏,每本 画册里大概有几十张画页,五本总共也有200张画。看后,张大千惊诧地发现,原来这些画都是临摹的中国画,大多是模仿齐白石的。毕加索说: “这些画都是我画的,我最近对中国画画法很感兴趣,正在学习,请您指教一下。”又说:“配在这个世界谈艺术的,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毕加索 激动地说:“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何以要跑到巴黎来学习艺术!”时当75岁的毕加索和57岁的张大千的历史性会见,后来传为世界 画坛上巨匠友谊的一段佳话。魏老师的这本绘画集《山水抒情》,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同时,我们也从中 体会到作者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严谨缜密的画风。高峰上的白雪,寒江中的垂钓,蜀山下的桃花,清秋中的红叶,云的舒卷,雾的曚昽,画中的美景让 人心驰神往,心旷神怡!《罗浮山色图》是魏老师第一次临摹张大千的画作,这又是张大千在1934年精心临摹复制并收录在《张大千画集》中的 一幅,而原作者是元末明初山水画大师陈汝言。有张大千题识为证:“一入罗浮世梦醒,琴心三叠道初成。匡庐枉说多飞瀑,喷玉应惭此地清。罗浮 山色图,临陈汝言笔,丁丑春日,蜀人张大千,大风堂下。”魏老师的《罗浮山色图》蔚为壮观,浑然天成。可以认为是一幅完美成熟之作,无论山 石的形体和皴法,树木的构图和勾法,瀑布直下一泻千里的气势,整个画面色彩的和谐布局,都可以说无可挑剔,难能可贵。我把陈汝言大师、张大 千大师和魏宏森老师三幅《罗浮山色图》的照片,用Photoshop在计算机上比较,魏老师的画真的是很好的,堪称佳作。如果一定要找问题 的话,那就是画的意境和技巧稍逊。这幅画魏老师把它放在本书的封面上。魏老师的另一幅临摹画《黄山莲花峰》表现了黄山最高峰雄奇险秀的壮美 姿态,笔锋遒劲,浓淡相宜,山峦着淡淡的赭石,远峰着淡淡的青色,幽静的曲径和山顶上远望的人影,给人以动感和向往。是一幅很好的浅绛山水 画。与张大千的原画对比,虽神似稍欠,但形似足矣。最难得的是,魏老师即兴题了一首诗表达他的心境,“昔日大千作,时年四十整;今朝宏森临 ,年已过八旬。”其中,虽有感叹,仍然觉得学画恨晚,饱含着对未来作画的深情向往和前进动力!魏老师放在本书封底的仿张大千的画《暮染霜林 》是浅绛山水画。画的是金秋时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又是暮色夕阳,红霞映射,整个画面异彩纷呈,加上近景的苍松翠柏,正是姹紫嫣红,不 是春光胜似春光。在画法上沿袭大千先生的雨点皴法,多用中锋稍间侧锋画出红叶红树,峰峦浑厚,势状雄伟,风格独特。魏老师在本画册中除有仿 大千先生的作品外,还有仿南宋画家马远的作品《踏歌图》。画上保留了原画的布局和岩石大斧劈皴的画法,但踏歌的六个宋代农夫改成了两个红衣 绿裤的女孩。题诗依然是宋宁宗的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画面看去,仍旧是春意盎然,喜庆丰收的景象。在 十多幅魏老师独自创作的画作中,也有不少颇有特色的佳作,如《大展宏图》、《贡嘎山雪美》、《天梯——哈尼兄弟的杰作》、《秋色》、《白山 颂》、《喀纳斯湖》、《宏森习作》等。《大展宏图》中的两只仙鹤,刻画细腻,栩栩如生,一飞一立,相互依恋,十分生动。《天梯——哈尼兄弟 的杰作》歌颂了哈尼族人民勤劳的品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七彩梯田,蓝天白云,远处的村落,村落外围的白杨,祥和的生活,绚丽的画面。《宏 森习作》没有题目,但从设计的画面看,作者很有深意,很有深情。画面的左下角是一座山,山上是茂密的森林,山和树的笔锋粗壮有力。画的上方 是两排山峰,山体着淡淡的青色,山头则是淡淡的赭石,给人一种日薄西山天空余光未尽的感觉。近山和远山之间以及远山后面笼罩着浓密的雨云, 雨云中一群小鸟分散着,朝近山的树林飞来。我的第一个感觉是日暮雨中鸟归林,表现的非常有意境。这让我想起著名歌手、我们的校友李健的歌《 心升明月》,开头一句即是:“飞鸟归山林,落日入东海;我心上的人,你从哪里来?”这首歌是李健在泰国及回国的飞机上写成的,多么深邃深沉 的游子归来的心情!同时,也让我想起唐代崔颢的诗《黄鹤楼》,最后一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雨中鸟归林,这就是这幅 画的意境,也是作者思乡的境界,一张画,蕴含着多少人间的情思和思念啊!本画集中还收录了三篇有关魏老师学画感悟和绘画理论的文章,特别是 魏老师用系统论和对立统一的观点来探索和解译绘画中的诸如笔锋粗细、墨水浓淡、计白当黑、色空布局等问题,很有见地。魏老师告诉我,他研究 《易经》比研究辩证法和系统论还要早,所以我想他也会有自己的思维定式来解析别人的画作和创作自己的作品。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在 画画的时候应暂时撇去实用至上的观念,全身心地把注意力放在创作上。”也就是说,绘画创作时的思维方式应该区别于平常,这样才能集中精力, 标新立异,有所创造。魏老师从退休到现在20年了,从一位系统科学的专家,到基本掌握了山水画的方法和技巧的并绘出百幅画卷的画家,证明了一条真理:“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在学习张大千先生的道路中,魏老师已有极大进步、一定业绩和比较娴熟功底,如果年轻一点,我相信他会义无反顾地再夺取新的高峰,进入大千先生大气磅礴的泼墨泼彩山水画的境地。但现在毕竟年事已高,精力有限,小规模试探,也许是现实的选择。我们期待看到魏老师泼墨泼彩山水画的风貌和风格!衷心祝愿魏老师健康长寿多出佳作!最后,真诚地感谢我们的名誉校董李贤凯先生对清华老年健康文化活动的持久而有力支持!真诚地感谢清华离退休工作处处长刘秀成教授及全处的工作人员对清华老年书画研究会持久而有力支持!2018年3月21日定稿于清华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