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胰岛素及其他降血糖药
2019-01-22 | 阅:  转:  |  分享 
  
引言引言研究进展迅速,效益惊人最具革命性的产品为吸入型胰岛素已获FDA批准。胰岛素增敏剂:
罗格列酮,8700万美元,(1999,第3季度),20亿美元吡格列酮1740万美元,20亿美元第一节
胰岛素一、注射用普通胰岛素insulin多由猪、牛胰腺提得。其结构有种属差异,虽不直接妨碍在人体发挥作用,但可成
为抗原,引起过敏反应。目前可通过重组DNA技术利用大肠杆菌合成Ins,还可将猪Insβ链第30位的丙氨酸用苏氨酸替代而获得
人Ins。药理作用1.对代谢的影响降低血糖:加速葡萄糖的氧化和酵解促进糖原的合成和贮存抑制糖原分解和异生
。能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的生成,增加脂肪酸和葡萄糖的转运,使其利用增加。增加氨基酸的转运和核酸、
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2.其他可加快心率,加强心肌收缩力和减少肾血流。在伴发相应疾病时
应予充分注意。()临床应用治疗I型糖尿病的最重要药物,对胰岛素缺乏的各型糖尿病均有效。主要用于下列情
况:I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或用口服降血糖药未能控制者。糖尿病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者,如酮症酸中毒及非酮
症性高渗性昏迷。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娠、创伤以及手术的各型糖尿病。细胞内缺钾者,Ins与葡萄糖同用可促使钾内
流。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可用其它种属动物的胰岛素代替,高纯度制剂或人Ins更好。2.低血糖症为胰岛素过量所致
,严重者引起昏迷、惊厥及休克,甚至脑损伤及死亡。3.胰岛素抵抗可分两型:(1)急性型:并发感染、创伤、手术
、情绪激动等所致应激状态时血中拮抗Ins作用之物质增多(2)慢性型:临床指每日需用Ins2OOu以上,且无并
发症的糖尿病人。4.脂肪萎缩见于注射部位,女性多于男性。二、不同剂型的胰岛素胰岛素注射剂速效胰岛素
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单组分胰岛素胰岛素吸入剂第二节口服降糖药发展历史:
1918年,胍,1926,肝毒性而被终止,但双胍类却是在其基础上诞生的。1930年,磺胺,1940年(伤寒),195
0s(泌尿)重视;1954第一个磺酰脲类。包括胰岛素增敏剂、磺酰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甙酶抑制剂及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
列奈等。噻唑烷酮类化合物(thiazolidinediones)是一类新型的胰岛素增敏剂,能改善B细胞功能,显著
改善胰岛素抵抗及相关代谢紊乱,对2型糖尿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均有明显疗效。临床上常用的包括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
一、胰岛素增敏剂【药理作用】1.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高血糖。2.改善脂肪代谢紊乱。3.对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防
治作用。4.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作用机制】该类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降糖的机制与竞争性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体受体γ(
peroxisomal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γ,PPARγ),调节胰岛素反应性基因的
转录有关。【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不良反应】该类药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和耐受性,低血糖发生率低。副作用主要有嗜睡、肌肉和骨骼痛、头痛、消化道症状等。值得注意的是该类药物中的曲格列酮对极少数高敏人群具有
明显的肝毒性,可引起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甲磺丁脲,甲糖宁,D860)是在磺胺类基础上
发展而来,与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同属第一代磺酰脲类降糖药。若在苯环上接一带芳香环的碳酰胺即成为第二
代磺酰脲类如格列本脲(glyburide,优降糖,glibenclamide,)及格列吡嗪(glipizide,吡磺环已脲),作用
可加强数十至上百倍。若在磺酰脲的尿素部分加一个二环杂环,则不仅降血糖,且能改变血小板功能,对糖尿病人容易凝血和有血管栓
塞倾向的问题可能有益,此即第三代,代表药有格列齐特(gliclazide,达美康)。二、磺酰脲类药理作用l.降血糖作用
该类药降低正常人血糖,对胰岛功能尚存的病人有效,而对I型或严重糖尿病病人及切除胰腺之动物则无作用。2.对水排泄的影响促
进ADH分泌和增强其作用而有抗利尿作用,可用于尿崩症。3.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为第三代磺酰脲类的特点。能使血小板粘附力减弱,代谢
旺盛的血小板数减少,刺激纤溶酶原的合成。
胰岛素及其他降血糖药InsulinandOralHypoglycemicAgents胰岛
素胰岛素的药理作用胰岛素的剂型胰岛素的不良反应口服降血糖药胰岛素增敏剂磺酰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甙酶
抑制剂与餐时血糖调节剂内容提要内容提要其它新型降糖药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为靶点的药物胰淀粉样多肽类似物引言
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5种疾病之一。糖尿病有二个类型:1型(insulin
-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IDDM),β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缺乏;2型(Non-in
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NIDDM)则是由于β细胞功能低下,胰岛素相对缺乏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NR)。占患者总数的95%以上。
献花(0)
+1
(本文系星海迷茫lln...首藏)