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图像数据库祛暑剂
1 六一散 ? 滑石;甘草 ? 清暑利濕。 ? 暑濕證。身熱煩渴,小便不利,或泄瀉。
【中文】 六一散 【漢語】 LiuYiSan 【英文】 Six-to-OnePowder 【分類】 祛暑劑 【出處】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組成】 滑石六兩(180g)甘草一兩(30g) 【用法】 為細末,每服三錢(9g),加蜜少許,溫水調下,或無蜜亦可,每日三服。或欲冷飲者,新井泉調下亦得(現代用法:為細末。每服9~18g,包煎,或溫開水調下,日2~3服,亦常加入其他方藥中煎服)。 【功用】 清暑利濕。 【主治】 暑濕證。身熱煩渴,小便不利,或泄瀉。 【病機】 本方為治暑濕證的基礎方,外感暑熱、內傷暑濕為致病因素。暑為陽邪而通於心,傷於暑者,多見身熱、心煩;暑熱傷津,則見口渴。暑多夾濕,濕阻於裏,膀胱氣化不利,故小便不利;濕迫大腸,則為泄瀉。治宜清暑利濕。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暑熱兼濕熱所致小便不利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身熱煩渴,小便不利為辨證要點。2.現代運用:本方可用於膀胱炎、尿道炎等屬濕熱證者。3.注意事項:若陰虛,內無濕熱,或小便清長者忌用。 【附方】 1.益元散《傷寒直格》即六一散加辰砂,燈心湯調服。功用:清心解暑,兼能安神。主治:暑濕證兼心悸怔忡,失眠多夢者。2.碧玉散《傷寒直格》即六一散加青黛,令如淺碧色。功用:清解暑熱。主治:暑濕證兼有肝膽鬱熱者。3.雞蘇散《傷寒直格》即六一散加薄荷。功用:疏風解暑。主治:暑濕證兼微惡風寒,頭痛頭脹,咳嗽不爽者。 【方歌】 六一散用滑石草,清暑利濕有功效,益元碧玉與雞蘇,砂黛薄荷加之好。
2 香薷散 ? 香薷;白扁豆;厚樸 ? 祛暑解表,化濕和中。 ? 陰暑。惡寒發熱,頭重身痛,無汗,腹痛吐瀉,胸脘痞悶,舌苔白膩,脈浮。
【中文】 香薷散 【漢語】 XiangRuSan 【英文】 MoslaPowder 【分類】 祛暑劑 【出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香薷去土一斤(500g)白扁豆微炒厚樸去粗皮薑制,各半斤(250g) 【用法】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9g),水一盞,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連吃二服,不拘時候(現代用法:水煎服,或加酒少量同煎,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 祛暑解表,化濕和中。 【主治】 陰暑。惡寒發熱,頭重身痛,無汗,腹痛吐瀉,胸脘痞悶,舌苔白膩,脈浮。 【病機】 本方為治夏月乘涼飲冷,外感於寒,內傷於濕的常用方。夏月人多貪涼露臥,加之腠理疏鬆,每易感受寒濕邪氣,寒濕外束,腠理閉塞,衛陽被鬱,故惡寒發熱無汗、脈浮;寒濕困束肌表,氣血受阻,則頭重身痛;夏月易食生冷,傷及脾胃,氣機失暢,故胸脘痞悶、腹痛;濕困脾胃,升降失司、胃氣上逆則嘔吐,濕濁下注大腸則泄瀉;舌苔白膩,乃寒濕之侯。治宜外散肌表之寒濕,內化脾胃之濕滯。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夏月乘涼飲冷,外感於寒,內傷於濕的常用方。臨床以惡寒發熱,頭重身痛,無汗,胸悶,苔白膩,脈浮為辨證要點。2.現代運用:現代用於治療夏季感冒、急性胃腸炎等屬外感風寒夾濕者。3.注意事項:若屬表虛有汗或中暑發熱汗出,心煩口渴者,均不宜使用。 【附方】 新加香薷飲《溫病條辨》香薷二錢(6g)銀花三錢(9g)鮮扁豆花三錢(9g)厚樸二錢(6g)連翹二錢(6g)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後服,不汗再服,服盡不汗,更作服。功用:祛暑解表,清熱化濕。主治:暑溫夾濕,復感於寒證。發熱頭痛,惡寒無汗,口渴面赤,胸悶不舒,舌苔白膩,脈浮而數者。 【方歌】 三物香薷豆樸先,散寒化濕功效兼,若益銀翹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3 桂苓甘露飲 ? 茯苓;炙甘草;白朮;澤瀉;官桂;石膏;寒水石;滑石;豬苓 ? 清暑解熱,化氣利濕。 ? 暑濕證。發熱頭痛,煩渴引飲,小便不利,及霍亂吐下。
