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婚姻不忠定律Gain-losstheoryofattractionIn1965,Aronsonproposedthatin terpersonalattractionandlinkingcouldbeunderstoodinterms ofthebalanceofrewardandcost.Thisimpliedthatcontrast—ag ainorlossofpositivefeedbackfromtheotherperson—hasmoree ffectonlinkingthantheabsoluteleveloffeedback.From:http:/ /en.wikipedia.org//wiki/Elliot-Aronson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参考文献:吴建平,社会心理学,2 005,152-153也称人际吸引的得失原则(gain-losstheoryofattaction)与自始至终一直对自己持肯 定态度的人相比,人们更喜欢那些开始时对自己持否定态度或漠视态度,而后来又持肯定态度的人,即新获得的爱更有吸引力。实验介绍参考文献: 罗庆,活用人际关系的力量,2012,198-200.人物:阿伦森(AlliotAronson)、林德实验对象:多名被试 ,其中一名为假被试。实验过程:假被试在实验的休息时间前往办公室汇报情况,包括对其他被试的印象和评价。其他被试可以听到假被试对自己的 评价。实验过程——四情境参考文献:罗庆,活用人际关系的力量,2012,198-200.肯定——让第一组被试始终得到好的评 价:假装被试从一开始就用欣赏的语气说他们如何如何好,他如何如何如何喜欢他们。否定——对于第二组被试,假被试从开始至终都对他们持否定 态度。提高——对第三组,前几次评价都是否定的,后几次则有否定逐渐转向肯定。降低——对第四组,前几次评价是肯定的,后几次则从肯定逐渐 转向否定。实验结果条件喜欢水平肯定(肯定——肯定)+6.42否定(否定——否定)+2.52提高(否定——肯定)+7.76降低(肯定 ——否定)+0.87备注:表中得分-10——+10等级评定量表上以得分-10表示最厌恶,以+10表示最喜欢。参考文献:许克毅等 ,当代研究生透视,2002,131-132实验结论参考文献:许克毅等,当代研究生透视,2002,131-132人们 对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变得肯定自己的对象喜欢程度最高,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而对于从肯定到否定变化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低, 大大低于一直否定自己的交往对象。也就是说,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最喜欢的是喜欢我们的水平不断增加的人,而最厌恶的是喜欢我们的水平不断减 少的人。Gain-losstheoryofattractionAnexampleishowcomplimentsa remoremeaningfulwhentheycomefromsomeonewhoisusuallycri tical,ratherthanfromareliablesupporter.Anotherexampleis thatacouplemayfeelmorededicatedtotheirrelationshipifth eyinitiallydislikedeachother.From:http://en.wikipedia.org//w iki/Elliot-Aronson对婚姻不忠定律参考文献:许克毅等,当代研究生透视,2002,131-132心理学者伯 斯奇德等(E.Berscheid,T.Brothen&.W.Craziano,1976)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把这条原 则幽默地称为“对婚姻不忠定律”,从新朋友那里获得的肯定评价会更有积极作用。理论基础http://bbs.xmfish.com/re ad-htm-tid-2690561.html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价值保护的倾向。人们的自我价值感依赖于外界对自我价值的支持性信息。 当外界支持信息增加时,自我价值感增强。当自我价值面临外界威胁时,就会引起自我价值保护的消极变化(出现防卫心理)。理论基础http: //bbs.xmfish.com/read-htm-tid-2690561.html当外界出现支持信息(肯定)时,即使一点点也能使 自我价值得到提高,被激发起的作出回报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对一向否定我们的力量,在自我概念中就已经把它置于一个特殊的地位并适应它的存在 而不用对其设定心理防卫。人们在面临自己自我价值威胁时的优先反应,不是否定自身,而是尽可能维护自己。这样,先喜欢而后转向否定我们的对 象,必定会激发起我们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使我们对其持高度否定和拒绝的态度。阿伦森效应与幼儿行为塑造参考文献:[1]秦旭芳, 赵静.心理学效应在幼儿行为塑造中的运用——“阿伦森效应”巧用[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02):31-34.[2] 郦腊凤."阿伦森效应"[J].