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考尔伯格道德实验
2019-01-11 | 阅:  转:  |  分享 
  
柯尔伯格的道德实验王兴琳道德实验的源起个性心理学的研究期望能揭示使每个人不同于他人的那些特征,并找出产生这些特征的来源。‘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人们问的是那个人比较持久的一些品质,由这些品质可推断出他会有的一些行为。一个人的道德原则常常在他对事情的决定中起作用。而人们的
道德原则又常常是那么不同。何为道德?心理学家说那就是人们用来辨别事情对错的看法和信仰。一个人的道德观念是由那个人生长在其中的社会文
化所阐明的行为准则所决定,并把它‘内化’了。道德观并不是一出生就有的。随着人的成长,由儿童,青少年而至成年,人的道德观也逐渐形成。
那么这种道德观是怎样形成的呢?社会文化怎么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形成呢??在道德形成的心理研究中最有名的是皮亚杰和柯尔伯格了。柯尔伯格认
为人的道德发展与人的认识活动及其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他强调道德动机、道德判断、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等心理成分的作用,皮亚
杰对品德心理,侧重于理论研究,而柯尔伯格则主张把他的品德心理的研究,应用于教育工作,他认为教育工作按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办
事,才会取得效果。柯尔伯格继承了皮亚杰的工作。他在芝加哥大学所做的研究工作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题:一个儿童是怎样从无道德意识而变为有
道德观的。他想证明的是,人的道德判断能力是在儿童时代分阶段发展起来的,这与皮亚杰所说的人的智力是分阶段发展的一样。换句话说,一个儿
童只有达到了一定的智力水平才有可能发展那一阶段的道德观。实验介绍实验目的通过道德两难故事研究不同年龄的儿童道德判断标准和特征,揭示
儿童道德发展形成的阶段和规律。柯尔伯格研究儿童品德心理的方法是:他编制了九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让儿童、少年和青年听了故事以
后,判断是非,然后进行回答问题,再根据被试者的回答来划分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同时又根据一系列的回答,编制了各种不同水平
的量表,再来测定其它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其中最常用的是弟弟的难题和海因茨偷药的难题,后一个故事是这样描述的:在欧洲有一个妇女患
癌症快要死了,有一种药能救活她,那是本城药剂师最近发现的某种形式的镭,药剂师索价贰仟元,这是药剂师制造此药费资的十倍
,病妇的丈夫,名叫海因茨,向他所认识的每一个人借钱,但凑在一块也不是药费的一半,他告诉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
了,请求他把药卖得便宜些,或让他以后付款;但药剂师都说:“不行!”,这位丈夫感到失望,于是破门进入药剂师的店把药偷走
。问:这个丈夫应该这么做吗?为什么?柯尔伯格的第一批被试是住在芝加哥郊区的72名男孩。他们分别为10岁、13岁和16
岁。为避免家庭环境对被试道德判断水平的影响,所选被试有一半来自于社会经济水平处于中上等的家庭,而另一半来自于社会经济水平处于中下
等的家庭。实验时,柯尔伯格把这些故事给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看,让他们对故事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他把这些内容记录下来,用以分析被试使用
的道德准则。柯尔伯格和他的同事们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每隔3年重复一次,一直追踪到22、23岁,对儿童
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精细而系统的梳理,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发现儿童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又有两个阶段,总共分做
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道德判断动机。(一)前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利益,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与自身
利害关系来判断好坏是非,这个水平有两个阶段:1.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凡是能够避免受到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
,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他们道德判断是根据是否受到惩罚或服从权力。2.手段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有人也把这个阶段叫做利己
主义阶段或交易性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评价,首先考虑的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别人的需要,也初步考虑到人与人的关系,
但这种关系常常被看成是交易的关系。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好,否则就不好。好与坏的根据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准,是比较实用的。(二)习