【中文】 桂苓甘露飲 【漢語】 GuiLingGanLuYin 【英文】 CinnamonandPoriaSweetDewBeverage 【分類】 祛暑劑 【出處】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組成】 茯苓一兩(30g)甘草二兩,炙(60g)白朮半兩(15g)澤瀉一兩(30g)官桂去皮,二兩(15g)石膏二兩(60g)寒水石二兩(60g)滑石四兩(120g)豬苓半兩(15g) 【用法】 上為末,每服三錢(9g),溫湯調下,新汲水亦得,生薑湯尤良。小兒每服一錢(3g),用如上法(現代用法:亦可做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 清暑解熱,化氣利濕。 【主治】 暑濕證。發熱頭痛,煩渴引飲,小便不利,及霍亂吐下。 【病機】 本方為治暑濕重證的常用方。外受暑熱,故發熱頭痛;熱盛傷津,則煩渴引飲;濕盛於裏,膀胱氣化不利,故見小便不利;暑濕俱盛,內傷脾胃,升降失司,清濁相干,則為“霍亂吐下”。治宜清解暑熱與化氣利小便並用。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是祛暑利濕的常用方。臨床以發熱頭痛、煩渴引飲、小便不利為辨證要點。2.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中暑、尿路感染屬暑濕者。3.注意事項:本方清暑利濕之力強,故主要用於暑濕重證。若一般的傷暑輕證,或汗瀉過多,氣液大傷均不宜使用。 【方歌】 桂苓甘露豬苓膏,朮澤寒水滑石草,祛暑清熱以利濕,發熱煩渴吐瀉消。
4 清暑益氣湯 ? 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 清暑益氣,養陰生津。 ? 暑熱氣津兩傷證。身熱汗多,口渴心煩,小便短赤,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數。
【中文】 清暑益氣湯 【漢語】 QingShuYiQiTang 【英文】 Summerheat-ClearingQi-BoostingDecoction 【分類】 祛暑劑 【出處】 《溫熱經緯》 【組成】 西洋參(5g)石斛(15g)麥冬(9g)黃連(3g)竹葉(6g)荷梗(15g)知母(6g)甘草(3g)粳米(15g)西瓜翠衣(30g)(原書未著用量)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暑益氣,養陰生津。 【主治】 暑熱氣津兩傷證。身熱汗多,口渴心煩,小便短赤,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數。 【病機】 本方為治暑熱氣津兩傷之常用方,病因為暑熱內侵,耗氣傷津所致。暑為陽邪而通於心,暑熱傷人則身熱;暑熱擾心則心煩;暑性升散,使腠理開泄,故見汗多;熱傷津液,故口渴、尿少而黃;暑易耗氣,故見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王士雄云:“暑傷氣陰,以清暑熱而益元氣,無不應手取效。”《溫熱經緯》薛生白濕熱病篇,故立法組方當清熱祛暑與益氣生津並舉。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用於夏月傷暑,氣陰兩傷之證。臨床以體倦少氣、口渴汗多、脈虛數為辨證要點。2.現代運用:本方可用於夏月傷暑、小兒及老人夏季熱、支氣管哮喘夏季發作、肺炎及多種急性傳染病恢復期等辨證屬中暑受熱、氣津兩傷者。3.注意事項:本方因有滋膩之品,故暑病夾濕者不宜使用本方。 【附方】 清暑益氣湯《脾胃論》黃芪汗少,減五分蒼朮泔浸,去皮以上各一錢五分(4.5g)升麻一錢(3g)人參去蘆澤瀉炒曲橘皮白朮以上各五分(各2g)麥門冬去心當歸身炙甘草以上各三分(各2g)青皮去白,二分半(1.5g)黃柏酒洗,去皮,二分或三分(2g)葛根二分(1.5g)五味子九枚(2g)水煎服。功用:清暑益氣,除濕健脾。主治:平素氣虛,又受暑濕。身熱頭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飲食,胸滿身重,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膩,脈虛者。 【方歌】 王氏清暑益氣湯,善治中暑氣津傷,洋參冬斛荷瓜翠,連竹知母甘粳襄。
5 清絡飲 ? 鮮荷葉邊;鮮銀花;絲瓜皮;西瓜翠衣;鮮扁豆花;鮮竹葉心 ? 祛暑清熱。 ? 暑傷肺經氣分輕證。身熱口渴不甚,頭目不清,昏眩微脹,舌淡紅,苔薄白。
【中文】 清絡飲 【漢語】 QingLuoYin 【英文】 Channel-ClearingBeverage 【分類】 祛暑劑 【出處】 《溫病條辨》 【組成】 鮮荷葉邊二錢(6g)鮮銀花二錢(6g)絲瓜皮二錢(6g)西瓜翠衣二錢(6g)鮮扁豆花一枝(6g)鮮竹葉心二錢(6g) 【用法】 以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祛暑清熱。 【主治】 暑傷肺經氣分輕證。身熱口渴不甚,頭目不清,昏眩微脹,舌淡紅,苔薄白。 【病機】 本方為治暑熱傷肺輕證的常用方。暑熱輕微,邪淺病輕,津傷未甚;故身熱口渴不甚;暑熱上擾清竅,乃致頭目不清,昏眩微脹;舌淡紅,苔薄白亦為邪淺病輕之象。傷暑輕證,治療不必重劑,只宜辛涼芳香輕藥以祛暑清熱。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是治療暑熱傷肺輕證的常用方。臨床身熱口渴不甚,頭目不清,舌苔薄白為辨證要點。2.現代運用:本方適用於暑溫中的輕淺之證。3.注意事項:若暑溫表寒較重,或熱渴大汗,或汗多脈散大,喘咳欲脫者,均不宜使用。 【方歌】 清絡祛暑六藥仙,銀扁翠衣瓜絡添,佐以竹葉荷葉邊,暑熱傷肺輕證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