陕西教育(教学),2005,(02):1.使用“阿伦森奖励递减效应”,改正和抑制幼儿的不适当行 为。例:使用奖励递减的方法改正月月多动寻求教师关注的行为。使用“阿伦森奖励递增效应”,巩固和塑造幼儿的良好行为。例:使用奖励递增法 塑造妞妞不挑食的行为。阿伦森效应与不良行为使用“阿伦森效应”可以矫正儿童行为中出现的某些偏差。“阿伦森效应”和“德西效应”紧密联系 。正确把握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的关系参考文献:[1]彤珊.“阿伦森效应”与儿童偏差行为矫正[J].内蒙古教育,1997,(01) :44.[2]孙振涛.“阿伦森效应”[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7,(09):39.阿伦森效应与不良行为参考文献:董彦旭 .巧用“阿伦森效应”矫正不良行为[J].天津教育,1999,(Z1):37.欲擒故纵使用“阿伦森效应”改正学生上课看卡通不认真 听课的行为。阿伦森效应的应用参考文献:郦腊凤."阿伦森效应"[J].陕西教育(教学),2005,(02):1.对学生的表扬和批 评要注意“阿伦森效应”的存在。实物奖励——表扬或称赞——教学方法参考资料书籍:移动图书馆——学术资料——章节——对婚姻不忠定律期刊 文献:中国知网网页:百度Gain-losstheoryofattractionIn1965,Aronsonpropos edthatinterpersonalattractionandlinkingcouldbeunderstood intermsofthebalanceofrewardandcost.Thisimpliedthatco ntrast—againorlossofpositivefeedbackfromtheotherperson— hasmoreeffectonlinkingthantheabsoluteleveloffeedback.Fr om:http://en.wikipedia.org//wiki/Elliot-Aronson美国社会学家阿伦森和林德请了许多被 试分四组来参加一项实验,其中一位被试实际上是研究者的助手,亦即假被试,研究者安排这名假被试担当这些被试们的临时负责人。在每次实验的 休息时间,这名助手都会离开被试们,到研究主持者的办公室向其汇报情况,其中会谈到对其他被试的印象和评价。被试们的休息室与研究主持者的 办公室只有一墙之隔,虽然两人压低声音谈话,但是实验以巧妙的安排,让被试们每次都能清楚地听到别人怎样评价自己。Gain-losst heoryofattractionAnexampleishowcomplimentsaremoremeaning fulwhentheycomefromsomeonewhoisusuallycritical,rathert hanfromareliablesupporter.Anotherexampleisthatacouplem ayfeelmorededicatedtotheirrelationshipiftheyinitiallydi slikedeachother.From:http://en.wikipedia.org//wiki/Elliot-Aron son没找到伯斯奇德的实验。悄咪咪地告诉你,伯斯奇德是女生。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价值保护的倾向,而自我价值感,都是既有一切自我价值支 持信息的总和。既有的一切自我价值支持力量,无论多大,都已成为一个自我价值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并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然而,由 于人们的自我价值感依赖于外界对自我价值的支持性信息,当外界参照信息出现变化时,人们的自我价值感也会出现相应变化。当外界支持信息增加 时,自我价值感增强,当自我价值面临外界威胁时,就会引起自我价值保护的消极变化(出现防卫心理)。因此,当外界出现支持信息(肯定)时, 即使一点点也能使自我价值得到提高,被激发起的作出回报的愿望也更加强烈。相反,对一向否定我们的力量,在自我概念中就已经把它置于一个特 殊的地位并适应它的存在而不用对其设定心理防卫。而原来肯定我们的人转向否定我们,意味着我们正在丧失既有的自我价值支持力量。人们在面临 自己自我价值威胁时的优先反应,不是否定自身,而是尽可能维护自己。这样,先喜欢而后转向否定我们的对象,必定会激发起我们强烈的自我价值 保护作用,使我们对其持高度否定和拒绝的态度。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这种人的否定和拒绝,比对原来就同样否定我们的人更强。“德西效应”是指 如果将奖励同某件事联系起来,人们的兴趣就会一定程度上转移到对奖励的追求上。1.首先,在刚开始时,尽量不要过早地使用高价值的奖赏,除非想运用其消极影响的一面。其次,不能将奖品的档次划分的过大。第三,将奖励与所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搭配起来,方能长久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2.相较于实物奖励,学生更加期望老师对他们成果的表扬和称赞,但这些都不如课程本身吸引学生更加有魅力。参考文献:马洪军.浅析“德西效应”与“阿伦森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妙用[J].中学生物教学,2003,(Z2):33-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