俗水平这个水平的特点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比较关心别人的需要。这个水平的两个阶段是:3.人与人之间的定向阶段(亦即好孩子的定向)
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行为是为了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赞同。能否被别人喜欢,能否得到赞扬,是他们行为评判的标准。当个好孩子就应该遵守规则。
4.维护权威或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个水平的特点是儿童意识到法律与秩序的存在,表现为服从权威,服从社会规范,尊重法律的权威,认为
只要遵纪守法就是好的。儿童的道德判断没有脱离习俗的种种情况,也没超过常规的准则和外部社会的某种希望。(三)后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
主要特点是,他的道德评价会以普遍的道德准则和良心为基本依据,超越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这个水平的两个阶段是:5.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
在这个阶段,认识到法律、习俗的道德准则仅是一种社会契约。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说来,这个阶段
是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幸福的,该阶段的人开始认识到,现实中存在着合情不合法的事,也存在着合法却不合情的事。但并不同意用单一的规则
来衡量一个人的行为。在这个阶段的人从法律上、道义上比较辩证地看到各种行为的是非善恶。柯尔伯格认为,这一阶段的人会尝试调和道德与
法律间的冲突。6.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在判断道德行为时,不仅考虑到适合法律的道德准则,同时也考虑
到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人的道德建立在对普遍道德的信仰之上,如正义、公正、平等、自由等,而不再拘泥于法律。此时,决定道
德的是个体内在的良心。他们认为个人为了坚持崇高的原则可以忍受屈辱甚至可以殉难。这种道德判断已超越某些规章制度,考虑更多的是道
德本质,而不是具体的道德准则。柯尔伯格认为,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够完全达到最后一个阶段。从以上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
段来看,较皮亚杰的阶段的划分有所发展。柯尔伯格的调查研究显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其趋势是由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而后
又进入到后习俗水平。柯尔伯格对于他研究的道德发展阶段也作了如下的全面概括:水平和阶段行为的例子一、前习俗水平道德前期1.以处
罚和服从为本位为了避免处罚而服从规范2.天生的享乐主义为了报价和有利的回报而遵守规范二、习俗水平传统一致的道德3.保持良好关系
和认同别的“好孩子”道德为避免别人反对或不乐,而遵守规范4.维护权威的道德为避免犯罪而遵守规范三、后习俗水平自我接受的伦理
道德原则5.契约性、个人权益和民主合法的道德为维持以社区利益,尊敬公平的判决而遵守规范6.个人良心的道德原则为避免良心上的自责而遵
守规范柯尔伯格道德实验的优点柯尔伯格虽然认为道德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可逾越,但是通过学校教育和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儿童道德
的发展。他主张道德教育不能照行为主义的方法,进行机械训练。这种方法不切合实际,因为机械训练的结果在实际的社会情境中作用
不大。其次,柯尔伯格并不机械地把儿童模式化,而是能从实际出发,即从每一个儿童的实际出发,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特点,努
力促进他们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并且使道德判断能力逐渐地同行为一致起来。他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和探索,形成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提出了“品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型。”该理论不仅是当今美国德育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流派之一,而且对其他国家德育理论的发
展产生了极为深刻和广泛的影响。柯尔伯格的理论,特别是道德两难问题,对于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个理论注
意联系实际和德育工作中的认识与行为的一致性,根据道德两难故事的回答而划分出不同的水平与阶段其道德发展理论对我国的德育实践具有很大的
启示和借鉴意义。柯尔伯格道德实验的缺点柯尔伯格的理论存在一些缺点。在他编制的一些道德故事中,实际上他忽视了社会条件这个根本的东西。而在引导学生讨论这些问题时,他认为无法解决社会上的矛盾,因而回避矛盾,而只是激发学生去发现更高的道德标准,以及引导学生对社会上的不平产生同情心而已。他对于道德行为的训练不象他对道德判断那么重视。从柯尔伯格的理论中,清楚地看到他没有也不可能从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上引导学生去分析观察道德冲突的根源,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去进行社会变革。
献花(0)
+1
(本文系J简简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