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道德经详解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19-01-09 | 阅:  转:  |  分享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原典】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释义】

千里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的跨出开始。

每个人小的时候都会被老师或者家长问起:你长大了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同样,每个孩子都会梦想着自己长大了能够成为白衣天使,祖国的园丁、科学家、记者、作家……然而,当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又有多少人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理想呢?

老子在这里点明了人们失败的原因,或者说他告诉了我们踏上成功之路的方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话道出了两种智慧——“千里之行”与“始于足下”。千里之行说的无非是一种远大的奋斗目标,也就是孩子们常说的“我长大了要做科学家、要做作家……”当然,有了目标还要有行动,要勇敢地跨出第一步,也就是说要“始于足下”。



【解读】

行动——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哪怕仅仅是微乎其微——能吃饱饭、有衣服穿、有房子住……然而,唯有行动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些目标:若想吃饱饭就要去劳动、就要去工作;同理,我们如果想在人生之路上有所作为,就不要讲我们心中的那份宏伟蓝图深藏于大脑之中,随着我们的老去而发霉烂掉,而要敢于迈出成功的第一步,这样的人生才更有意义,我们离成功也会越来越近。

陈涉少时,曾受人雇用,替人耕种,心中不满于这种处境,在垄上休息时,常感慨怅恨,有一回对同耕者说:“假如哪一天富贵了,彼此不要忘了拉朋友一把。”同伴嘲笑他:“你现在替人耕种,地位卑微,还说什么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后来在大泽乡和吴广发动起义灭秦,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壮举,若无佣耕垄上时就存埋在心底的鸿鹄之志,怎能想象他后来的惊天壮举?

陈涉曾说过一句话:“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有这样一种虽死不辞的精神及高度的自尊自信,则仁在此种心志下激发出来的潜能,又岂是那些连好梦都不做一个的瞌睡不醒的人所能相比的?

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愿,有了这一理想才使他成为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的事业鞠躬尽瘁,成为深受人民爱戴的总理。

人们常说:“成功,始于心动,成于行动。”只有心动而没有行动,任何成功的渴望都将以失败告终。若想步行千里,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迈出第一步,然后是第二步,第三步……直至到达千里终点。

对于那些想要“行千里”而不去“迈步”的人来说,他们只能默默承受失败的命运;任何不付出行动的等待都不会产生成功的奇迹,就像一名减肥者计划每天减掉半两肥肉,却每天和往常一样不采取任何运动或节食措施,谁都不难猜到他减肥的最终结果。

蒸汽机车的发明者史蒂芬孙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没有机会读书,只好去给邻居放牛。但一有时间,他就用黏土和空心树枝做他想象中的蒸汽机车模型。到他17岁时,他真的做成了一部蒸汽机,还让父亲帮他烧火做实验。史蒂芬孙虽然没有进学校读书的机会,但机器就是他的老师,而且他是非常用功的学生。当同龄人在那游山玩水、逛酒吧间的时候,他却在拆洗机器,仔细研究和反复实验。当他作为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和蒸汽机的改进者闻名于世的时候,那些游手好闲的人又都开始羡慕他了。

古往今来,能够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人很多。他们的成就和荣誉往往令人敬佩、羡慕,人们也常渴望着能取得他们那样的成就。而无论是哪一个有志者,都应该记住老子的这句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立即开始行动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有了这第一步我们才能沿着这条路一步步地接近成功、接近终点。



献花(0)
+1
(本文系千機閣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