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演变03
诗出风雅颂,法归赋比兴(文学的演变0302)
02《诗经》:生活是文学之源
如果把先秦文学视作一副拼图,诗歌应当是第一块,也是最重要的一块。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源自远古歌谣。从远古到秦统一,华夏先民曾吟唱过的歌谣,其数量难以估计,但绝大多数歌词都消失在时间长河中了。流传至今而确实可信的歌谣,以《诗经》中的作品为最早,且大多已经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成为真正的文学作品。
《诗经》,即孔子所说的“诗三百”,其中作品产生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六百年间)。其中既有宫廷、官府的创作,也有经官方音乐机构收集整理的民间创作,内容上或为祭祀的礼乐,或为宴饮的雅乐,或为表达个人生活体验、思绪情感之作。总的说来,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出周文化的特点,关注现实,注重理智,幻想成分少,内容和思想上都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所以人们也常将《诗经》视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与代表浪漫主义的《楚辞》相对。
内容:分、雅、颂
《诗经》,共305篇,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即《国风》,是官方收集整理的当时各诸侯国的民间歌谣,反映的是生活;“雅”包括《大雅》和《小雅》,是官员、贵族的作品,体现的是政治;“颂”是宗庙祭祀的歌乐,有宗教的意味。其中最广为人们所称道的“十五国风”,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间歌谣精品集,反映了当时人民最真实的生活和情感。那些真挚的爱情、亲情、袍泽之情,那些真淳的欢乐、哀愁、期冀、失望……古往今来,情思相通,所以最能打动人心。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情(出自《诗经·国风·郑风》)。哎,翻译功夫不到家,译成白话反而没了味道。建议大家自己去读读原文,那些词句从唇齿间滚过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更不用说其中拳拳真情之美了:“凯风自南,吹彼棘心”、“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手法: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赋就是平铺直叙,写景记事,有什么写什么,把思想感情或事物直接叙述出来。赋铺陈开来,还可以构成排比,更能酣畅淋漓、充实细腻地展开描述。如《国风·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bì]发[bō],二之日栗[lǐn]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sì],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yè]彼南亩,田畯[jùn]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gēng]。女执懿[yì]筐,遵彼微行,爰[yuán]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fán]祁[qí]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dí]场。朋酒斯飨[xiǎng],曰杀羔羊。跻[jī]彼公堂,称彼兕觥[sìgōng],万寿无疆。
参考译文:
七月大火星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寒风凛冽,十二月寒意逼人。没有好衣没粗布,怎么挨过年底?正月开始修犁,二月下地耕种。带着我的妻儿,把饭送到南边地,田官赶来主持祭礼。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春日阳光暖,黄鹂婉转歌。姑娘提着竹筐,沿着小道行,抬手采嫩桑。春来日子渐渐长,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怕要随贵人去他乡。
……
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二月开初行“早”祭,献上韭菜和羔羊。九月寒来霜降,十月清扫谷场。两壶美酒敬宾客,宰了小羊杀大羊。登上主人的公堂,举杯共敬那主上,齐声共祝寿无疆。
这是全篇用“赋”法的典范。一位有丰富农作经验的诗人,以自述口吻,从天气转凉的“七月”开始,历数一年中农人为“公”与“公子”们劳作不休的辛劳困苦。每个月中有哪些事,就直陈其事,一一铺叙开来。在诗歌“言情”的艺术价值之外,还记录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和农夫的日常生活情况,有丰富的历史价值。
到了汉代,在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更被发扬到了夸张的地步。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如司马相如著名的《子虚赋》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臣闻楚有七泽,尝见其一,未睹其余也。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耳者,名曰云梦。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茀郁,隆崇嵂崒;岑崟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罢池陂陀,下属江河。其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坿,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其石则赤玉玫瑰,琳瑉琨吾,瑊玏玄厉,碝石碔玞。其东则有蕙圃:衡兰芷若,芎藭昌蒲,茳蓠麋芜,诸柘巴苴。其南则有平原广泽,登降陁靡,案衍坛曼。缘以大江,限以巫山。其高燥则生葴菥苞荔,薛莎青薠。其卑湿则生藏莨蒹葭,东蔷雕胡,莲藕觚卢、菴闾轩于,众物居之,不可胜图。其西则有涌泉清池,激水推移,外发芙蓉菱华,内隐钜石白沙。其中则有神龟蛟鼍,瑇瑁鳖鼋。其北则有阴林:其树楩柟豫章,桂椒木兰,蘖离朱杨,樝梨梬栗,橘柚芬芳;其上则有鹓雏孔鸾,腾远射干;其下则有白虎玄豹,蟃蜒貙犴。
一读之下,就算不懂,也大致能看出作者刻意铺陈夸饰的“赋”物之法。因此,这类文章就被命名为“赋”,汉赋由此得名。
“比”是类比和比喻,用一个事物比譬另一个相似的事物,以彼物比此物。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比”的好处在于形象生动,能鲜明地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进而引发人们相应的情绪。《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其中有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等;更常见的是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qí],齿如瓠[hù]犀,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参考译文:
双手白嫩如春荑,肤如凝脂细又腻;脖颈粉白如蝤蛴,齿如瓜子白又齐;额头方正蛾眉细,笑靥醉人真美丽,秋波流动蕴情意。
“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如《关雎》有言:
关关雎鸠[jūjiū],在河之洲。窈窕[yǎotiǎo]淑女,君子好逑[qiú]。
参考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诗经》的内容与基本手法,一言以蔽之,即:诗出风雅颂,法归赋比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