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臁疮
2019-01-22 | 阅:  转:  |  分享 
  
辨证论治外治内治其他疗法胶布包扎、手术湿热下注证脾虚湿盛证气虚血瘀证应采取中西医结合、内外治并用的综合治疗,促进疮面早
日愈合。初起出现小腿下段肿胀、沉重感,局部青筋怒张,行走及站立加重,朝轻暮重,内踝、外踝上方皮肤出现红褐色或青紫色瘀斑,皮
肤逐渐出现脱屑、粗糙、色素沉着,趋向苔藓样变,局部可有轻度瘙痒感。局部持续漫肿,苔藓样变的皮肤渐出现裂隙,自行溃破或抓破后糜烂、
渗出形成溃疡。周围皮肤红肿,溃疡面初期坏死组织及脓液不断增多。有恶臭味,伴有疼痛。待坏死组织脱落,脓性分泌物可减少,出现浆液性分泌
物,溃疡面可呈灰白色、淡红色、鲜红色不等。若溃疡周围皮肤黑褐、粗糙、色素沉着逐步改善,溃疡面干净,出现鲜红色,溃疡可渐愈合形成癜
痕。但周围皮肤仍干燥、粗糙、脱屑、色素沉着等,如遇损伤仍会复发。证候:疮面腐暗,脓水浸淫,秽臭难闻,四周漫肿灼热,伴有湿疹,痛
痒时作;甚者恶寒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和营消肿。方药:三妙丸合五神汤加减
。红肿疼痛重者加赤芍、丹参;肢体肿胀明显者加车前草、泽泻。证候:病程日久,疮面色暗,黄水浸淫,患肢浮肿;伴纳呆,腹胀,便溏,面色
萎黄;舌淡,苔白腻,脉沉无力。治法:健脾利湿。方药:参苓白术散合三妙丸加减。证候:溃烂多年,腐肉已脱,
疮面苍白,肉芽色淡,周围肤色暗黑,板滞木硬;伴倦怠乏力;舌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腻,脉细涩。治法:益气活血,祛瘀生新。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初期局部红肿,溃破脓性分泌物多者,宣用10%黄柏溶液湿敷;马齿苋60g,黄柏20g,大青叶30
g,煎水湿敷。局部红肿,渗液较少者,宜用金黄膏外敷。后期疮面腐肉不脱,用红油膏、九一丹或八二丹外敷。腐肉已脱,疮面肉芽始长时
,用白玉膏、生肌散外敷。疮面周围有湿疮者,用青黛散麻油调敷。疮面出血时掺桃花散。配合缠缚疗法,即用宽绷带缠缚患处和整个小腿,隔l~
2d换药1次。胶布包扎法:将胶布剪成宽为2cm,长为小腿周径一圈半的胶布若干条。先用等渗盐水清洗患部,将胶布包扎在小腿自溃疡
面上缘2cm处开始,第2条胶布宽度的一半贴在第1条胶布上,另一半贴在疮面上.如叠瓦状把疮面封住,直到超过疮面下缘2cm处为止。
包扎须稍用力,使胶布的中段正粘疮面。若分泌物少,可每局更换1次;若分泌物多而腥臭,3~4d换1次。伴有湿疮或对胶布过敏的患者,不
适宜用本法。此外,治疗必须至疮面全部愈合方能停止,否则疮面又会迅速扩大。手术:下肢静脉曲张者,可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术。
臁疮是指发生在小腿下部的慢性皮
肤溃疡。相当于西医的下肢慢性溃疡。发于双小腿内、外侧的下l/3处,溃疡发生前患部有长期皮肤瘀斑、粗糙表现,溃疡发生后疮
面经久不能愈合,或溃疡愈合后易因损伤而复发。臁疮之名首见于《疮痔经验全书》。文献中还称本病为“裤口毒”、“裙边疮”等,俗称“老
烂脚”。多由于经久站立或负担重物,劳累耗伤气血,中气下陷,而致下肢气血运行无力,气血瘀滞,肌肤失养。复因局部损伤(如碰伤、虫蚊
叮咬等),湿热之邪乘虚而入,湿热蕴结于下而成。西医认为本病与下肢深、浅静脉及交通支血管的结构异常、静脉压力增高、深静脉瓣膜功能
不全或深静脉血栓形成、长期站立、腹压过高和局部损伤等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不畅有关。临床表现患者有长期站立工作史,好发于小腿的下
l/3处,内侧多于外侧。常为筋瘤等的并发症。依据发病过程可分为三期:溃疡前期
溃疡期溃疡愈合期(
图)深静脉通畅实验、浅静脉和交通支瓣膜功能实验等检查可进一步了解其发病原因,下肢静脉血管造影、超声多普勒检测等方法可检查下肢静脉
情况。小腿结核性溃疡多有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史;皮损初起为红褐色丘疹,中央坏死。溃疡较深,呈潜行性,溃疡边缘呈锯齿状,脓水稀薄呈败
絮样,疮周皮色紫暗,顽固难愈,愈后可留凹陷性色素癜痕。疮面分泌物涂片检查可找到结核杆菌,也可培养出结核杆菌。小腿癌性溃疡可为原
发性皮肤癌,也可由臁疮经久不愈发生恶变。疮口状如火山,边缘卷起,不规则,质硬,呈浅灰色,溃疡面易出血。局部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献花(0)
+1
(本文系星海迷茫lln...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