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悬崖目录DIRECTORY010203背景介绍实验内容实验结果01PART01背景视觉悬崖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于本世纪60 年代设计的一种用来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这个在心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研究还要从在行为农场的一次接生山羊的经历说起。她刚完成 第一头小山羊的清洗,第二头就要生出来了。沃克她正不知所措时,农场主说:“把它放在台子上。”那是一个一英尺见方的高台。她担心“它不会 摔下来吗”,农场主向她保证不会。她把那只还湿湿的小东西放在台子上,它稳稳地站在上面,还不时环顾四周。看来,山羊有与生俱来的在悬崖边 幸存的能力。PART01背景四年后沃克到康奈尔,他们一起进行了许多比较研究。偶然地,她提起她们一家从加州驱车东行的途中,在大 峡谷边野餐,担心当时两岁的孩子会掉下悬崖(这样的情况当然没有发生)。于是他们萌发了模拟“悬崖”的实验构想,探究对深度的知觉到底是先 天的还是后天的。PART01背景视崖装置类似于一张桌子,桌面是一块厚玻璃。中央有一个0.3米宽的容纳婴儿的平台,两边玻璃下铺着 同样红白相间的格子布料:一边紧贴玻璃,形成“浅滩”;另一边与玻璃相隔数尺,形成“悬崖”。他们首先对在黑暗环境中成长的小鼠进行悬崖实 验,接着又做了鸡、羊、狗、猫。实验动物被放置在中间板上,观察它们能否区别浅滩和深渊,以避免摔下“悬崖”。结果发现它们天生地能感知避 免摔下。。PART01背景自然地,他们想观察人类婴儿的情况。他们在当地报纸上登载了“爬行宝宝(crawlingbaby)” 的广告,提供报名专线给想让他们的孩子参加实验的父母。吉布森的一些同事一开始并不看好,因为父母恐怕孩子会受到惊吓。但实际上反响很大, 在告知实验内容后大多数父母都带着孩子来了。虽然学会爬行的时间各异,但实验中他们只是关注孩子的爬行行为。实验中,婴儿被放在桌面的中间 板上,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装置的“深”、“浅”两侧召唤婴儿,观察婴儿是否拒绝经过有深度错觉的“悬崖”一边爬向母亲,借以研究婴儿的深 度知觉的发展。02PART02实验内容如图所示。这是一个特制的设备,上面以无色透明的钢化玻璃为面,底下两端在不同位置放置红白格 相间的棋盘布,其中一端紧贴着玻璃放置,看起来没有深度,为“浅滩”,另一端则将同样的图案置于低于玻璃1.33m的地方,造成——个视觉 上的“悬崖”’在两端之间有——个过渡地带贴有白胶布,称为“中央板”。PART03实验内容实验中,婴儿被放在桌面的中间板上,让婴 儿的母亲先后站在装置的“深”、“浅”两侧召唤婴儿,观察婴儿是否拒绝经过有深度错觉的“悬崖”一边爬向母亲,借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发 展。PART03实验内容结果显示,36名孩子中只有3名爬过了“悬崖”。虽然他们不能断定避免悬崖的倾向是先天的,因为婴儿在6—1 0个月大,但是他们都不太可能有过相关经历。父母也没有给过他们有关的指导。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们也没有发现婴儿流露出明显的 害怕迹象,只是避开“悬崖”。03PART03实验启示根据研究发现,6。7个月已能爬行的孩子几乎都敢于自由的爬过“浅滩”,而拒绝 “悬崖”。这说明这一年龄阶段的婴儿已具有深度知觉,并对悬崖表示出了恐惧、害怕。在近年的研究中,研究者将视觉悬崖的测查与生理指标的测 查结合起来,使对婴儿深度知觉的测查大为改善,发现婴儿在更小的时候(2个月)就开始具有深度知觉。实验时,将2个月的婴儿分别置于深、浅 两端,发现当他们在不同端时,其心跳频率不同,在深端时其心跳频率下降。研究者认为这是一个出现注意反应的标志,同时也说明2个月的婴儿已 具有最初的深度知觉能力。从情绪发生发展的角度看,恐惧感就是在此深度知觉能力的基础上才发展起来的。PART03实验启示吉布森及其 他研究者认为视觉悬崖反应不仅仅说明了婴儿是否具有深度知觉,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婴儿对物体的特性具有了一定的认识,因为他必须是认识 到了紧贴棋盘格的一边是坚硬的,可支持的,而另一边则不是,他才敢于爬过“浅滩”。PART03实验启示“视崖实验”的意义不仅在 于试图回答深度知觉的先天性问题,这个实验方法本身就是开创性的:因为不可能在真的悬崖边进行,吉布森和沃克发明的模拟装置很好地解决了这 一问题。有效地创设了深度知觉情景,使婴儿的深度知觉得到客观的测量。此研究启示我们:研究婴幼儿,特别是面对不能说、不能配合的婴儿,设 置出能观察、测量婴儿的情景至关重要。甚至在今天,它在儿童发展、认知甚至心理健康等研究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然,由于婴儿的身体协调性还没有发育完全,最好还是不要让孩子处于“悬崖”边的危险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